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面朝黄土”到“点屏飞航”,农业未来已来
据说,自从戴奶奶跟大孙子学会用无人机之后,打药这活儿就全交给了“空中助手”,以前十几个人一天只能打药十几亩,现在无人机一天就能作业600亩,效率直接拉满。
放眼今日农田,科技正在书写新的丰收故事:过去,农民种地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在田间地头忙碌;现在,坐在家里,看屏幕、点手机就把部分农活干了。2024年年底,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63.2%,戴奶奶则是农业产业生态深刻变革的缩影。
今年8月发布的《农业无人机行业白皮书(2024/2025)》显示,2024年以来,全球农业无人机应用版图持续扩大,多项利好政策陆续出台,行业步入规范化、高速发展的新阶段。截至目前,全球农业无人机保有量已突破50万架,其中中国无人机智造企业大疆在2025年销售了近20万台农业无人机,被广泛应用于农、林、牧、渔等多个场景中。农业无人机也早已形成以植保、播撒、喷洒、吊运、智慧化管理等全方位综合作业能力,带动着国内近74万人从事飞防服务作业,形成约160亿元的飞防市场规模。
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农业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
《全国农业机械化统计年报》数据显示,2023年,农业植保无人机的保有量达到了16.67万架,较2022年增加了3.6万架,且连续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植保无人机的作业面积进一步扩大,全国已经有超过八千多家飞防专业的社会服务组织投入到农业生产作业服务中。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将“低空技术”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并列,提出拓展智慧农业技术应用场景,标志着农业无人机正式跻身国家战略级“新农具”。
此外,随着农业无人机技术的不断深化迭代,其应用价值从传统植保延伸至农林牧渔全领域,从单一作业升级为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农业无人机正以“新质生产力”的姿态,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在中国,除了喷洒和播撒两种传统应用,腾格里治沙、秭归柑橘“出山”等农业调运新场景不断涌现,它们或是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或者助力破解乡村生活难题,为整个乡村的发展萌生出新的生命力;在全球范围内,农业无人机帮助更多的农业生产者抵抗因地形、极端天气和环境变化带来的生产压力,稳定农业产量。
可以说,以大疆为行业代表的农业无人机产业规模呈逐年翻番的发展态势,已经形成了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的完整的产业链,产品的市场保有量、作业量、从业人员数量逐年增加。
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最新农机购置补贴公开数据显示,2024年至2025年9月,全国农业无人机补贴公示总销量为101931台,总销售额47.2亿元,总补贴额超过13亿元。截至目前,深圳大疆创新的补贴台数占比近90%。
农业农村部农械化总站相关负责人表示,农业无人机的应用场景进一步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植保无人机的作业对象几乎覆盖了全部的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和玉米等主粮作物,以及棉花、油菜、果树和瓜果蔬菜等各种经济作物,作业质量、作业的经济性也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普遍认可。在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上,已经从传统的植保作业拓展到作物的种子养殖、饲料的撒播、农资和农产品的吊运,甚至是果园的授粉、无人机放牧、农情监测等多种场景。随着我国低空经济的持续推进,农业无人机技术的进一步迭代升级,在运用场景、作业服务对象上也必然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深入,数字技术与农业农村加速融合,科技成为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农业无人机作为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的有效载体,以其高效、精准、智能的特点,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科技兴农的新篇章,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