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芝麻产业为啥“节节高”
芝麻的故事,从勤劳的双手说起。
割倒、捆扎、晾晒、反复敲打、过筛去杂,这种传统的芝麻收获方式,耗时耗力,全凭种植户的双手。但现在,这种手工操作,似乎跟不上“节奏”了。
传统芝麻品种,蒴果成熟时炸裂掉粒。只有人工及早收割,才能减少田间籽粒损失。但在这种传统生产方式下,农户种植芝麻的面积严重受限,人工投入成本高、效益低,已经成为制约芝麻产业发展最关键的问题。
河南是我国芝麻第一生产大省,为破解芝麻机收这一世界性难题,一场行业变革正悄然发生。
源起:市场供不应求
种植面积为何缩减?
起源于非洲热带地区的芝麻,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优质油料作物和特色农产品。中国是世界芝麻主产国之一,也是最大的消费国。
一条芝麻集中种植带,西起湖北襄阳,经河南南阳、驻马店、周口至安徽阜阳、宿州等地,包括了黄淮平原、南襄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这条种植带上,种植着全国70%以上的芝麻。
纵使中国芝麻单产和品质稳居全球第一,总产名列前茅,依然回避不了一个现实难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芝麻进口国。2024年,我国芝麻总贸易量122.4万吨,占世界总贸易量的24.04%;进口芝麻118.3万吨,我国芝麻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
更关键的是,芝麻市场供不应求的同时,伴随着国内种植面积的不断萎缩。从2000年开始,我国的芝麻种植面积基本一直处于萎缩状态,到2017年,种植面积不足2000年的三分之一。
面积缩减,是否受芝麻价格偏低影响?驻马店市中粮粮油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栓云否定了该说法,相反,近年来,芝麻价格上涨不少。
“市场缺芝麻,从近年来的价格就能看出来,最高时,芝麻价格突破每斤8元。”李栓云说。
市场供不应求、单价高、品质更好,芝麻却依然遭遇种植面积萎缩,原因在哪儿?
项城市秣陵镇芝麻种植户袁伟成一语道破:芝麻收获太麻烦了。“一熟就炸、一碰就落”,传统收获方式费时费力,人工成本居高不下。
“芝麻说熟就熟,只有一周左右的适收期,那时候30多人,每天也只能收十来亩,别提多费工了。”袁伟成说。
难以实现机收,这是芝麻种植面积萎缩、种植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与此同时,玉米等秋季作物逐步实现全程机械化,进一步挤压了芝麻种植面积。
为了支持芝麻产业发展,芝麻主产区的平舆县等地,曾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是种植成本高、人工耗费大等难题,依然是制约芝麻产业发展的难题。
唯有实现机械化,才能促进芝麻产业的健康发展。
破题:“铁杆”芝麻品种让机收成为可能
早在20年前,河南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洋团队就提出了选育适宜机收芝麻品种的目标,其关键性状,就是实现抗落粒、抗裂蒴。
2021年,利用EMS化学诱变和常规杂交育种技术,该团队选育出豫芝NS610、豫芝ND837等首批抗落粒、抗裂蒴宜机收型芝麻新品种,并通过了河南省芝麻新品种鉴定。

宜机收芝麻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应用,让芝麻实现机械化收获。
宜机收芝麻品种的选育,从根本上解决了芝麻成熟时落粒、不适于联合机收的世界性难题。新品种一经示范推广,就展示出了高产和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突出特点,受到种植户的喜爱。
10月20日,商水县张庄镇的农田里,种植大户刘天华看着机器在地里轰鸣,不多时,一粒粒芝麻从出粮口哗啦啦流进三轮车里。
在芝麻种植区,宜机收芝麻还有一个更形象的名字——“铁杆”芝麻,成熟时风吹不掉粒、晃动不掉籽,便于机械收获。
如果几年前,哪怕是刘天华这样农机农具齐全的种植大户,也不敢夸口一次种几百亩芝麻。“机器派不上用场啊,老式收法的话,种几百亩芝麻,一次上哪儿找那么多人,而且费用得多高啊。”刘天华说。
宜机收芝麻品种的选育,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种植户是直接受益者。刘天华用一组生产数据来说明机械化带来的好处:芝麻种植每亩种子、农药、化肥等费用130元,播种30元,收获60元,人工费用60元,每亩生产成本380元,比以往至少节省人工300元。
成本低、收益更高,昔日难种难收的芝麻,现在成了种植大户的最爱。
看到种植收益,原本不种芝麻的地区,种植户纷纷引入。芝麻老产区,则迎来了一次品种更新。
“明年,我准备把现在的100多亩翻一番,种上300亩。”袁伟成说,现在越来越多的种植户开始利用宜机收品种,大规模种植芝麻了。
项城市农业农村局经作站站长栾晓刚估计,项城市宜机收芝麻的种植面积,已经占到了芝麻总面积的60%以上,发展速度非常快。
纵观全国,宜机收芝麻品种在全国推广迅速,已经超过总种植面积的30%。宜机收品种的大面积示范应用,全国芝麻种植面积得到恢复和提升,也使主产区芝麻单产水平由“十三五”末期的106公斤/亩提高到了“十四五”中后期的118公斤/亩以上。黄淮、江淮芝麻生产种植成本由600—800元/亩降低到了300—400元/亩,显著推动了我国芝麻生产发展。
发展:关键生产技术同步实现突破
机械在田间轰鸣的时候,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任首席科学家、河南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张海洋总会蹲在地头,沿着收获行,仔细查看籽粒掉落情况。

张海洋在实验室查看芝麻苗情。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对于张海洋而言,宜机收芝麻品种的选育,是由机械化收获倒推的结果,品种与机械的“磨合”,也很关键。
“掉粒基本很少,这几年在机械不断改进的情况下,掉落率已经不足5%。”张海洋说。
近年来,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专家团队陆续选育出了适用于不同产区的宜机收芝麻新品种(系)16个,在品种不断突破的同时,以宜机收品种为基础,配套的机械、栽培管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栽培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研究员高桐梅说:“芝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不仅是宜机收品种选育实现突破,在此基础上,还集成了芝麻机械化精量播种、机械化病虫草渍害防控与田间管理、联合机械化收获等关键生产技术。”
从播种时的麦茬难题、播后苗前除草剂施用,到宽窄行种植、病虫害防治,省农科院芝麻中心为种植户精心制定了全程技术指南;从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科学家,到省市县三级农技部门的专家、农技人员,纷纷走进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服务;从种子进地到颗粒归仓,科技创新无处不在……
郸城县农科所的李春苗,从三年前开始示范推广宜机收芝麻,当地种植户从质疑、认知到实践,种植芝麻者越来越多,她估计今年带动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并且会越来越多。
在李春苗看来,宜机收芝麻品种推广迅速的原因,除了宜机收品种带来的高效益,技术服务十分关键。
“抓大户”就是李春苗带动种植户发展芝麻种植的关键。“抓大户不光是让他了解宜机收芝麻品种,精打细算成本收益,还得全程搞好技术服务,一家种好能带动发展一片。”李春苗说。
专家手把手教,带出了不少芝麻种植能手,也带动种植户实现了节本增效。
今年,新蔡县孙召镇郎庄村党支部书记梁华丽带领村民种植机收芝麻新品种豫芝NS610,打造芝麻“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在专家的全程技术指导下,郎庄村在前期长时间高温干旱、后期持续阴雨的不利条件下,800亩芝麻平均亩产达到230斤,亩均收益1200元左右。
出圈:河南芝麻香飘海外
自2021年宜机收芝麻品种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在国内快速推广应用以来,创新性成果得到社会各界认可,也受到了国外政府、科研机构和跨国公司的广泛关注。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巴西等协会、跨国企业先后向我国农业管理部门提出宜机收品种引进申请,并与芝麻中心签订了芝麻科研与生产合作协议。

为推进芝麻高效生产技术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建设,10月10日—11日,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组织召开了2025国际芝麻产业技术研讨会。来自12个国家的60位专家参会交流。会上,我国专家重点交流了引领性芝麻科技创新成果,为推动全球芝麻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中国方案”。
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安德鲁·霍夫曼·派德森说,河南在芝麻研究方面做得很出色,立足国际,高效务实,引领全球芝麻科研。
在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现场观摩活动上,与会专家现场见证了世界首个高油酸抗落粒芝麻新品种豫芝639的联合机收过程。在今年前旱后雨的不利条件下,该品种平均亩产达到154公斤,展示了其高产抗逆特性,为推动芝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必备品种和技术。
巴西农业研究院研究员奈尔·海伦娜·卡斯特罗·阿里尔说,中国创新了丰富的芝麻新品种、生物育种技术,拥有优质宜机收芝麻和机械化生产技术,中国正在改变全球芝麻生产。
张海洋特别倡议,继续加强国际芝麻产业技术研发与科技合作,推动全球主产国和消费国协同创新,建立世界芝麻产业联盟。“世界芝麻主产国和消费国形成共识,进行合作攻关,共享合作成果”“布局全球芝麻生产和贸易,统一制定国际芝麻产品标准”“把科技成果在全球各个主产国示范推广,建立优质芝麻生产基地,共全球分享应用,促进世界芝麻产业可持续发展”。
“未来,我们将在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关键问题,加大科研攻关力度,让更多的理论走向实践、更多的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推向田间地头,为全球芝麻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助力。”张海洋说。
随着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芝麻这一传统油料作物将在现代农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将沿着“一带一路”飘香世界各地。(记者 董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