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县 千年玉都焕新彩
中国玉雕大师创意园
国际玉城
消费者正在挑选玉产品
精心雕刻
玉器产品鉴定
玉雕精品《红荷映日》
玉石智谷产业园
□曹国宏 曹怡然 胡少佳 文/图
豫西南伏牛山麓,南阳盆地腹地,有一座不产玉却以玉闻名天下的城市——镇平县。代代相传的琢玉技艺与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将这里打造成声名远扬的“中国玉雕之乡”。如今的镇平大地,从机器轰鸣的智能产业园到灯火通明的电商直播间,从匠心独运的大师工作室到人声鼎沸的玉器市场,处处涌动着产业升级的活力。这座千年玉都正坚定不移地实施“玉+”战略,将玉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支柱产业,朝着千亿级玉产业集群的目标铿锵前行。
从“历代琢玉”到“玉脉赓续” 千年传承延续玉新篇
镇平玉雕的历史,犹如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镌刻着玉文化的璀璨印记。
2021年入选“中国考古十大发现”的南阳黄山文化遗址,是一处7000年前集玉石器加工、交流于一体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这里“前坊后居”的制玉作坊、完整的制玉流程遗迹、丰富的玉石器及加工工具,被文物专家认定为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制玉大型聚落。镇平玉文化是南阳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玉雕加工始于石器时代,成于夏商,兴于汉唐,精于明清,盛于当今。1975年镇平安国城遗址出土的“圭形带穿玉钺”,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秦汉时期,镇平玉雕加工已颇具规模。名相李斯《谏逐客书》中的“宛珠之簪,傅玑之珥”,“科圣”张衡《南都赋》里的“金彩玉璞,琢雕狎猎”,皆是当时玉雕盛况的真实写照。镇平玉雕产业历经唐、宋、元、明、清逐步壮大,渐成气候。
新中国成立后,镇平玉雕迎来新的发展契机。1953年,国营镇平县玉器厂创建,随后石佛寺、晁陂等公社纷纷组建玉器厂。1974年,镇平玉器外贸交易额突破千万元,成为全省外贸系统首个超千万元县,产品在全国评比中屡获佳绩。
1993年,镇平首届玉雕节盛大启幕,这场延续30余年的行业盛会,见证了一代代玉人的成长与蜕变。今年9月28日,以“如花似玉·宛美南阳”为主题的第二十届玉雕文化节将再度绽放,活动持续至10月3日,主会场设于中华玉文化博物馆。它的举办,必将续写镇平玉文化的新辉煌。
从“技艺传承”到“人才集聚” 匠心培育注入新动能
在镇平县玉雕大师创意园内,“镇平玉雕”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晓强正专注地打磨和田玉作品《兰草玉蝉》。玉蝉羽翼纹理细腻,兰草叶片姿态飘逸,仿佛下一刻便会振翅而鸣。“一块美玉,需要融入创作者的思考与情感,才能成为有‘精气神’的艺术品。”从业30余年的刘晓强,基于独山玉“奇形”“多彩”的特性,在“镇平玉雕”原有内雕和透雕的技艺之上,提出了独山玉“顺色立意、依型造势”的创作理念,运用“巧色、巧形、巧纹路”的表现手法,将玉料材质美和传统玉雕技艺完美融合,其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大奖。
镇平玉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匠人的坚守与创新。为打造人才高地,镇平构建了“初级培训+职业教育+高级研修”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全县拥有20所初级培训班和1所美术职业学院,并与天津美院、西安美院等高校开办高级研修班,培养高端玉雕人才。
今年7月,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授予镇平县梁飞雄等8人“中国玉石雕刻大师”称号,77人获“河南省玉石雕刻大师”等荣誉。中国珠宝玉石首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勇表示,镇平玉雕技艺和人才培育已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我是一名‘玉四代’,也是镇平玉雕技艺代代相传的代表。”梁飞雄说,他和许多同行一样,自幼耳濡目染,师从名家,在镇平肥沃的玉文化土壤中成长成才。
近年来,镇平县在玉雕人才培养和选拔方面,始终坚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推动校企合作、开班、办赛、参展及对外交流等多种举措,形成了“选拔—培养—实践—提升”的全链条培育机制。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国家工艺美术师2人、国家级玉石雕刻大师39人、省级非遗传承人1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103人、省级玉石雕刻大师1073人、高级技师109人、初中级技工超万人。
从“手工作坊”到“智能工厂” 产业转型跑出加速度
“我们项目每周建好一层楼,每月盖好一栋楼。”在镇平县石佛寺镇的玉石智谷产业园,工程部经理杜文宾自豪地介绍。这个总投资20亿元、占地1050亩的产业园,规划建设了智能雕刻装备研发中心、国际文创中心、电商孵化中心等七大功能区。项目自开工以来始终保持“镇平速度”,一期30万平方米厂房已建成,50余家玉雕企业率先入驻,预计全部建成后可容纳400家规模化企业,提供3万多个就业岗位。
在入驻企业嘉豪珠宝的生产车间,传统手工作坊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全自动化智能雕刻机。玉料在机械臂的精准操控下,经过切割、打磨、雕刻等工序,短短几小时就从粗糙原石变为精致摆件。“以前5个工匠一天才能加工10件作品,现在智能设备一天能生产50件,合格率从80%提升到98%以上。”公司董事长张艳浩介绍,智能化改造后,企业生产成本降低30%,订单量翻了两番。
与此同时,中慕智能制造产业园的数控超声波雕刻机正以毫米级精度雕琢玉料,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20倍。“我们的设备不仅能完成复杂的镂空雕、俏色雕,还能通过云端系统实现设计图纸的实时传输与批量生产。”中慕智能行政经理梁瑞表示,企业打造的玉文化全产业链创新平台,已在智能装备制造、设计研发、市场拓展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未来将服务本地300余家企业。
镇平县玉管委主任宋哲指出,这些项目的落地,正推动镇平玉雕实现“两个转型”:从传统手工作坊到现代化、规模化企业转型,从传统手工业向工业化、标准化、智慧化产业转型。“过去‘家家琢玉、户户叮当’,如今通过园区化集聚、智能化改造,产业能级大幅提升,为千亿集群建设筑牢了根基。”
从“单一产业”到“全链融合” 集群发展擘画新蓝图
在镇平县晁陂镇和田玉玉文化加工园区,每天清晨都人声鼎沸。成堆的和田玉原石从青海、新疆等地运来,经过玉石从业者“摸手出价”后送往周边加工厂。“我们和青海昆仑玉公司长期合作,一天能供应20吨原石,几车石头很快就能卖完。”园区总经理王明说。
离园区不远的金玉昆仑公司,原石正经历“全生命周期”利用:先根据形状切割出玉镯,镯芯制作成牌子,边角料挖成平安扣,碎料再车成珠子,最后连石渣子都被加工成玉石粉,用于制作保健品。“从原石到成品,几乎没有浪费,年产值达8000万元。”公司负责人杨迪介绍,企业主要承接珠宝店订单,带动周边50余名村民就业,月工资开支超40万元。
夜幕降临,在南阳署咣商贸有限公司的清代宫廷风直播间里,主播正在细致讲解一款和田玉手镯的质地、工艺与文化寓意,屏幕上“下单”“加库存”的弹幕不断滚动。“这款手镯质地细腻,触手生温,现在下单享受8折优惠!”短短一小时,该款手镯便售出50余只,直播成交额突破100万元。
镇平玉雕电商的爆发式增长,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近年来,镇平先后建成了淘宝、快手、抖音、拼多多等电商基地,培育出远近闻名的玉器电商镇等。目前,全县电商从业人员4万余人,网店2万余家,日均发件量30万单,占南阳市总量的20%以上,玉雕年电商交易额突破200亿元。
为规范行业发展,当地创新建立 “政府 + 平台 + 协会” 协同监管机制,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原料溯源,设立维权投诉通道,让消费者 “买得放心、戴得安心”。
如今的镇平,已形成从原料采购、设计研发、加工雕刻、包装销售,到宣传推广、电商运营、质量检测、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的完整产业链。全县玉雕加工遍布16个乡镇100多个行政村,拥有大型玉雕专业市场15个,各类门店、摊位4万余个,从业人员近40万人,年销售额突破500亿元,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实现了“玉料买天下、玉人走天下、玉器卖天下”。
镇平县委书记艾进德表示,将坚定不移地把玉文化产业作为强县富民产业来抓,以建设“全球玉文化消费中心”为目标,深入实施“玉+”战略,谋划制定玉雕人才振兴工程、玉雕珠宝化培育工程、原石交易规范化建设工程、玉创意创新平台建设工程、玉文旅引领工程等玉文化产业等十大工程40个重点项目,推动玉文化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让千年玉都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本版统筹:石天军 王志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