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成就显著——饭碗更稳牢 乡村更和美 农民日子更红火

时间:2025-09-17 来源:农民日报 阅读次数:

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

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达到500公斤

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63.2%

已累计识别帮扶600多万监测对象

稳定消除了返贫致贫的风险

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每年都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

“十四五”以来,中央财政专门安排

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达到8505亿元

“十四五”以来,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达到10.8万亿元

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47万亿元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全国平均达到76%左右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行政村5G通达率超过90%

95%以上村卫生室纳入医保

9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成就。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副部长张兴旺、副部长麦尔丹·木盖提出席并回答记者问题。

韩俊首先介绍“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他表示,“十四五”以来,各地区各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有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各项工作,保持了农业农村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良好势头,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

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比2020年增产740亿斤,现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500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有充分保障。

“十四五”时期是如何做到稳产保供、端牢饭碗的?在回答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提问时,韩俊表示,“十四五”以来,各地各部门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坚持产量产能、生产生态、增产增收一起抓,特别是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部门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启动实施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集成推广合理密植、精量播种、一喷多促、水肥一体化等增产技术模式,整县整建制推进大面积均衡增产,把试验田里的高产转化到广阔的农田上。韩俊介绍,2024年全国粮食亩产394.7公斤,比“十三五”末提高12.5公斤,单产提升对我国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超过60%。

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不断发生,极端天气多发重发,特别是降雨带北移给粮食生产带来新挑战。韩俊介绍,通过不断强化灾害预报预警,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沟渠整治,建设一批区域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心、农业应急救灾中心,粮食生产气候韧性不断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持续提升。此外,“十四五”时期,地方党政重农抓粮责任压得更实,粮食播种面积在高基数上保持稳定,去年起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全国,稳住了农民种粮收益,让农民种粮有钱可赚。

就今年秋粮生产形势,韩俊表示,夏粮稳产丰收,早稻实现增产,目前看秋粮面积稳中有增,长势正常偏好,夺取秋粮丰收有很好的基础和条件。要全力以赴抓好田间管理,抓实农业防灾减灾,做好秋粮收获,确保颗粒归仓,奋力夺取全年粮食丰收。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张兴旺表示,“十四五”时期,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全力推进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他介绍,截至去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了2800万亩,18亿亩耕地红线守得更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高耕地质量的有力抓手,在近年来中央持续加力支持下,目前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更多地区实现了大灾少减产、小灾能稳产、无灾多增产。同时,农业农村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从严从实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回头看”和专项整治行动,对已建成的项目逐个“过筛子”,确保建一块、成一块。

“十四五”时期启动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是时隔40多年开展的一项重要国情国力调查,是对约110亿亩农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开展的一次“全面体检”,目前也进入到调查成果形成阶段。通过大力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趋势得到初步遏制,开展退化耕地治理,支持重点县实施酸化耕地治理720多万亩次,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得到提升,这些工作都为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提供了重要支撑。

贫困不仅可以战胜,而且可以阻断

“十四五”时期的5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5年。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过渡期最后一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取得了哪些进展?过渡期任务完成得怎么样?

在回答记者上述提问时,韩俊表示,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设立5年过渡期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是行之有效的,中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又用5年时间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这个成功实践向世界证明,贫困不仅可以战胜,而且可以阻断、不再复发。

韩俊介绍,过渡期以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落实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四个不摘”的要求,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和帮扶力度,脱贫群众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脱贫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成色更足。

“十四五”时期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韩俊表示,通过全面建立健全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帮扶机制,不断丰富帮扶政策“工具箱”,完善产业奖补、就业扶持、医保补贴、就业补助、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做到了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目前,已经累计识别帮扶600多万监测对象,稳定消除了返贫致贫的风险,其他的也都落实了相应的帮扶措施。

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始终坚持以开发式帮扶为主,开发式帮扶和兜底保障相结合原则,强化“志智双扶”,增强脱贫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韩俊介绍,通过分类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超过85%的脱贫户和监测户至少得到了一项产业帮扶政策措施;“十四五”期间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每年都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驻村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四支力量”充分发挥作用,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帮扶的浓厚氛围。“十四五”期间,中央财政专门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累计投入达8505亿元,真金白银支持脱贫地区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特别向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3.5万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区等重点区域倾斜支持,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

韩俊特别强调,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成功实践,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可和称赞,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现在脱贫地区的底子还比较薄,基础还比较弱,一些群众返贫致贫风险将长期存在,需要持续抓好常态化帮扶,长久、永久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

田间农业渐绿,餐桌品类日丰

“十四五”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800多家农业科研院校、12万科研人员,不同创新主体同向发力、优势互补,推动农业插上科技翅膀。在回答记者关于农业科技创新成效有关问题时,张兴旺表示,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整体水平现已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十四五”期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较快突破,攻克了一批底盘技术,育成了一批生产急需的重大品种,研制出一批先进适用农机,百家龙头型引领、千家高速成长型争流、万家潜力型竞发的“百千万”农业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实施,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稳步推进,40多万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一年四季活跃在一线、活跃在基层,科技特派员、科技小院、专家大院等多元服务模式上阵,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各地各部门加快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全面绿色转型。张兴旺介绍,“十四五”期间,农业用水、肥、药持续减量增效,实现了“用更少的水、更少的肥和药,种出更多更好的粮食和农产品”。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持续提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持续增强,特别是长江十年禁渔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数量持续恢复,“微笑天使”江豚在长江干支流水面嬉戏的场景越来越多。

“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成效,也直接体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丰富程度上。麦尔丹·木盖提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十四五”时期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加快构建,食物开发来源途径不断拓展,我国居民食物营养健康水平更加均衡。畜禽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人均肉类、禽蛋年消费量分别达到72公斤、25公斤,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奶类年消费量达到40.5公斤,比2020年提高2.3公斤。通过积极发展大水面生态渔业,科学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加快发展深远海养殖,2024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达到7358万吨,比2020年增长12.3%,总产量持续36年居全球第一。“十四五”时期,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种植业设施面积达到4000万亩,设施蔬菜年产量超过2亿吨,基本实现周年均衡供应。生物科技和生物产业加快发展,新型食品不断涌现,不少品种已经摆上了老百姓的餐桌。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针对记者关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麦尔丹·木盖提表示,老百姓最关注一日三餐。“十四五”期间,我们始终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政治要事和民生实事来抓,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7.5%以上。他介绍,一方面是健全法规“防火墙”,推动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让这部法律真正“长牙”“带电”,新制修订农业行业标准1373项,淘汰落后标准491项,农业产业发展各环节基本实现了有标可依。另一方面是严控生产“安全关”,如期完成高毒农药淘汰任务,高毒农药已经从大田农业生产中退出,促生长类抗菌药物饲料添加剂全面停用。再者是织密监管“一张网”,将人民群众日常吃的果菜茶、肉蛋奶、鱼虾蟹都纳入监测范围,发现问题及时溯源处置,全面实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农产品上市有了“身份证”。此外还打好一套“组合拳”,开展食用农产品“治违禁 控药残 促提升”三年行动,对违法行为露头就打、绝不姑息,守住了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农业农村政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政策的惠及面、覆盖面越来越广,制度体系也越来越成熟完备。

发布会上,韩俊介绍了一组数字:“十四五”以来,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达到10.8万亿元,截至目前,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47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达到53.19万亿元,全国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达到10%以上。“十四五”时期,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去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311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20年的2.56∶1降到了2.34∶1。“党的‘三农’政策让亿万农民得到了巨大实惠,受到了亿万农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韩俊说。

谈及深化农村改革问题,韩俊特别指出,要维护好农民合法权益,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要求,坚持“大稳定、小调整”,有序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确保绝大多数农户原有承包地保持稳定、顺利延包。他强调,在土地流转中,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不能通过下指标、定任务或者搞考核来强制推动土地流转。在盘活闲置农房时,不允许城镇居民到农村购买农房、宅基地,严禁退休干部到农村占地建房,同时也明确农民可以依法将合法拥有的闲置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总而言之,政策的初衷都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农民的土地和财产权益。

和美乡村,关系亿万农民。“十四五”时期,越来越多的乡村变得干净整洁、宜居宜业。麦尔丹·木盖提介绍,通过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乡村实现了“三个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舒适度不断提高,农村卫生厕所的普及率达到了76%左右,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稳定保持在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超过了45%,乡村颜值越来越高。基础设施完备度稳步提高,水电路气房信等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行政村5G通达率超过了90%,建成了众多的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不仅连起了乡村的好风光,也串起了老百姓致富的新希望。公共服务便利度逐步提高,农村学龄儿童享受到了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2199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95%以上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累计建设农村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超过14万个、农村敬老院超过1.6万家,农村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更加多样的养老服务。

“十四五”期间,各地因地制宜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农业农村发展成效斐然。“十五五”时期,将瞄准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目标,着力强基础、补短板、攻难题、提质效,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征程中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飞 李芸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