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召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产需对接”暨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专场活动
金秋九月,南召县恒利康生物科技产业园内,石磨香油、艾草制品、蚕丝被、菌菇、蜂蜜、植物酵素等农产品琳琅满目……近五十家农业企业、合作社三百余种农副产品整齐陈列,从田间地头的“土疙瘩”到精心包装的特色农产品,构成一幅绚丽的丰收画卷。
9月23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产需对接”暨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专场活动在此举办。通过搭建产销对接平台、集中展示特色农业成果,这场盛会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此次活动是南召县深化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旨在为农产品供需双方搭建高效沟通合作平台,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市场竞争力,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来,南召县始终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作为“三农”工作重中之重。2024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55亿元,同比增长5.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5.7元,同比增长8%,其中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达14%,超额完成“两个高于”目标,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在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上,该县以“固本强基”八大清零行动为抓手,优化“5+2”精准联动监测机制,全年动态排查预警信息3万条,纳入监测对象2528户8041人,消除风险1206户3958人。同时整合2亿元涉农资金实施153个项目,涵盖产业帮扶、就业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等领域,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帮扶、兜底保障”多元模式,确保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南召县坚持“1+3+N”产业布局,聚焦柞蚕、食用菌、中药材、畜牧等“土特产”和农文旅、农村电商等新业态,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态势显著。依托山区资源优势,该县持续巩固柞蚕、香菇、中药材、畜牧等传统产业:全县柞蚕养殖基地达10万亩,年放养蚕籽4000斤、产茧100万斤,产值4000万元;香菇种植规模达8000万袋,年产值8亿元;中药材种植总面积58万亩,年产量1000万公斤、产值10亿元;畜牧业创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肉蛋奶总产量4.5万吨、产值10亿元。同时,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市级17家,新增合作社45家、家庭农场48家;为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1945万元,累计培育省市级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及农产品品牌42个,认证有机产品9个、绿色食品14个;18.3万亩认证农产品年产量达8万吨,形成特色鲜明的农业产业集群。
产业提质和农民增收是农业强、农民富的核心。该县强化龙头带动,做优主导产业,积极推进柞蚕产业现代化,建设万亩柞蚕现代养殖园区,发展“蚕光互补”等新业态。不断扩大“南召柞木香菇”种植规模,联合省农科院发布“河南省香菇富硒化生产技术规程”,提升品牌权威性。中医药产业方面,持续擦亮“南召辛夷”品牌,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建设辛夷GAP标准化种植基地和溯源平台,与华润三九合作推广“委托种植+订单收购”等新模式,还依托五朵山、鸭河口库区等资源,打造3个和美乡村先导区,发展康养民宿、滨水休闲、生态研学等多业态,并通过升级农村电商体系,依托康信公司等建设南召农产品信息平台,打通“产地直达市场”新通道。同时,还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每一批产品“来源可查、质量可溯”,并通过设立产业服务专班,提供技术指导、物流协调、金融支持等“一站式”服务,让企业放心采购、农户安心生产。
“南召农业特色鲜明、产业基础扎实、发展环境优越,正处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副县长赵伟表示,此次活动将作为新起点,持续优化产业生态、强化政策支持、提升服务效能,与各方合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农民富裕富足,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更强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