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怎样解决“娶不起”难题——大庄村的彩礼之变

大庄村在“5·20”当天举办集体婚礼。

石炳启(左一)为新人证婚。

大庄村婚俗改革主题墙绘。

大庄村举办元宵节文艺汇演。
整治高额彩礼是件民生事,不能半途而废或走个过场。要把这件事做实做好,做到村民的心里,让村民真正从中受益;要系统推进治理工作,引导村民从观念、思想到行为,自觉成为低彩礼践行者;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推动彩礼水到渠成回落到正常水平。
“今年咱村彩礼统一要求5万以下,这个月婚礼多,大家记得相互监督提醒。”
10月中旬,河北省河间市大庄村村民代表大会在村里的红事大厅举办,党支部书记石炳启在会上再次强调了村里的彩礼限额,语气随和,但态度坚定。上个月,这里刚办过一场低彩礼红事,房梁上悬挂的大红灯笼和散落一地的金箔纸都还未撤下清理,给这场村民代表大会添了几分喜庆与暖意。
村民代表石卫媛也在会场,听到书记又提彩礼的事,他瞬间心领神会:“书记现在是月月开会说,几年前刚推行婚俗改革那阵儿天天开会说。虽然耳朵都快听得起茧子了,但也确实管用。”
石卫媛介绍,多年前大庄村的彩礼曾高达30万元;2018年底推行婚俗改革后,彩礼降到了去年的6万元;今年经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彩礼标准又进一步降至5万元。大庄村的彩礼是怎么降下来的?除了石炳启对村民时不时地“唠叨”,村里还做了哪些努力?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又发生了哪些转变?
谁来治理?
“兵书记”返乡 剑指高彩礼
“10多年前,我们这儿流行一句话——有女不嫁大庄村。”石卫媛感叹道。
“因为大庄穷啊,都是种地的。而且早前村里不太平,卫生脏乱差,村‘两委’内部搞分裂,村里人心涣散,是个典型的‘后进村’。”石卫媛坦言,“大家自嘲村里都是‘水泥’路,因为一下雨就连水带泥。”
环境脏乱、交通闭塞,集体经济也几乎为零,多种原因使得大庄村失去了发展先机,也削弱了在婚恋市场的竞争力,村民经济增收渠道单一,收入水平低于周边同类村庄。而恰恰农村地区彩礼的多寡普遍和家庭经济基础成反比,越是落后,彩礼越高。
2018年,有着多年军旅生涯的石炳启,被村民一致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2023年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村“两委”干部石小辈眼里,石炳启的接任无疑是一次“临危受命”,“本来村里就乱,这个时候回村对他有啥好处呢?”
但石炳启觉得,乡亲们的信任就是对他的认可。多年不在村里,反倒成了他的底气——没那么多人情牵绊,也能揣着一颗公心干事。
刚上任时,石炳启在村里挨家挨户摸排了一遍,发现彩礼问题的确成为困扰村民的“拦路虎”。2018年,当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5万元,30万元的彩礼,相当于一家人多年的收入,将直接导致全家陷入贫困,而如果因彩礼而负债,还会激化内部矛盾,影响乡村治理整体格局。石炳启意识到,整治高额彩礼势在必行。
彼时,整个河间市的婚俗改革也准备就绪。2018年12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的精神,河间市召开了全市层面的移风易俗推进大会,把遏制高额彩礼作为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抓手和突破口,推行低彩礼、“零彩礼”成为接下来几年的重点工作。
具体到大庄村,降彩礼的第一步该怎么做?石炳启决心先从调解入手。
2019年,大庄村小伙儿石佳佳要迎娶四川的媳妇刘媛,石佳佳的母亲周蓉在高兴之余也有些心里打鼓:“我们家就是种地的,女方家在四川,光订婚就要六万八或者八万八,还得大摆酒席,这规格我们根本负担不起。”但周蓉又不知道怎么跟亲家开口,担心亲家知道自家条件后不愿意嫁女儿过来。
知道消息后的石炳启先是给周蓉吃了颗“定心丸”,让她放宽心,他去和女方家长协商。谁知他刚把大庄村低彩礼的要求说出口,女方家长居然爽快答应了,并连连夸赞大庄村红事简办的规矩好。事后,石炳启得知,新娘的父亲是位大学教授,从农村一路考学出来,他理解村民们的苦衷,十分通情达理。
但并非所有的调解过程都“风和日丽”。“有次去杨家头村调解彩礼,女方父母先是不让我进门,说他们丢不起这个人,好不容易进了门说上话,一不小心一杯滚烫的开水洒了,我小腿上现在还有烫伤的痕迹。”石炳启回忆,“在农村,彩礼主要是面子问题,人们总觉得彩礼要少了或不要彩礼,闺女就‘不值钱’了,私下里大家也都在攀比。”
经此一事,石炳启意识到两点:其一,高彩礼不是不可撼动的,至少有一部分村民可以理解接受低彩礼;其二,单纯靠他的个人努力和调解干预,只能解决一时一事的问题,如果要真正刹住高额彩礼之风,必须得系统推进治理工作,引导村民从观念、思想到行为,自觉成为低彩礼践行者。
怎样立规?
建支好队伍 定个好规矩
几乎每个村都会有几位主持村民们红白事的“总导演”,有的叫“大总”,有的是“执事”,在大庄村叫做“大操”。村民们每逢过事必要请他们操持大小事宜,比如确定彩礼数、决定婚宴规格等,他们在村里享有威信,是村里红白事的关键人物。
2018年年底,大庄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同时制定了《大庄红白事管理新规》《大庄村规民约“十要”“十不准”》。“红白理事会主要成员就是村里的‘大操’,我本人担任理事长,为的就是确保红白理事会在村‘两委’的领导监督下为百姓服务,宣传简办红白喜事的理念。”石炳启说。
据兴村镇党政办主任王培凯介绍,大庄村红白理事会里又分3组——思想工作组、事务协调组和勤杂炊事组。思想工作组5人,每人对应村里的一两个家族,为他们做思想工作;事务协调组主要负责收支账目管理、材料收购等事务安排;勤务炊事组组员都为村厨,负责在村民办事当天免费为村民置席做饭。
60多岁的张占苓是红白理事会成员,也是大庄村出了名儿的“红娘”。石卫媛、张维夫妇是让她逢人便夸的一对新人,按她的说法,这一对有“开创性”的意义。
石卫媛来自大庄村,张维来自隔壁南古寨村,这两个村距离近到种庄稼都能挨到一起,但却因为老一辈的纠纷成为“世仇村”,100多年不通婚。
“据说当年是因为一位南古寨村人绑架了大庄村人,两村村民互相说对方村里没好人,从此结下仇怨。但既然已经过去这么久,俩孩子又合适,就别让上一辈子的隔阂阻挡了新人的幸福。”张占苓心里亮堂,早就想开了。
但婚姻总归是两个家庭的事情。女方父母一来有“世仇村”的芥蒂,二来受2019年彩礼大气候的影响,提出要18.8万元彩礼,这让石卫媛很伤脑筋:“我父母都务农,当时我也刚工作没有积蓄,如果真要十几万的彩礼,我们婚后还得一起还债。”
“但石书记和占苓姨是有点‘犟’的。”石卫媛补充道,“他俩来来回回去了女方家三四趟,讲政策,也谈人情,最终还是用诚意打动了我的岳父岳母。”
2019年底,石卫媛以“零彩礼”迎娶新娘,聘礼是一只金镯子和一枚钻戒。据他介绍,婚礼在村里举办,按村规民约规定,酒席不超过12桌,随礼不超过100元,整场婚礼连同彩礼至少省下20万元。
“会觉得婚礼简陋吗?”记者问。
“不会啊。婚礼上场面热闹就不说了,村里的锣鼓队、舞蹈队都来助兴。”石卫媛语气有些激动,“乡亲们都是冲着‘情义’来参加婚礼的,来帮忙的都是出义工,没要我们一分钱,这跟城市里所谓的购买服务、一分价钱一分货的逻辑完全不一样;而且,我和爱人的‘情义’,还帮助两个‘世仇村’重归于好,能不开心吗?”
石卫媛的婚礼办得皆大欢喜,但每村每户情况各有不同,村规民约也仅是自治性质的道德规约,怎样能保证更多村民主动遵守?
大庄村琢磨出两个屡试不爽的办法。
一是靠“兵书记”的威信,让“面子”制衡“面子”。石炳启做证婚人,在大庄村村民看来有很高“含金量”,而石炳启也乐意为之,村民有结婚的他都会去捧场。这样一来,如果哪家办喜事没有请到他证婚,还显得没面子。
“但我证婚的条件就是必须是低彩礼,如果哪家彩礼超过村规民约规定,不是低彩礼,我就得考虑是否去证婚;另外,如果村里谁结婚,红白理事会绕过我直接办婚事,省去监督低彩礼的流程,那这个婚礼我也不会去证婚。”石炳启直言。
二是靠红事大厅的吸引力,一切为了让村民更省钱。2024年5月,村里由老村委会改建而来的红事大厅向村民免费开放,不收取任何场地费,唯一的“门槛”也是仅限低彩礼家庭使用。今年7月,红事大厅还专门为村民们配上了LED大屏,厅里花团锦簇、彩带飞扬,气氛并不逊色于市里酒店。
“总而言之,整治高额彩礼是件民生事,既然选择去整治,就不能半途而废或者走过场,要把这件事做实做好,做到村民的心里,让村民真正从中受益。对于彩礼旧俗,一开始有异议不可避免,但只要坚持推进两三年,等群众省钱了、得实惠了,彩礼就水到渠成降下来了。”石炳启有感而发。
怎样入心?
涓滴持用力 培育好村风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队伍建好,规矩定好,但怎样让村民从内心端正对彩礼的认识?
石炳启认为,要多和村民们交流,占领思想意识形态阵地。因此,常规性的理论学习活动已经成为了大庄村的“固定节目”:一年一度的全体村民大会、一月一度的村民代表大会,以及至少一月一次的党课,都是大庄村村民给思想“充电”、民主表达意见、凝聚共识的重要场合。
“党课学习,多数时候是石书记给村民们讲故事。几年前刚开始推行婚俗改革的时候,石书记每天晚上等大家忙完农活,就在村里微信群里通知,今晚他讲党课,想听的可以来村委会。”石卫媛回忆,“一开始也没什么人去,后来村民们发现书记讲得都很有意思,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或者他人的故事,借机教育村民们眼光放长远,当然也有宣传移风易俗的内容,大家也都听得津津有味。”
谈到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石凤先很有发言权。他记得2018年石炳启刚上任开的第一场村民代表大会,全场只有9位代表到场;而等到下个月第2次开会,会场都坐满了,来了30多人。“人数多了,说明大家对村党组织更加信任。不管是讨论村里建设,或者婚俗改革等问题,都更加积极踊跃,村里‘活’起来了!”石凤先感慨。
关于每年12月底召开的大庄村全体村民大会,石小辈对2018年的那场印象很深刻:“那天天降大雪,白茫茫的一片,那也是近年来大庄第一次全村开村民大会。原本以为没什么人来,结果发现村里只要在家的都到了,而且都坚持到最后,没一个人走。”
石小辈介绍,每次村民大会的流程主要是两项:“一是书记先作发言,向乡亲们通报村里的工作成果和未来的方向计划;紧接着是表彰大会,对村里的孝老爱亲、敬业奉献、简办婚礼等典型进行表彰奖励。那天有的村民接到村里发的奖状,开心得不得了,没准儿那是他们人生中的第一张奖状。”
说到这里,石小辈特意为记者指了指道路一侧的墙上照片,那是大庄村历年举办全体村民大会的大合影,每张照片旁边都标注着时间以及当天的天气状况:“2018年12月26日天降瑞雪”“2019年12月26日寒风呼啸”“2020年12月26日万里无云”“2021年12月26日阳光高照”……逐句读下来,竟意外读出了时光变迁的厚重,天气由阴霾变得晴朗,恰好与大庄村近些年的发展历程相呼应。
“这几年村庄的变化发展村民们都看在眼里。大家对村党组织的配合度越来越高,村里号召的各项工作推进得更加顺利,这正是建强基层党组织的生动诠释。”石小辈说道。
今年36岁的石小辈,在石炳启2018年返乡后也进入村“两委”班子,是整个大庄村变化过程的亲历者。
“我从小在村里长大,以前下雨天脚底也全是泥,卖化肥、卖种子都不愿意来俺们村。村里的草长得能到腰这个位置,因为大家都只管自家院里,没人管公共区域。”石小辈比划着说。
“石书记来了之后,修路、清杂草砖头、装天然气等,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村‘两委’班子、党员带头去做。”石小辈说,“比如村内的积水问题,当时工程造价要13万元,但村里没钱怎么办?石书记说钱他垫上,活咱村民自己干。结果村民一呼百应,共同解决了村里的‘老大难’,最后只花了5万多。有次村里需要在道路两旁栽绿化树,村民紧着自己有的榆树、枣树、苹果树、梨树,免费给村里捐赠了上百棵苗木。”
如今,“义工”这个词在大庄村很流行。村民们感叹:“以前村里找人干活,钱给少了都不干。现在有活儿喇叭一喊,全村人都来了。”
村风清、民风正,在大庄村党组织的带领下,村民的文化素养逐步提升,精神世界愈发丰盈。低彩礼的文明新风正悄然融入村庄肌理、成为共识,低彩礼、“零彩礼”的事例,在这个村也早已不是新鲜事。
怎样推广?
各村齐发力 涵育“大气候”
“各地制定彩礼金额上限标准,不超过当地人均年收入的两倍。”今年全国两会上,石炳启的建议引起了网络热议。
谈及为啥要在两会上提出关于高额彩礼的建议,他坦言:“年轻人工作生活半径越来越宽,另一半的地域分布也愈发多元,所以仅治好一个村的彩礼还远远不够,需要全国上下形成治理合力。”
但并不是每个村都有“石炳启”。在其他的村又该如何?
距离河间市城北10公里的诗经村镇二十里铺村,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强面对不愿遵守村规民约的村民有两招应对。第一招是“夸”,抬高村民的思想格局:“现在少要几万块钱,看似受点委屈,实际上是在提升自己的人品和格局。”
第二招则是反复做思想工作。他曾这样批评一户坚持高彩礼的家庭:“你这边要一大笔钱,男方老人都快愁死了,孩子们能真的高兴吗?这婚结得有意义吗?”几番沟通下来,大多数村民都会主动依照村规民约行事。
而在河间市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的重点乡镇沙河桥镇,卢位村460平方米的高标准婚俗改革大礼堂已于2023年4月投入使用。整洁干净的厨房、漂亮的婚礼背景墙,还配备了音响、桌椅等,可以同时承办22桌酒席。
为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作用,在卢位村党支部书记卢广宗的组织下,村党支部实行了“党员包联”机制,准备操办婚事的村民要提前向党支部报备,村党支部委派几名党员进行协助,从采买、帮厨、上菜,到打扫卫生、布置场地等提供全程义务服务。今年,卢位村婚俗大礼堂拓展出了孝老食堂功能,礼堂红彤彤的背景与老人们的笑容相映成趣,美了村庄,暖了人心。
因地制宜、各显神通,低彩礼、“零彩礼”之风在河间市乡村地区铺展开来。
据河间市文明办专职副主任高秀珍介绍,全市639个村均修订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制定出符合村情民意的移风易俗方案。虽说每个村都有自己的独特做法,但在石炳启看来,建队伍、立规矩、教育宣传、实施行动、总结评比等“五部曲”,在治理高额彩礼上仍具有借鉴意义。
再将视野放宽,河间市婚俗改革的“大气候”也已蔚为大观。“2018年后,河间市重点推进的婚俗改革工作,2021年被民政部确认为‘全国婚俗改革实验区’。市里连续7年举办‘5·20’‘零彩礼’、低彩礼集体婚礼,共计149对新人参加。”高秀珍说。
每周五是河间市固定的“领导颁证日”,当天,河间市领导及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道德模范等具有影响力的先进人物将亲自为低彩礼新人颁发结婚证。
河间婚姻登记中是国内为数不多建在公园里的婚登中心,公园的主题为诗经文化。走进公园,如同走进诗的国度,一步一景、一景一诗的巧思,让《诗经》名篇的意境跃然眼前。
“河间是‘毛诗’发祥地,没有毛苌在河间的努力,就没有我们今天所读的《诗经》。《诗经》里也有多首关于婚姻的,具有启发性的诗作。”河间市婚姻家庭协会会长董杰经常在婚姻登记中心开设讲座,讲读《关雎》《木瓜》《子衿》等篇目,为新人送去最具文化韵味的祝福。
宣传上同样很有看头:今年7月,河间融媒体中心推出微电影《花开有时》,微电影取景于大庄村,讲述了一对年轻人如何为了凑够彩礼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一经推出便迅速引发河间人民共鸣。
当谈及为何要给微电影取名《花开有时》,主创人员何伟娜笑了笑说:“人们想到花就会觉得美好,这也是我们想传递的价值观:无论婚姻的过程几多曲折,但只要携手克难,终将迎来像花开般的圆满结局。毕竟,结婚本应是一件充满幸福与希望的事。”
本版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