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南阳市秋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动态(三)

时间:2025-08-08 来源:市农业推广中心 阅读次数:

截止8月6日,全市以玉米、花生、水稻、大豆为主的秋作物病虫害总发生面积791.69万亩次,比上周增加21.8%,防治面积1011.64万亩次,其中虫害发生面积695.48万亩次。

玉米病虫害累计发生370.39万亩次,防治433.86万亩次。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0.02万亩;镇平、内乡两县植保站技术人员分别于7月23日、21日在晁陂镇草场吴村和灌涨镇杨营村采集疑似玉米南方锈病病叶,经河南农大检测,确认为南方锈病菌丝;玉米螟二代全市发生55.9万亩,防治78.1万亩;三代全市发生1万亩,防治1万亩,平均被害株率0.7%,被害株率2%,百株平均虫量0.3头,最高2头;三代棉铃虫全市发生36.44万亩,防治40.24万亩;四代全市发生3万亩,防治3万亩,平均虫株率3.2%,最高11%,平均百株有虫2.4头,最高11头;甜菜夜蛾发生152.76万亩,防治175.43万亩,全市平均虫田率17.6%,最高45%,平均虫株率4%,最高30%,平均百株有虫6.6头,最高35头;玉米大、小斑病,田间已有发生,发生面积8.33万亩,防治6.39万亩。

花生病虫害累计发生404.53万亩次,防治558.16万亩次。甜菜夜蛾发生220.35万亩,防治259.49万亩,全市平均虫田率39.4%,最高虫田率100%,平均百墩有虫16.2头,最高316头;蚜虫发生18.6万亩,防治23.8万亩,平均百墩有蚜45.8头,最高2000头;叶螨发生18.6万亩,防治29.7万亩,平均百墩有螨74头,最高328头;三代棉铃虫发生7.13万亩,防治18.13万亩;四代全市发生2万亩,防治2万亩,平均百墩有虫1.2头,最高6头;茎腐病发生26.51万亩,防治56.13万亩,平均病株率2.3%,最高12%;白绢病发生12.7万亩,防治45.8万亩,平均病株率1.9%,最高14%,青枯病发生11.13万亩,防治13.85万亩,平均病株率2.8%,最高达20%;根腐病发生20.7万亩,防治25万亩,平均病株率1.4,最高6%;褐斑病发生11.71万亩,防治13.32万亩,平均病田率8.3%,最高病田率55%,平均病叶率2.9%,最高10%。

大豆病虫害 全市累计虫害发生13.27万亩,防治13.32万亩。甜菜夜蛾发生9.74万亩,防治9.54万亩,全市平均虫田率22.2%,最高虫田率100%,平均百墩有虫14.7头,高密点百株有虫达119头;三代棉铃虫发生1.05万亩,防治1.05万亩,平均虫田率8.2%,平均虫株率4%,平均百株有三代残虫5头,最高12头。

水稻病虫害当前我市水稻二化螟进入二代幼虫危害期,平均虫田率4.5%,最高枯鞘株率达19%;稻纵卷叶螟发生2万亩,防治2.5万亩,南召县平均亩蛾量2700头,最高亩蛾量5000头。

截止8月6日,全市共召开工作会及现场会100场次,培训技术干部9418人次,培训农民19.1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9.65万份,开展媒体技术宣传电视19次、广播报纸8次。邓州、宛城、镇平、方城、淅川、西峡、内乡等县(市、区)积极开展玉米田间释放赤眼蜂生物防治玉米螟的绿色防控技术。

8 月 6 日 06 时7 日 06 时,在自然降水和人工增雨共同作用下,我市出现中阵雨、雷阵雨,西峡、淅川、内乡、镇平、卧龙区、社旗、唐河、桐柏部分乡镇暴雨,全市平均降水量 17.8 毫米,雨量分布不均,累计降水量较大站点西峡丁河庄口147.2毫米;8月7日 06时~8日06时,我市出现中阵雨、雷阵雨, 南召石门大暴雨,邓州、西峡、社旗、南召、桐柏、镇平、方城部分乡镇暴雨,全市平均降水量21.7毫米,雨量分布不均,累计降水量较大站点南召县石门108.5毫米。据气象部门预测未来2天及14-17日均有分散性阵雨、雷阵雨的降水过程,这种高温高湿天气条件有利于多种病虫害发生发展蔓延,特别是对南方锈病显症、扩散、流行十分有利。 因此,各级植保机构要迅速开展一次拉网式普查,全面准确掌握玉米南方锈病发生情况,发现病叶要立即对发病田块及附近区域开展大面积喷药防治,有效遏制其发生蔓延。防治药剂可选用唑醚·氟环唑、丙环·嘧菌酯、醚菌酯·氟环唑、肟菌·戊唑醇等杀菌剂。查见疑似症状病叶,要第一时间送检,确认后尽快开展防治。

同时,还要加强对玉米螟、棉铃虫、甜菜夜蛾、二化螟、玉米小斑病、花生褐斑病、花生根腐病、花生白绢病、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等病虫害的监测防控。根据秋作物长势和病虫发生情况,科学组配杀菌剂、杀虫剂、叶面肥、诱抗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适时开展“一喷多促”,实现防病虫、促增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