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野县 做强特色产业 激发振兴新动能
新野县城郊乡袁庄村蔬菜大棚鳞次栉比
新野县樊集乡大葱丰收
南阳科尔沁肉制品有限公司的牛肉制品包装线一派繁忙
新野县新甸铺镇津湾村鲜桃长势喜人
新野县歪子镇皮南母牛核心繁育场,饲养员正在投放饲料
新野县城郊乡袁庄村蔬菜大棚内,农户正在采收芹菜
□曹国宏 曹怡然 张建晖 王凯 文/图
产业兴,百业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和主抓手。新野县立足平原农业县的自身实际,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思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动能,实现农业增产、农村增值、农民增收。
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新野县大力发展富民产业,构建了“1+3+N”农业产业体系,“1”是指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持粮食产量稳定;“3”是培育肉牛、蔬菜、花生三大特色产业,肉牛存栏量超过10万头,蔬菜种植面积35万亩左右,花生常年种植面积60万亩;“N”是大力发展花卉、林果、中草药、文旅、电商、深加工等产业。新野县因此被评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守牢粮食安全线 做强种养主力军 注入科技新活力
新野作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践行大食物观理念,守牢“米袋子”、提稳“菜篮子”、装满“肉盘子”、拎好“油瓶子”,全方位保障粮食供给,已建成高标准农田83万亩,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0亿斤以上,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
皮南牛产业是新野县传统优势特色产业,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新野县坚持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畜牧产业,锚定“建设全国皮南牛强县”目标,围绕“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核心思路,通过引龙头、育品种、建集群、强监管,推动肉牛产业实现从数量增长向“生态、安全、高质、高效”转型,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截至2024年,全县牛、猪、羊、禽存栏量分别达到11.6万头、19.81万头、18.80万只、389.24万只,出栏量分别为9.20万头、26.03万头、14.48万只、465.41万只;畜牧业产值实现31.5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4%,现价增速14.6%。其中,肉牛常年存栏保持在11万头左右,出栏7.5万头,先后获得国家现代农业(肉牛)示范区、全国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肉牛产业三产融合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出口牛肉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秸秆养畜示范县、河南省养牛大县、豫西南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等荣誉称号。
在蔬菜产业上,严格落实“菜篮子”县市区长负责制,以创建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蔬菜精深加工,推动“新野蔬菜”品牌提档升级,重点抓好投资2.8亿元的钢葱产业园等项目。依托南北两个菜园,强化蔬菜基地建设,提高蔬菜附加值。全县蔬菜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产量达175万吨以上。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以存量设施改造升级,新建设施示范引领为总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设施蔬菜,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设施改造升级,加快实现设施蔬菜高质量发展,全县设施蔬菜产量占比达32%以上。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开展农业科技帮扶活动,成立8个服务团,选派121名农技人员,分包全县263个农业村,重点围绕小麦、玉米、花生、大豆、芝麻、大葱、洋葱、甜(糯)玉米、娃娃菜等作物开展培训、宣传、指导。与河南省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大、山东农机院、南阳市农科院的专家合作,促使“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葱姜高效机械化生产关键装备研制与应用”——“大葱机械化生产试验示范基地”在新野县大河蔬菜专业合作社落地。
打造产业全链条 壮大龙头引领力 促进三产新融合
致力打造特色产业体系。依托本地特色资源,大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形成了主导产业特色鲜明、业态丰富、联农带农的发展模式。
粮食产业上,打造裕康面业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了“良种推广+生产基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厨房食品+商业物流”的产业体系,实现了从“粮仓”到“厨房”的转变,年加工粮食15.6万吨,年产值8亿元。
肉牛产业上,成功创建豫西南肉牛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构建了“饲草种植+标准化养殖+市场交易+屠宰加工+冷链配送+休闲旅游+熟食品生产”的全链条全循环发展模式,实现了从“生产”到“生态”的转变。历时40年自主培育的肉牛新品种——皮南牛,是一种坚持级进杂交和横交选育的育种技能路线,培育出的具有遗传性能稳定、“十二黑”特征一致的新种群,具有“一快二低三高”的优良品质和扎实的产业根基,市场欢迎度较高。
蔬菜产业上,以创建国家级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突破口,推动“新野蔬菜”品牌提档升级,构建了“品种研发+蔬菜基地+净菜加工+中央厨房+物流运输+休闲旅游”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了从“集约”到“集群”的转变,先后荣获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县等称号。
花生产业上,实施花生种子工程,构建了“品种推广+花生种植+花生机械+秸秆综合利用+花生深加工+花生贸易”的全产业链体系,形成了豫西南地区最大的花生交易集散地。
此外,新野还形成了高庙黄酒、上庄梨、新甸桃、施庵中药材等特色产业。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化实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加快推进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已实施樊集乡钢葱产业园项目,计划投资2.8亿元。
培育壮大农业企业。持续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南征轮味业公司和河南丰园农业有限公司入选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助推科尔沁肉制品、裕康面业、征轮味业等省级龙头企业在绿色食品产业链上强链补链延链。
富民产业铺金路 品牌擦亮丰收牌 农旅融出好风光
深入挖掘本地乡村特色资源,做好“土特产”文章,发展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持续抓好林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对全县263个涉农行政村(社区)乡村富民产业进行再摸底,指导各乡镇街道确定本辖区各个涉农村(社区)至少明确一种乡村产业。目前,新野县水果种植面积2.2万亩左右,其中桃1.6万亩、梨0.6万亩;食用菌栽培规模580万袋(棒),其中平菇480万袋、香菇100万棒;中药材常年种植面积1420亩,其中皂角刺880亩、瓜蒌140亩、金银花400亩。
深化农业品牌建设,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堰星生菜”“堰星大白菜”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实施精品农业品牌培育计划,完成省级知名农业品牌“新野甘蓝”和“十二黑肉牛”的品牌复审工作,组织河南征轮味业有限公司和新野县大河蔬菜专业合作社两家市级知名农业企业品牌申报省级知名农业品牌。大力培育知名农业品牌,做好“津湾桃”“宛诸葛”和“征轮味业”等品牌宣传推介。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创新推行“农牧一体、种养结合”模式,构建“两亩地秸秆养一头牛,一头牛粪便改良一亩地”的循环链条,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全县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以上,建成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家、河南省美丽牧场5家,示范带动65家种养结合养殖场、家庭农场规范化发展。加快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该项目总投资6186万元,覆盖14个乡镇,目前已完成90%,招标土建工程完工15个,正在建设4个,粪污收储玻璃钢罐安装40个,粪污处理设备采购149台(套),自筹部分建设完成149户,占总项目户的98.6%。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完善扶持政策,推广秸秆还田、肥料化利用等技术,建立健全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
着力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坚持“以三国历史文化为吸引,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产业承载,以秀美田园风光为依托”的发展思路,以白河为纽带,将上庄梨园、樊集猴戏、白河湿地公园、汉桑城、城郊蔬菜、新甸桃园联结为旅游观光带,探索形成了农家乐、农业景观观光、家庭农场体验、农业科普教育、农业产业园度假等多种旅游模式,真正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下一步,新野将持续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积极培育乡村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着力实现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旺,为乡村全面振兴打下坚实基础,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野实践绚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