【数字乡村】典型案例:淅川县九重镇大邹庄智慧农业示范区项目

类别:智慧种植

淅川县九重镇大邹庄智慧农业示范区项目

一、基本情况

淅川县九重镇大邹庄智慧农业示范区项目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项目建设规模为1250亩,总投资1822.92万元。主要分两个区域建设,一个区域建设结构调整高效数字农业区约670亩,以种植草莓等经济作物为主;另一个区域建设高标准粮田示范区约580亩,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项目区采用配套机井、管网覆盖、滴头可控及数字物联网控制系统、检测系统,实施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配套,改善灌溉条件和农业生产环境,增强生产后劲,增加农民收入,可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做法

1、提高政治站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淅川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围绕“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的工作主线,强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示范带动、典型引路”的工作机制,选择九重镇大邹庄村为示范区,发挥以点带面作用,完善产业基础设施配套,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群众收入水平,提升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2、全力做好土地流转。以组建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为依托,大邹庄村每户村民以现有的耕地亩数加入合作社,经市场调查和科学核算,每亩以800元标准作为股金入股。全力做好土地流转,共流转土地1250亩。在此基础上,县政府聘请中图设计有限公司,高标准规划,整合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乡村振兴资金和财政资金,由县农业农村局承建,建设后经营归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收益按比例进行分配。如草莓智能大棚建成后返租包给农户,每股为1000元,种植收益80%归股民所有,15%归合作社,5%归村集体收益,村民每股每年保底分红150元,农民既是股东又是种植工人,还可以得到地租收益。

3、高标准建设农田基础设施。一是以种植草莓等经济作物为主的面积 670 亩,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集水井 1 座,蓄水池 2 座,65.74 平方米展示中心一座,井房 2 座, 监测站 2 座,阀门井 16 座;敷设引水管道2860米,田间配套管道 24947.5米,并建设管网相关配套附属工程、智能系统、电力工程等。二是以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的的面积580 亩,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蓄水池3座,井房3座,监测站3座,阀门井5座;敷设引水管道770米田间配套管道25337.6米,并配套建设管网相关配套附属工程、 智能系统、电力工程等;同时配套智能化灌溉节水设施和控制系统等,实施智能化灌溉,实现高效节水目的。

4、高效运用数字技术。以发展数字农业为核心,以农业物联网建设为载体,通过数字信息自动收集、分析处理,实现智能化精准控制、数字化精准种植。系统采用物联网、5G通信、大数据、传感器和人工智能(AI)等技术,由智慧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全过程追溯系统、可视化展示中心、“四情”采集传感器、智能化施肥机、精准联动控制系统、田间管网及新一代的伸缩式喷头等组成,通过一张图实现精准管理,实时监测农业“四情”状况、开展预警分析;结合专家智慧,根据作物生长规律,建立小麦、玉米生长模型,通过水肥药一体化系统,在电脑或手机上轻轻一点,实现农作物智能化自动化种植;通过大数据分析,使农业生产不断优化,农产品营销日益精准,同时辅助政府及企业快速准确决策。

三、经验效果与体会

1、高效降低了化肥使用量和生产成本,为控制面源污染保护水质提供了有益探索。本项目采用水肥一体化全自动伸缩喷灌技术,将可溶性固体或液体肥料,按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种类的需肥规律和特点,配兑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后,通过管道、喷枪或喷头形成喷灌,均匀、定时、定量喷洒在作物发育生长区域。田间喷灌系统在耕作层以下,自动伸缩,适宜全程机械化作业,可节水50%左右(与常规沟畦灌溉相比),增产15-20%,同时具有节约肥料、机力、人工等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多种优势,增加小麦、玉米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项目区每亩浇水仅需5元,节约化肥20-30斤,而且能省人工,增产增效。    

2、运用数字技术,加强环境和病情监测,提高了经济效益。本项目运用先进的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手段,初步建设起一个覆盖高标准农田建设中节水灌溉、虫情监测、环境监测、土壤监测、病害监测、可视农业及其他相关内容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讯传输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支持决策系统为核心,提高农业灌溉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灌溉技术优化和提高用水效率,同时结合灌区虫情信息、气象信息、土壤信息等,通过系统数据优化形成决策来指导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生产增产、增效。如小麦过去亩亩产600斤左右,现在亩产可达1000—1200斤。

同时该项目建设实现了农业生产管理精准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效促进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环境的良性循环,对改善和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质保护,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项目区已成为淅川县发展生态农业、推广节水灌溉的标杆。

(刘长岗周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