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乡村困境的破解之道——河南省西平县探索解决农村“十化”问题推进乡村振兴观察

时间:2025-08-15 来源:农民日报 阅读次数: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

作为典型农业大县的河南省西平县,直面当地乡村产业弱小化、人才缺失化、环境脏乱化、乡风庸俗化、建设无序化、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村光棍化、治理表面化、作风浮漂化等“十化”问题,以系统思维破题,用创新实践作答,逐步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原特色的乡村治理新路径。

当下的西平县,专探乡水泉汪村依托电商破解渔网产业发展之困、嫘祖镇董桥村移风易俗构建新风尚、老王坡刘店村认识到房屋可以变活资产……以一域观全局,这一个个细小变化构筑了西平县域治理的底色,也为传统农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可参考的实践经验。

破局——

直面沉疴痼疾,构建系统治理框架

夏日的清晨,在西平县嫘祖镇董桥村文化广场上,晨练的老人在健身器材上舒展筋骨,村史馆负责人为迎接前来研学的孩子们又走了一遍游览路线。谁能想到,这个充满生机的村庄,曾经却是“房屋破败、垃圾乱堆”的空心村。

“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村庄没有活力,空心化严重,想发展都找不到人。”董桥村党支部书记焦永超感慨道,“现在村庄经过规划,环境得到提升,空心院落改造为游园、村史馆、书屋等,摇身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旅村,这得益于县里的‘十化’治理,让村子活了过来!”

董桥村的觉醒,始于西平县一场直面问题的“大体检”。调研显示,全县农村普遍存在“产业弱小化、人才缺失化、环境脏乱化”等十大难题,其中产业薄弱导致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农村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导致乡村人才储备持续萎缩,村“两委”中35岁以下的干部仅占12.6%,大部分村庄“脏乱差”问题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相互交织,形成了制约乡村振兴的“死结”。

“农村问题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用系统思维‘梳辫子’。”西平县委书记侯公涛说,基于此,全县构建了党政同责共抓、上下同力共干、全民同心共树、问题同解共破、机制同建共立、统筹同推共进“六同六共”并举的治理框架,着力解决农村“十化”突出问题,以党建引领、发展支撑、系统统筹、创新实践破解乡村发展难题。

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西平县委、县政府找准发力点,坚持以党建引领作为解决农村“十化”问题的基础,围绕“凝心聚力,实干兴西”总目标,把广大党员、干部和乡村各方面人才有效组织起来,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真正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破解农村“十化”问题的工作优势。

问题摆在眼前,需要逐一破解。为此,西平县制定了《关于解决农村“十化”突出问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采取“一部十组三十三案”工作模式,成立解决乡村“十化”突出问题指挥部,下设十个专项工作组,细化33项工作方案,列出问题清单、目标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建立“县处级领导带头、牵头单位主责、责任单位主抓”的闭环工作机制。

“以前各部门各管一摊,修路的不管排水,搞绿化的不顾产业,现在拧成了一股绳。”西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汝伟说,这种“一盘棋”思维,让大家既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加强协作、同向发力。其中,多部门协同打造的专探乡水泉汪村渔网渔具电商产业园带动周边6个乡镇44个村集体经济增收。

突围——

聚焦关键领域,打造特色破解路径

产业振兴是乡村突围的“牛鼻子”。在焦庄乡高庙村的红薯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忙着对红薯进行田间管理。“以前是小麦玉米轮作,每亩挣不到多少钱,现在大家种红薯,加上加工分红,每年收入增加了不少。”高庙村党支部书记焦通说着笑得合不拢嘴,通过“黄淮学院研发基地+薯业公司+村集体经济+村民入股”模式,带动800余户村民种植6000亩红薯,开发出红薯醋、粉条等产品,村集体年产值超千万元。

西平的产业突围之路,在于把“土特产”三字琢磨透。西平县县长甘泉直言,围绕“县有主导产业、乡有骨干产业、村有富民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目标,培育了“西平小麦”“西平红薯”等知名农业品牌,建成全国最大的畜牧机械制造基地和中部针织服装生产基地,形成“亮点突出、特色明显、多元支撑、创新发展”的乡村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五沟营镇光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生猪养殖-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有机肥生产-绿色蔬菜种植-农产品初加工-预制菜加工-冷链物流配送”的生态循环链条,让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达到95%,带动上下游10余家农民合作社参与循环农业生产,帮助3000多人就业创业。“我们不仅要让土地生金,更要让产业链条每个环节都赚钱。”园区负责人王伟峰说。

乡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以前很多村找个会用电脑的年轻人都难,现在不少有见识、有学历的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当起了村干部,人才回来了,乡村发展才有潜力。”专探乡党委书记吴晓东说。水泉汪村党支部书记李世忠正是“引进”的人才之一。

从水泉汪村走出去的李世忠在乡村干部的再三邀请下,2021年返乡带领着村民发展。如今,水泉汪建设了渔网渔具电商产业园,整合物流资源,让传统渔具“触网”腾飞,渔网渔具年产值突破3亿元。“今年准备引进美食坊项目,依托生态水系资源,打造‘渔乡水韵’乡村旅游项目,力争把村里建设为党建强、产业兴、农民富的美丽乡村。”李世忠信心满满地说。

以人才为基石,西平县实施“五士”(院士、博士、硕士、学士、名士)人才计划,聘请3名院士担任经济发展顾问,吸引500多名西平籍企业家、专家学者等以不同方式服务家乡发展、投身家乡建设。依托河南鼎力杆塔等龙头企业,联合金蓝领职业培训学校成立“西平工匠学院”,建立梯队工匠培育机制。把“人人持证 技能河南”建设做活,培训持证技能人才2.7万人次,“西平金剪子”成为省级人力资源品牌。

环境整治、一体建设,让乡村焕发新颜。走进老王坡管委会顾庙村,昔日的乱搭乱建变成经过统一规划的乡村别墅。“我们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小田并大田等将村庄、产业、土地、旅游、环境、公共设施配套‘六合一’,解决了耕地碎片化、村庄建设无序化等问题,推动高标准农田与美丽乡村建设融合协调发展。”老王坡管委会党委书记商忠显说。

“党建+养老”模式是西平县破解农民老龄化问题的方式之一。依托村级党组织落实养老服务资源,西平县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参与养老服务,定期上门探访孤寡老人、协助组织开展老年活动等。目前,在17个乡镇推动建设150个农村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建成“幸福食堂”等各类老年助餐服务场所40个。“饭菜比自己在家做吃得舒服。”杨庄乡马楼村80岁的村民马秀菊笑着为食堂点赞。

固本——

重塑治理生态,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去年8月,在河北沧州召开的全国移风易俗工作会上,侯公涛作为唯一县级党委书记作典型发言,向全国传递破解“乡风庸俗化”难题的西平智慧。西平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丁中华介绍,全县全域开展移风易俗文明实践活动,重点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勤俭节约、身边好人、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6种可学可及可做先进典型,文明和谐新风充盈田野乡间。

在西平县,通过倡导婚育文明新风,已有70%的行政村建立了“红娘协会”,开展“骑行婚礼”、“海棠为媒定三生·移风易俗树新风”集体婚礼、“集体颁证”等活动,先后有1960对新人参与。“不要彩礼的好岳母”赵爱珍一家、“红娘协会”引领婚俗新风等事迹被传为佳话。

“谁家孩子该订婚、谁家孩子该结婚做到心中有数,底子清思路就明,干工作才好下手。”盆尧镇陈老庄村红娘协会会长陈春荣说。在陈春荣的带领下,两年间,不仅促成21对新人结婚,还劝导村民简办婚事,单场婚礼最高节省5万元。

移风易俗重塑乡村文明。在二郎镇范堂村、师灵镇师灵村等60多个村设立“移风易俗宴会厅”,倡导每桌农村宴席不超过360元,没有豪华车队,却充满欢声笑语;同时,建立230个“爱心超市”,以“积分超市”为载体,将村民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行为记入“积分存折”,激励群众以“德”换“得”。“以前办婚礼铺张浪费严重,现在省钱又省心。”专探乡于庄村村民赵科鑫说。

在治理创新上,西平县把“心治”融入政治、德治、法治、智治、自治中,形成社会心理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的模式,建立504个心理服务室(站),组建6000人的专业队伍,将心理疏导融入信访调解、乡村治理,先后化解信访矛盾740件。“有户村民因婚姻失意,常年以经济困难为由上访,通过20多次心理疏导后,帮其树立信心,逐步回归正常生活。”西平县信访局局长周文丽说,这种“事心双解”模式让全县信访量连年下降。

长效机制让乡村治理成果得以巩固。西平县把破解“十化”问题纳入全年目标管理,开展常态化、闭环式跟踪督导,对工作成绩突出、破解问题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单位和乡镇给予表彰。探索建立“政府+群众+社会”多元机制,去年群众自筹850万元、成功人士捐赠2300万元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村民主动开始参与环境卫生整治、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

“现在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要大伙儿商量着来办。”盆尧镇于营村村民张广宇满意地说着。“群众有了问题,当干部的要赶紧去解决,只有把矛盾想法化解了,干部才有号召力。”于营村党支部书记张爱琳说,“现在村庄有产业,群众有事可干,大家都想把村庄发展好,村容村貌自然就改善了,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传统美德也蔚然成风。”

从产业弱到农业强,从“脏乱差”到“绿富美”,从“空心化”到“人气旺”……时下的西平,广袤田野里的秋粮正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村庄里洋溢着年轻人的活力,农民脸上写满了幸福——这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培奇 范亚旭 王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