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打造枢纽经济先行区丨西峡县:“虫”里淘金 点“废”成财

时间:2025-10-13 来源:南阳日报 阅读次数:

仲秋时节,西峡县桑坪镇北湾村的养殖池里,密密麻麻的蛴螬在废弃菌棒间蠕动,30岁的高原蹲在池边,笑逐颜开:“这一池再有一周出栏,每平方米稳产15公斤!”眼前这位把“虫子”养得风生水起的年轻人,5年前还在外漂泊打工。

5年前,高原在安徽打工时,偶然见到有人用庄稼秸秆养殖蛴螬,瞬间想起家乡桑坪镇作为袋料香菇生产大镇,每年产出3000多万袋香菇,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出菇后的废旧菌棒,大多被随意丢弃,既浪费又污染环境。“咱这儿的气候、废料条件,说不定比安徽更适合养虫!”抱着这份想法,高原毅然返乡,一头扎进了蛴螬养殖的“新赛道”。

创业之路从不是一帆风顺。起初,没技术、没经验的高原屡屡碰壁,养殖的蛴螬要么成活率低,要么长得瘦小没卖相。但他没打退堂鼓,白天泡在养殖棚里观察虫情,晚上抱着养殖书籍“啃”知识点,还专门跑到安徽向老养殖户取经。经过反复摸索,他不仅掌握了蛴螬养殖核心技术,还意外发现:家乡遍地的废旧香菇菌棒,竟是饲养蛴螬的“黄金饲料”。

“桑坪镇的废菌棒多到用不完,蛴螬吃了长得壮、卖相好,还能把废料‘变废为宝’!”高原笑着介绍,蛴螬啃食废菌棒后产生的“虫沙”,是实打实的优质有机肥,蔬菜、花卉种植都抢着要;而蛴螬幼虫本身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更是特禽、鱼类的“高端饲料”,市场需求一直很旺。

如今,高原的养殖基地里,共有8个养殖池,每个养殖池一年能出栏三批幼虫,单池年产值超1万元。算上虫沙销售和种虫出售,他每年收入稳稳超过10万元。更让人称赞的是,原本无用的废旧菌棒,经蛴螬“消化”变成虫沙后,每吨能卖到2200元,真正实现了“废料全利用,处处是宝贝”。

“蛴螬是独角仙和白星花金龟的幼虫,现在白星花金龟幼虫最抢手,虽然个头比独角仙幼虫小,但价钱是它的三倍!”说起销路,高原底气十足。他不仅和安徽一家公司签订了常年供货合同,一年中有8个月的产虫期,每月经他手就能卖出10吨左右幼虫。自己富了不算,高原还主动当起“技术指导员”,邻村和周边乡镇的乡亲来学养殖,他总是倾囊相授,还帮忙找销路。眼下,他正忙着寻找新场地,计划明年再扩建10个养殖池。

从打工仔到“养虫带头人”,从废旧菌棒到“致富宝贝”,高原用实干在桑坪镇的山坳里蹚出了一条生态循环的乡村振兴新路子。如今,北湾村的蛴螬养殖基地,不仅是高原的“致富园”,更成了周边群众眼里的“希望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