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农户 地里的秸秆可以处理啦!
因湿度过大,当前尚有秸秆滞留田间,妨碍整地播种,也影响了秸秆资源化利用。为此,省农业农村厅提出以下建议,加快秸秆清运离田和安全、高效利用,请农民朋友查收。

一、
加强安全管控,
严防湿秸秆自燃风险
当前离田秸秆含水量普遍较高(通常在60%以上)。此类湿秸秆若大规模集中堆放,其内部微生物会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生物热,导致堆体内部温度在短期内急剧升高,极易引发自燃,存在火灾隐患。
1.实施分散、摊薄处理。临时清运到田头、路边的湿秸秆,应将其摊开,或采用临时性防雨棚进行通风晾置,不要形成大型堆垛。
2.建立巡查机制。建议乡镇、村组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秸秆临时堆放点进行定期巡查,发现大规模集中堆垛要整改,防患于未然。
3.强化宣传监管。各级农业部门、村镇广播、宣传栏等发挥好宣传作用,向农户、合作社及秸秆收储运主体,说明湿秸秆大量集中堆放自燃原理与巨大风险。
二、
推广黄贮技术,
实现秸秆饲料化利用
湿度高但尚未发生霉变的秸秆,其本身营养价值保存尚好,是制作黄贮饲料的良好原料。针对此类秸秆,推荐采用“粉碎―打包―黄贮”的一体化处理模式,将其转化为优质反刍动物饲料,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粉碎与调节。使用秸秆粉碎机将湿秸秆粉碎至2―3厘米长度。若湿度极大,可适当掺入干秸秆或麸皮等干物质, 调节水分至55%―65%(手捏成团,松手即散的状态为宜)。
2.快速打包。使用打捆包膜一体机,将粉碎后的秸秆进行高密度压实打捆,并立即用专用拉伸膜进行全方位、无死角的密封包裹。包裹层数通常不少于4层,以确保完全隔绝空气。
3.厌氧发酵(黄贮)。将密封好的草捆放置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场地,避免薄膜破损。在厌氧环境下,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开始发酵,约经过3―6周,当草捆散发出酸香味时,即表明黄贮成功。此法制成的黄贮饲料可长期保存,供牛羊等牲畜饲用。
三、
分类推进腐熟还田,
促进秸秆肥料化利用
对于已经离田且出现明显霉变的秸秆,已不适宜作为饲料,但其有机质含量依然丰富,可通过快速腐熟转化为优质有机肥还田。根据场地条件,提供两种可操作的腐熟还田方案:
方案一:集中堆沤制肥(适用于有专用场地的合作社或企业)
1.粉碎与配料。将霉变秸秆粉碎,按秸秆重量的1%~2%接种专用腐熟菌剂。为调节碳氮比、加速发酵,可同时掺入3%~5%的尿素或10%~15%的畜禽粪便。
2.建堆与调控。将混匀的物料堆制成底宽1.5―2米、高1―1.5米的长条形堆体。堆制过程中注意调节水分至55%―60%。
3.翻堆与腐熟。待堆体温度上升至60―70℃后,维持数天再进行翻堆,此后每当温度再次升高至60℃以上时翻堆一次。通常经过2―3次翻堆,约30―45天即可完全腐熟,成为稳定、无害的有机肥。
方案二:田间快速高温腐熟还田(适用于无专用场地的广大农户)
此方案旨在小麦播种前,在田间空地快速处理秸秆,直接还田。
1.就地粉碎与接种。在田间将霉变秸秆粉碎至3―5 厘米,在粉碎的同时采用人工或机械的方式将秸秆快速高温腐熟剂均匀喷洒到秸秆层。
2.堆垛与覆膜。将接种了菌剂的秸秆收集起来,堆成高约0.8―1米、宽约1.5―2米的疏松垛体。堆好后,用塑料薄膜覆盖垛体,四周用泥土压实,以保温保湿。
3.高温发酵与还田。在腐熟菌剂作用下,垛内温度可在12―24 h迅速升至65℃以上,能有效杀灭病原菌和草籽。在此高温下,约10―12天秸秆即可达到半腐熟状态,体积明显缩小,颜色变深。此时,揭开薄膜,将腐熟物料直接抛撒到田间,随同小麦备播整地(如旋耕、翻耕)一并施入土壤,作为基肥使用。
四、
拓宽规模化利用渠道,
实现秸秆绿色能源转化
对于数量巨大、收集集中或已霉变的秸秆,能源化利用是实现规模化消纳的最高效途径之一。
1.降水提质。待天气转晴后,对田间或临时堆放点的秸秆进行翻晒、摊晾,将其含水率降至20%以下的安全储存和工业利用标准。这是保障后续环节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关键前提。
2.压实打捆。使用专业打捆机对晾干后的秸秆进行压实成型,形成方捆或圆捆。此举可极大减小体积,提高运输效率,并便于规范化堆存管理。
3.统筹清运。由乡镇政府或县级农业部门牵头,依托县域已建立的秸秆收储运体系,组织车辆将分散的秸秆捆统一清运至县级收储中心或直接对接下游企业。
4.终端利用。生物质发电厂或固化成型燃料厂将秸秆作为燃料用于发电或制成固体燃料。该方式处理效率高、规模大,能快速消纳大量秸秆,实现秸秆资源向绿色电力的转化,兼具环境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