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以农业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

时间:2025-10-28 来源:农民日报 阅读次数: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勉励广大农业科技教育工作者“强农报国”,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农业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为我们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历史启示:从“白壤”治理看农业发展的根本使命

《尚书·禹贡》载冀州“厥土惟白壤”,指盐渍化严重、地力贫瘠的土壤。古人以土色辨肥瘠,今人以科学治土地,虽方法迥异,其心一也——皆以民生为本、以土地为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奔赴河北曲周,扎根盐碱荒地,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展系统性综合治理,终将“春天白茫茫,四季不见粮”的不毛之地,变为稻麦丰盈的“北国江南”。

这一历程,不仅是土壤质地的根本改善,更是中国农大人“解民生之多艰”初心的生动体现。从《禹贡》对“白壤”的记载,到曲周从盐碱滩变为米粮川的实践,贯穿其中的,是中国农业科技工作者始终如一的为民情怀与实事求是的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践行“大食物观”、筑牢粮食安全屏障的强大动力。

二、精神传承:“曲周精神”与农业强国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从上世纪辛德惠等一代农学大家,到今天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中青年教师与学子,中国农业大学形成的“曲周精神”——知难而进、扎根大地、协作攻坚、强农报国,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业科技工作者服务国家战略、心系乡土人民的真实写照。

“曲周精神”不仅属于一所高校,更属于整个中国农业战线。它体现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导向,呼应了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从黄淮海平原治理,到黑土地保护,从节水农业推广,到智慧农业示范,中国农业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这样一批又一批“泥腿子”与“科学家”双重身份合一的知识分子。

三、时代使命:以农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对资源约束趋紧、国际市场波动加剧、消费结构升级等挑战,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这要求我们必须走出一条以科技为引擎、以绿色为底色、以融合为路径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强化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生物育种、智能农机、绿色投入品、数字农业等方面加快突破瓶颈制约问题;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科技—产业—农民”有效衔接的成果转化机制;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扎根农村、服务农业、造福农民”的理想信念;弘扬“曲周精神”当代价值,将其融入课程思政与科研实践,塑造学农为农、强农报国的文化自觉。

从《禹贡》“白壤”之困,到曲周治碱之成,再到今天面向农业强国的奋进之路,中国农业的变迁,折射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深层逻辑——既要尊重自然、顺应农时,也要依靠科技、改革赋能;既要传承历史文脉,也要勇于开拓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与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迈向农业强国的新征程指明了实践方向。它深刻启示我们,推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必须弘扬“曲周精神”所蕴含的扎根大地、攻坚克难的优良作风。唯有如此,才能有效提升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最终走出一条符合国情、体现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