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打造枢纽经济先行区丨西峡县 山坳里种出“金果果”

时间:2025-09-25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阅读次数:

西峡县 山坳里种出“金果果”


张举山在果园里查看猕猴桃成熟度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曹怡然 通讯员 章东丽 文/图

  “今年新挂果的2亩猕猴桃,果形周正、糖度也高!”9月18日清晨,西峡县桑坪镇塘岈村的山雾还未散尽,37岁的张举山已穿梭在东坡根的猕猴桃园里,指尖轻触挂满枝头的“金红50”红心果,眼里满是丰收的期待。

  8年前,从塘岈村一条叫大寨沟的山沟里走出去的张举山,放弃了在外打工的稳定收入,带着“让荒山变宝”的想法回到家乡。彼时的塘岈村,多是零散分布的坡地、小块平地,最大的地块也不超过1.5亩。“别人嫌地块小、难管理,我偏要试试在山里种出好果子。”张举山说,他流转乡亲们的闲置土地,在荒坡栽下山茱萸,在小块平地开垦猕猴桃园,一头扎进了“绿色致富梦”。

  啃下“硬骨头” 4年磨出12亩果园

  山地种猕猴桃,难在“散、薄、缺”。12亩果园分散在七八个地方,光浇水就得拉8根主水管;山里土层薄,栽苗前要先挖近1米见方的树窝,填上活土——张举山的手上磨出血泡、震出裂口,却没停下锄头,12亩果园整整用了4年才成型。

  更棘手的是山地种植的“先天短板”:机械进不来,灌溉、施肥全靠人力;土层保水保肥能力差,果子品质难稳定。“短板不能只靠硬扛,得用科技把‘短’补‘长’。”张举山的思路很清晰。他先从灌溉破题,在每个分散的果园里铺设自来水喷带,还根据不同地块的坡度、土层厚度,调整喷带间距和出水时长,“陡坡地块喷带密些、单次时间短,避免水土流失;平地喷带疏些、时间稍长,让根系喝足水。”靠着“巧用水”,张举山不仅省了人力,还让猕猴桃不缺水。

  施肥上,他更是下足了“科技功夫”。起初按传统方式施肥,果子大小不均,张举山专门跑到县桃办找专家请教,还自费去四川、陕西的猕猴桃主产区学习。回来后,他放弃了“一刀切”的施肥法,改为:春季萌芽期,施氮磷钾均衡的有机肥,促进枝条生长;坐果后,增施磷钾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搭配秸秆肥、树叶肥,既改良了薄土层,又提高了果子的甜度。“去年我家猕猴桃糖度高,一上市就被西峡的公司全包了。这几天,就有4家商户来商谈今年的销售合作。”张举山笑着说。如今他的果园里,每棵树的施肥量、施肥时间都有“定制方案”,连修剪枝条都要对照书本和专家指导的“一主两蔓”“少枝多芽”技术,确保通风透光。

  突破“老经验” 小创新解决大问题

  在张举山的果园里,还有不少“接地气”的科技创新。山地温差大,猕猴桃容易出现“日灼果”,地块小、坡高,农家肥不好进地,他就上山割青草、收集玉米秆,盖在果园里。青草、玉米秆不仅能保湿、抑制杂草,还能反射阳光,减少日灼,而且腐烂后是最好的有机肥。“去年用这些东西覆盖,果子品相特别好,收购价比别人高出一块多。”

  为了精准掌握果树生长情况,张举山还学会了用手机管理果园。他下载了农业气象App,根据天气预报调整灌溉、施肥时间;遇到病虫害,拍张照片微信发给县桃办的专家,远程就能诊断……

  如今,张举山的12亩猕猴桃园已有一半挂果,去年仅猕猴桃一项就收入6万多元,加上山茱萸,总收入突破10万元,比前年翻了一番。他的成功,也点燃了乡亲们的返乡创业热情。镇里已有十几位过去在外打工的农民,跟着他种起了山茱萸和猕猴桃。

  “随着果树的长大,今年猕猴桃收入15万元没问题!明年还会翻一番!”站在挂满“金果果”的猕猴桃树下,张举山的话语里满是自信。这位大山里的新农人,正用科技和毅力,在方寸山坳里种出致富希望,也让更多人的“大山梦”有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