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八上”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动态及趋势预测
7月中下旬以来,华北中北部、东北地区中南部、黄淮中部、东南沿海、华南、江南、西南东部等地遭遇大范围强降雨,黄淮南部、江淮江汉和江南北部持续高温干旱;近期第8号台风“竹节草”登陆后向西偏北方向进入安徽东部,华东地区将有大到暴雨。受极端天气影响,粘虫、南方锈病等玉米重大病虫害发生为害呈现不均匀分布,结合8月份气象因素,预计今年三代粘虫总体偏轻发生,但在东北中南部等前期蛾量高、杂草多、气候适宜地区将会出现高密度集中危害,全国发生面积约为2500万亩;南方锈病在黄淮海地区有中等至偏重流行风险,全国发生面积为4000万—5000万亩,8月至9月中旬多种病虫害将进入发生为害盛期。
一、当前发生动态
(一)粘虫
今年二代幼虫在东北地区普遍发生,黑、吉、辽、蒙4省(区)发生面积合计达905万亩,具备较为充足的虫源基数。
7月以来,东北和华北地区二代成虫呈现发蛾持续时间长、蛾峰较低的特点,各监测点累计蛾量多小于100头,大部地区未出现明显蛾峰。但辽宁累计诱蛾量偏高,全省诱蛾量是近5年最高年份、与2019年大发生年份相近,其中,彰武等4个监测点7月上中旬累计诱蛾2693头、是去年同期8倍,清河7月7日—21日累计诱蛾619头,康平峰日蛾量383头;吉林伊通单台高空测报灯7月下旬累计诱蛾量213头。
近期三代幼虫在东北、华北北部零星发生,全国发生面积104万亩。总体发生程度较轻,大部地区虫口密度在5头/百株或1头/m2以下;但辽宁建平局部谷子田密度较高,平均密度15头/m2、最高54头/m2,均为2—3龄低龄幼虫。
(二)南方锈病
当前玉米南方锈病在西南华南陆续显症发病,黄淮海玉米主产区仅零星见病,全国累计发生600万亩。其中,福建、湖南、云南等南方玉米产区发生时间偏晚、发生程度偏轻,但福建受4号台风“丹娜丝”和6号台风“韦帕”影响,平均病株率4.4%、高的达14%,平均病叶率6.5%、高的达15%;湖南平均病株率5.2%—9.8%,平均病叶率1.9%—5.3%。江淮黄淮华北等北方夏玉米产区受前期高温干旱影响、病害显症受到抑制,目前仅在河南、陕西7县(区)零星发生,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省份尚未见病。
据河南组织玉米叶片采样、进行病原孢子镜检和分子检测结果,7月20日检测样品123份、南方锈病检出率57.7%,7月28日检测样品17份、南方锈病检出率64.2%,提示近期病菌侵染率继续上升。
(三)其他病虫害
黄淮、华北和东北南部棉铃虫开始进入三代幼虫危害期,部分地区玉米花丝上始见低龄幼虫集中为害,全国发生面积1100万亩。河北、山西等地平均被害株率低于10%、最高24%,百株虫量一般1—5头,河北个别甜糯玉米地块最高被害株率达50%,沧县个别春玉米田块虫量高达70头/百株。
西北、华北红蜘蛛普遍发生,总体偏轻、局部地块中等至偏重发生,全国发生面积500万亩。近期发生地区螨量上升较快,平均螨株率10%左右,局部上升至“棒三叶”危害;山西局部地块偏重发生,太谷县、清徐县90%以上玉米田偏轻发生,重发田块百株螨量0.9万—10万头。
黄淮海地区甜菜夜蛾总体偏轻发生,全国发生面积1500万亩。北京、天津等地局部发生较重,平均百株虫量一般为1—11头,被害株率一般为1%—8%,局部最高虫量100头/百株。
东北地区南部玉米白斑病陆续发病。辽宁大连、鞍山、本溪、丹东等地发生200万亩,发病田块病株率达15%以上,丹东重发田块病株率达到100%,病情指数10—40,病症已经从中下部叶片蔓延至“棒三叶”。
二、下阶段发生趋势
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8月东北中南部、内蒙古中部、西北中东部、华北、黄淮东部、江南东南部、华南、西南南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部分地区偏多2—5成;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台风生成数量较常年偏少,有1个台风影响长江以北地区,台风强度接近常年,活动路径以西行和西北行为主。
根据前期病虫发生基数和未来气象条件综合判断,东北地区出现的大范围集中降雨和低空急流等交叉影响,将导致黏虫、棉铃虫等迁飞性害虫远程输入、迫降当地,可能造成局地集中为害;同时,降雨持续偏多将有利于玉米白斑病、大斑病的发生流行。黄淮海夏玉米区将处于南方锈病发生流行的适温、高湿区(8月气温月标准值预测为26—30℃,降水较常年偏多1—2成以上),且台风“竹节草”生成路径中可能携带东南亚境外菌源,北上路径波及江苏南部、安徽东部,前期潜伏菌源与近期外来菌源叠加、台风过境区域和外围云系降水丰沛,对南方锈病的孢子沉降、侵染扩展十分有利,流行风险高(见图1)。
图1 南方锈病发生风险示意图
(红色为高风险区域,黄色为中风险区域,绿色为低风险区域)
东北、华北、黄淮等迁飞性害虫和流行性病害高风险区,需加密田间监测、及时发现为害,在病害发生初期、低龄幼虫期,抓住降水间隙开展防治,降低发生流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