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盘点暑期乡村研学热

时间:2025-08-26 来源:农民日报 阅读次数:

  在浙江湖州市窑里村,黄彬彬正在为研学孩子们授课。 受访者供图

 

  在山东省沂南县红嫂家乡,研学孩子们正在体验重走支前路。 受访者供图

 

  来自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中学的赵玲琋,正在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学习竹编技艺。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钰莹 摄

 

  研学旅行是中国传统知行合一思想的当代转化。近年来,多地乡村乘势而上,或引进社会力量,或自行探索打造研学基地(营地),让研学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增长点。也应看到,部分乡村研学项目存在“研”而不“学”、价格虚高等问题,如何找到破解当下问题的解法?

  

  伴随暑假“余额”不足,一年一度的暑期研学季也即将收官。在机场、高铁站和景区,穿着同款衬衫、拖着小小行李箱的“小绿人”“小黄人”们正在集中返程,成为各大交通枢纽站的一抹生动画面。

  研学旅游在我国已蓬勃发展近十年。2016年,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强调其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2022年,随着“双减”政策落地,研学市场的热度再次攀升。据专业数据平台测算,2025年暑期研学市场总量预计突破1200亿元,同比增长40%。

  研学市场的火热有目共睹,而在若干个研学目的地中,无拘无束、充满童趣的乡村无疑是许多城市孩子们向往的“土味课堂”。多地乡村也乘势而上,或引进社会力量,或自行探索打造研学基地(营地),让研学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新增长点。

  还应看到,因各地存在区位因素、经济基础、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全国乡村地区的研学旅游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的研学项目存在“研”而不“学”、价格虚高、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引发不少家长质疑。如何找到破解当下问题的解法?记者日前采访了多位专家、研学主体,来听听他们的看法。

 

  到村里学什么?

 

看到乡村不可替代的价值

 

  7月底,5岁半的安安来到北京市密云区溪翁庄镇金叵罗村飞鸟与鸣虫农场,在这里开启了为期5天4晚的研学生活。

  仲夏的农场常有昆虫出没,蟋蟀、蜻蜓、螳螂都是农场的“常客”。有一天,孩子们抓到了一只通身碧绿、有着“大长腿”的中华大刀螂,研学营里瞬间炸开了锅。

  “螳螂怎么一动不动,它要不要吃东西?”有孩子提出疑问。

  “我知道!它吃苍蝇。”安安自告奋勇去给螳螂找吃的。

  一两天后,安安和小朋友们自发组成了打苍蝇小队,一开始他们还疑虑螳螂是不是只吃活的昆虫,后来经过实践发现,所有塞进昆虫盒的苍蝇全都被螳螂一扫而空。

  “老师,螳螂啥都吃!”当孩子们兴奋地跟老师们分享自己的发现成果时,研学营的老师张文娟啼笑皆非,紧接着又给孩子们竖起大拇指:“你们真棒!”

  “关于螳螂的探索我们没有刻意设计过,我们鼓励孩子要有自己的兴趣点和探索世界的方式。”张文娟说,“好奇心是最可贵的,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内驱力去发现螳螂生活的特性,这就是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生活的鲜活例子。”

  偶然与螳螂的邂逅,让安安和小朋友们主动解锁了昆虫世界的神奇密码,也启发我们思索:到乡村研学,还能学到什么?

  “乡村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乡村有田园、原野,虫鸣蛙叫,更亲近大自然,因此更适宜开展自然教育。”温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浙江省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研究与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邓纯考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在乡村,很多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只有在乡村才得以传承与开展,一些传承下来的非遗项目,很适合孩子们去体验。此外,许多乡村是革命老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红色力量分散在农村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留下了众多的革命遗址和故事,为乡村红色研学提供鲜活资源。”

  于是,我们看到,在山东省沂南县,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们走进红嫂家乡,通过推小推车,亲身体验烙煎饼、做豆腐等活动,感受那段烽火硝烟的红色岁月;在贵州省黎平肇兴侗寨,游客和学子们走进非遗文创坊,学习侗家蜡染、侗绣等非遗技艺,欣赏侗族大歌,沉浸式体验侗族独特的民俗文化魅力……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研学体验中,触摸真实生活、树立历史思维。

  “研学的根本还是要落到一个‘学’字上。”邓纯考说。不论是在沉浸体验中深化对农耕文明的认知,或是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去具身感受,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认价值、提升认知、解决问题。因此,相关研学实践基地(营地)或研学机构,应当秉持这一初心,再利用好乡村地区开展研学得天独厚的条件,以此推动研学向着教育性与体验性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到村里怎么学?

 

提升孩子们的非认知技能

 

  “花大价钱,就让孩子在村里插个秧、和小鸡小鸭玩一会儿,也太坑了。”

  关于乡村研学,网络上时常能刷到家长们类似的吐槽。记者调研发现,确有部分乡村研学地,打着感受农耕文化的旗号,却只让孩子们进行一场浅层次的趣味互动,或是一次走马观花式的打卡,缺乏在教育性方面的再度延伸。

  针对这一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商学院教授魏翔指出:“研学需要帮助孩子们学会非认知技能。这类技能与学生在学校通过课程训练获得的认知技能不同,更多指向性格层面的素养,比如团结、合作、同情心、同理心等非认知技能。但从市场表现来看,这一本质被大多数的研学机构所忽略。”

  如何通过更新研学课程设计,培养孩子们的非认知技能?

  “乡村应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农耕文化、红色资源等,引导孩子们在与农民的交往过程中,在团结协作的氛围中,提升非认知技能。”魏翔说。

  “孩子们,今天我们要体验的项目就是拥军支前小推车。在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中,沂南人民一共出动小推车1万多辆、民工16万人次参战。”这个暑期,受“跟着团长打县城”网络热度影响,山东临沂市沂南县红嫂家乡旅游区的研学老师孙明月每天都会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研学孩子,带着他们体验特色项目小推车。

  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自觉分为两队,经过“民主选举”队长、搬运“粮食”、绕过路障、合力冲锋等环节后,最终游戏时间更短的队伍取胜。

  作为孩子们最喜欢的项目之一,小推车“一来可以锻炼孩子们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来,孩子们在游戏里流的汗、费的劲,能和之前实地参观时听到的红色故事、学的历史知识相互映照,让孩子们更好地感知红色文化。”孙明月说。

  为了让红色文化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和了解,吕梁山麓的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村也探索出别具一格的做法。

  贾家庄村颇有传奇色彩,是抗日战争时期晋绥边区的重要后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闪耀着马烽、郭沫若等一众名人的事迹传说,怎样拉近孩子和人文典故之间的距离?

  “激励机制很重要。我们特别设计了一本《研学手册》,手册中记录有贾家庄的各个学习点,比如村史展览馆、马烽纪念馆、贾樟柯的种子影院等,孩子们可以按图索骥去打卡。另外,我们也会穿插设计‘寻宝’环节,比如让孩子们去寻找贾家庄的那些有历史记忆的物品,找到之后就可以获得奖品。研学老师们每次带完一个团队也会复盘,再适时调整课程方案。”贾家庄腾飞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党务行政办副主任寇淋荷说。

  回到这一部分提出的问题,到村里研学,看鸡鸭鱼虫等家畜动物对城市孩子来说的确很具有吸引力,“因为这是他们平时接触不到的真实生活场景,接触动物有助于加强他们的感性认识。”邓纯考认为,“但是,不能简单地将乡村研学等同于这些简单体验,更要关注研学过程的文化味与历史感,以及区域的在地资源。同时,研学相关项目应当进一步关联学校课程场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延伸现代农业科技场景。”

 

  村民能不能做导师?

 

挖掘“宝藏”村民的潜能

 

  “我非常赞同将乡村本土人才尤其是青年培养成为研学指导师。”邓纯考笃定地说,“原因在于,村民担任指导师有许多比较优势:一是对乡村研学资源熟悉,二是对乡村有感情,能够用心去做;三是生活成本低,不需要考虑租房、交通等生活成本,并且可以带动许多村民就业,促进实现共富。”

  “为家乡而工作的感觉,真的不一样,心里觉得亲切。有的感觉可以培养,但家给你的感觉就是与生俱来的。”34岁的孙明月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村民,她早前在青岛市打工,2013年生育后便想找份离家近的工作。彼时正好赶上红嫂家乡旅游区在招聘,听从家人建议,孙明月决定去试试。

  “旅游区就建在常山庄村,招聘的时候面试官一听我是常山庄的村民,都乐意给我这个机会。我当时也才20多岁,最后就以讲解员的身份顺利入职。”孙明月回忆道。

  村民是研学活动与乡村连接的重要纽带。“在旅游区的研学导师中,村民占了较大比例。他们或是场景还原的参与者,通过扮演红嫂、民兵等角色,让历史场景更鲜活;或是乡土文化的传播者,向孩子们展示纳鞋底、摊煎饼等传统技艺,讲述这些技艺在支援前线中的作用,让红色历史与乡村生活紧密结合。”中共沂南县委红色旅游融合发展中心副主任高凤芹介绍。

  当然,像孙明月这样的年轻村民仅为一小部分,村里更普遍的还是年纪偏长,做惯农活的村民们。

  在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窑里村,记者随机采访了正在村里窑文化馆教孩子拉坯的村民、已年过五十的李珠琴。她记得,早在2018年,村里便打造好了窑文化馆,当时她就有意去跟着老师学习,“但因为当年来村里的孩子少,窑文化馆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闲置状态。”2023年,窑里村开始引进专业整村运营团队,将窑文化馆等闲置资源再次盘活,又特地从景德镇请到专业陶艺老师,手把手带村民学习陶艺。“现在几乎每天都有孩子来,多的时候甚至一天有100多个学生呢。”李珠琴说。

  从孙明月和李珠琴的故事可以看到,只要村民有学习意愿,同时有人能教,那么村民“站上讲台”的理想就可以实现,推动研学项目与村民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结。

  那么,研学能给村民带来什么?

  窑里村党支部书记何明发提供了一组数据:“通过发展研学,窑里村得以‘被看见’,来村里学习考察调研的团队和年轻人也越来越多。近两年来,村里共吸引游客20万人次,乡村旅游经营收入达380万元,参与其中的村民平均年增收2万元。”

  而除了经济收入,年轻人和孩子们给予村民的,更有精神上的慰藉。

  李珠琴说:“和孩子们在一起,感觉每天都很幸福!”

  何明发说:“每次一有孩子来研学,村里的爷爷奶奶就都从家里走出来。孩子们嘴巴甜甜地问老人们一声好,他们就开心得不得了。”

  驱散孤独,带来温暖,孩子们的笑容如同窑文化馆外盛开的向日葵一样灿烂。

 

  怎么链接乡村?

 

研学与乡村应是“双向奔赴”

 

  乡村能不能发展研学?应引入什么样的社会力量?研学应主推什么品牌?这是不少乡村在尝试探索的方向。

  记者来到飞鸟与鸣虫农场时正值盛夏,推门而入,满目都是泼泼洒洒的绿意,空气里裹挟着果香、草木香、薄荷香等芬芳香气,沁人心脾。

  2018年,留英硕士李一方辞去了北京朝阳区三里屯的工作,和其他3位合伙人一起来到金叵罗村,创办了这家农场。出于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热爱,飞鸟与鸣虫农场处处体现着生态理念:在这里,农作物可以不用化肥、农药及除草剂,自然生长;生活废水会流进生态水池,经过水生生物过滤后,可以灌溉庄稼,还能养育小鱼小虾;卫生间排泄物,经过堆肥将再次转化为田间肥料。

  “来到乡村,很大程度上是一次纵身一跃。”李一方停顿片刻,而后回忆起7年前与金叵罗村邂逅的场景:“这个村子在我到来前,集体的土地就已经不用化肥农药了,所以村子本身的发展目标就是向着生态有机方向发展。随后我又做了一个土壤和水的检测,发现这儿也完全可以达到有机生产的标准,也方便我们做研学,贯彻食农教育的理念。”

  金叵罗村的生态农业探索源自2012年,当时金叵罗村党支部书记伊书华提出不准用化肥、不准打农药、不准盖地膜的“三不准”原则,并延续至今。

  “金叵罗村吸引人才的思路很特别,他们不要大资本,而要匠人。正是这一理念,让我们感受到金叵罗的包容与契合。”李一方说。

  乡村与新乡人的“双向奔赴”自此发生。秉承做一名“匠人”的理念,李一方团队在金叵罗村细细耕耘,并与金叵罗村彼此赋能,如今,该村已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8月初,同样在浙江省湖州市的乡村做研学产业的黄彬彬来到金叵罗村考察,对飞鸟与鸣虫的生态农业研学与双语授课模式深以为然。受邀赶来的黄彬彬,本硕就读于北京大学,2022年毕业后,立志在乡村创业的她在考察过30多个村后,最终被善琏镇窑里村所打动,并与村集体合作创办湖州市水漾窑里乡村发展有限公司,以整村运营的模式,帮助这个面积仅2.5平方公里的小村,从曾经的人口外流村,蜕变为吸引30多位新乡人就业,远近闻名的“儿童友好艺术村”。

  窑里村凭什么吸引青年创客?为何又定位为“儿童友好”?

  地处三县交界地带的窑里村,10多年前还是个“臭名”远扬的养猪村,何明发介绍:“借‘千万工程’东风,窑里村从2013年开始拆猪棚、鸭棚,2017年后,几乎每年村上都会争取相关资金开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2017年进行美丽乡村建设、2018年打造美丽乡村精品村。因此,在黄彬彬来之前,村里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了。”

  2023年4月21日,黄彬彬和窑里村签订整村运营协议,何明发回忆:“当时,村里也很着急,不能仅靠着政府‘输血’,村里也得有自我‘造血’功能。正好黄彬彬团队找来,和村集体合作成立运营公司。村集体占股49%,黄彬彬团队占股51%,确保了村集体充分受益,合作运营的模式也让双方成为利益共同体。”

  那么,该为窑里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品牌?

  一天傍晚,团队刚采访完村民,正踩着田埂上的碎金返程。有位成员聊起了城里孩子缺失的乡土记忆,这突然给了团队灵感:珍藏着时光的乡土,正是都市人渴求的“精神解药”。再结合窑里距离杭州自驾1小时的区位优势、2018年村里就已打造好的窑文化馆等因素,团队便精准锁定了亲子家庭客群。

  如今,孩子们来到窑里村研学,不但可以在窑文化馆把动漫形象亲手捏制成陶艺作品,还能扎进乐高教育乡村首店,对着整面积木墙施展想象,或和家长一起参加麦琪萝丝亲子俱乐部组织的皮划艇体验,享受亲子时光。黄彬彬团队同样也会联动起在村里工作的艺术家们,“比如让雕塑家来上雕塑课,书法艺术家来上书法课,油画艺术家上油画课,这就给研学附带了高价值,避免走向同质化。”黄彬彬说。

  可见,乡村和研学之间是相互赋能的关系。研学以参与人群年轻态的特征为乡村注入活力,其运营收入又为村集体、村民带来收益;同时,乡村又给研学以扎根的土壤,不论是闲置校舍、文化礼堂等空间资源,或是其提供的精神疗愈等功能,都是开展研学活动的必要条件。因而,研学主体与乡村两者间应敞开心扉、相互配合,在给予彼此信任的前提下,共谋发展。

 

  怎样做到更加公平?

 

乡村孩子更需要“去远方”

 

  从村里出发,到村里研学。这件听起来有些打破常规的事情,发生在近日的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研学的孩子均来自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铜都中学。

  铜都中学所在的东川区,山脉纵横,是昆明市最偏远的山区,也是云南省27个国家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该校的生源也大多来自周边农村地区,孩子们基础普遍较为薄弱。而他们所抵达的竹艺村,近年来凭借村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道明竹编,走出了一条文化兴村之路。

  8月初,记者走进竹艺村的传承人竹编工作室,只见铜都中学的6位孩子们正安安静静地、一步步弯折着手中的竹篾。

  在领队老师陈亚丹的指引下,记者得以和开学准备上初二的赵玲琋攀谈起来。据陈亚丹介绍,这个孩子是队里的“财务”,主管各种队内花销,相较其他同学比较放得开。

  “我今天编的是铃铛,我觉得它挂起来很好看,想带回家送给爸爸妈妈。”赵玲琋说。

  陈亚丹是孩子们的语文老师。看到赵玲琋的采访表现后,她十分欣慰:“孩子们平常没有出来的机会,都很腼腆,今天看到孩子能欣然接受采访,我很高兴。”

  支持孩子们此次出门研学的经费,来自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据该基金会随队老师介绍:“基金会每年会面向全国贫困山区发起‘去远方’研学旅行项目,引导孩子们在7天的研学之旅中,通过自行选定研学主题,制定研学探访规划,从而锻炼孩子们的自主性与合作意识。”

  “原本孩子们想去北京、上海,但后来因为经费限制,孩子们就选择了来成都看熊猫。”陈亚丹说,“去看、去感受,这是我希望孩子们真正去做的事情,让孩子们看到走出课堂、走出大山后,还有很多的可能性,生活不只有考试和书本。”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相比于城市孩子,乡村孩子的研学缺口更需被关注。

  邓纯考对此也有思考:“作为加强青少年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主要途径,研学旅行是中国传统知行合一思想的当代转化。每个孩子都需要这个‘长见识’的机会,尤其对于乡村孩子,在科技研学、见识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的伟大成就方面的研学机会可能相对不足,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国家级、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为乡村孩子提供更多研学机会,也呼吁社会公益组织等加强对乡村儿童研学旅行的支持。”

  在结束一天研学后,孩子们赶在当天晚上合力制作出了一篇图文兼美的美篇作品,梳理总结了一整天学习成果。而待下一个天亮时,孩子们也将带着自己的梦想和热爱,继续踏上去远方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