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四补一促”保稳产

时间:2025-10-22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阅读次数: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刘婷婷

  持续月余的连绵阴雨,让中原大地本该进入小麦播种高峰的农田多了几分泥泞。“地太湿,机器下不去,今年这麦子要晚播了,明年收成会不会有啥影响?”不少农户心生焦虑。

  “连阴雨虽然导致小麦播期推迟,但也有效缓解了前期土壤干旱、补足了底墒,为小麦生长储备了宝贵的水分。”10月18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研究员方保停博士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只要科学落实“四补一促——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促苗转壮”应变措施,通过把各项技术落细落实,抢积温、壮苗情、保群体、提产量,若后期不出现极端恶劣天气或重大自然灾害,晚播小麦仍有望实现高产稳产。

  科学选种 以“种”补晚

  “当前河南主推的基本都是半冬性或偏弱春性品种,适应性强,且农户已备好品种,不必大规模更换。”方保停指出,今年的关键不在品种选择,而在于防控高湿环境引发的病虫害。

  他特别强调,土壤湿度大易导致根茎病害发生,必须坚决落实“拌种包衣”、严禁“白籽下地”。通过“杀菌剂+杀虫剂+生长调节剂”处理,可实现一拌多效:既防病虫又促生根分蘖,增强植株抗逆能力,为苗全苗壮打下基础。

  科学施肥 以“肥”补晚

  “前阵子雨下得多,土壤里的养分淋溶损失大,加上近几年玉米产量高、耗肥多,地力有点‘亏’。”方保停说,“以肥补晚”的核心是施足底肥。

  具体来看,农户可适当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磷肥施用量、促进小麦根系发育和分蘖增长,提高分蘖成穗率;补施硫、锌等中微量元素肥料,满足小麦生长需求。此外,还要增加氮肥底肥量,让养分供应更契合晚播小麦根系生长和分蘖的节奏,为壮苗打下基础。

  合理增加播种量 以“密”补晚

  晚播小麦冬前积温少,分蘖数量会减少、大分蘖更少。“这时候就得靠增加播种量确保足够的群体。”方保停给出了建议,超出适宜播期后,每晚播2—3天、每亩增加播种量1斤左右。但“增播”不是无上限,各地要根据播期、地块肥力和品种特性灵活调整,不能盲目加量,避免群体过大造成倒伏、减产。

  “每亩播种量不超过40斤,整地质量差、豫南稻茬小麦也不宜超过45斤。”方保停提醒。

  提升质量 以“好”补晚

  “以好补晚”,关键在做好整地和播种,这直接影响出苗率和苗情。方保停提醒广大农户整地的“四不宜”:不宜过早粉碎秸秆,以免影响土壤散墒和粉碎质量,还可能导致地面板结;不宜过早耕翻,避免破坏耕层结构;不宜过湿时耙压,尤其播后不能重压,影响出苗;不宜盲目抢时早播,土壤湿、透气性差易造成烂籽烂苗。播种环节更有讲究。保证播量精确、播深一致、下种均匀,不重播也不漏播,推荐使用带导航智能控制系统的精量播种机,实现苗齐苗匀。缩小行距或宽幅匀播,提高田间植株分布均匀度;由于土壤墒情好,播种深度要比往年浅1—2厘米,减少种子破土时间和养分消耗,助力早出苗、早分蘖、早发根。

  豫南稻茬小麦还有专属“妙招”:采用“免耕带旋播种技术”,能节省整地时间,最大限度降低晚播带来的影响。

  及时管理 促苗早发

  晚播小麦长势容易偏弱、抗逆能力差,冬前管理必须“早抓早管”,把“促”字落到实处。

  方保停建议,对底肥不足、叶片发黄地块,适时适量追施肥料。播后镇压要灵活:湿度大的地块不宜镇压,但播种浅,土壤偏沙、湿度小的地块,要适时镇压,减少表层水分蒸发,让种子和土壤紧密接触,提升出苗质量。

  冬前墒情适宜的地块,尤其是播后没镇压的,要做好冬前镇压,增强小麦抗旱抗寒能力,遵循“压干不压湿、压软不压硬”的原则。对秸秆粉碎差、土壤暄松导致墒情差的地块,要及时浇好越冬水、踏实土壤,利于麦苗安全越冬。冬前还可叶面喷施氮磷营养剂或生长调节剂,助力麦苗生长,促进苗期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