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时间:2025-09-25 来源:河南日报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的核心地位。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正成为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强国建设的关键力量。为此,深入探索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对于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以科技创新助力产业升级,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将科技创新深度融入乡村产业发展,既是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引擎,也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动力。一方面,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农业全产业链,对传统生产要素进行智能化升级,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全面数字化转型。通过种植、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智慧化改造,不断提升高品质农产品的供给能力,构建高效协同的乡村产业体系,最终实现农产品质量与产业效能的系统性提升。另一方面,系统规划农业新兴业态与未来产业方向。依托大数据、物联网及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农业云平台,推进生态农业和创意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的迅速发展;引导农业领域骨干企业深度融合生命科学、信息学与量子科技等前沿学科成果,积极开展生物育种、农业机器人以及量子农业等未来方向的创新研究与战略布局。  

以数字基建打通信息脉络,构筑乡村振兴的坚实底座   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是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要推动新质生产力真正融入乡村生态,就必须加快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与升级,持续提升其供给质量与服务效能,让广大乡村群众共享数字化发展的时代红利。一方面,着力扩大通信网络覆盖范围,推动信息网络普惠共享。通过科学布局基站、完善传输网络等措施,重点加强山区、偏远农牧区等网络覆盖薄弱区域的5G网络建设,实现信号全域覆盖,有效弥合城乡与区域间的数字鸿沟。同时,积极布局6G、卫星互联网等前沿技术研发,构建面向未来的现代化通信网络,为乡村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通讯能力。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的数智化转型,提升智能化应用水平。既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梯度建设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策略,科学规划新基建布局,也要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乡村生产、治理、服务中的融合应用,实现软硬件协同发展,切实补齐发展短板。  

 以人才振兴夯实发展根基,汇聚乡村振兴的持久动能   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推动新质生产力全面赋能乡村振兴,必须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深化涉农高校教育改革,构建面向新质生产力的人才培养新体系。深化产教融合,与龙头企业、产业园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与实践基地,并以此为抓手,推动农工、农理、农文交叉融合,强化项目式学习、产业实训等实践教学,进而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培养一批既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又懂经营管理、熟悉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快构建乡村人才培训网络,提升现有劳动力素质。依托职业院校、培训基地等平台,重点面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针对性地开展经营管理、数字技能和新技术应用专项培训,全面提升其拓展市场、应对风险的能力。三是强化高水平人才引进与柔性使用,畅通智力下沉渠道。紧紧围绕区域农业布局和发展需求,靶向引进生物育种、智能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更加灵活的人才政策,通过“候鸟式专家”“周末工程师”等形式,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深入乡村一线,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此外,还要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平台,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入股、成果托管等方式,与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引进一个专家、带动一个产业、培养一批能手”的链式效应。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