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南阳市秋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动态(一)

时间:2025-07-25 来源:南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阅读次数:

       当前,我市夏玉米早播田已处于抽雄吐丝期,夏播花生花期已过,秋作物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多种病虫也同步进入危害高发期。 截止7月23日,全市以玉米、花生、水稻、大豆为主的秋作物病虫害总发生面积468.56万亩次,防治面积601.43万亩次,其中虫害发生面积416.86万亩次,虫害重于病害。
       玉米病虫害累计发生213.69万亩次,防治259.51万亩次,草地贪夜蛾目前仅在我市内乡县查见危害,发生面积0.02万亩。玉米螟进入二代,全市发生18.4万亩,防治33.3万亩,全市平均被害株率3.08%,重发田块被害株率22%,百株平均虫量1.6头,最高11头;二代棉铃虫发生7.8万亩,防治19.8万亩,平均虫株率5%,最高11%,平均百株有虫3.8头,最高16头;二代粘虫发生16.2万亩,防治16.2万亩,平均被害株率10.7%,最高35%,平均百株有虫6头,最高28头;甜菜夜蛾发生90.03万亩,防治106.65万亩,平均虫株率9%,最高34%,平均百株有虫5.5头,最高32头;玉米大、小斑病,田间已有发生,发生面积2.33万亩,防治2.39万亩。
       花生病虫害累计发生245.79万亩次,防治332.59万亩次。甜菜夜蛾发生121.9万亩,防治137.04万亩,全市平均虫田率28%,最高虫田率100%,平均百墩有虫15.1头,最高287头;蚜虫发生7.93万亩,防治11万亩,平均百墩有蚜45.6头,最高2000头;叶螨发生14.1万亩,防治22.7万亩,平均百墩有螨47头,最高398头;二代棉铃虫发生17.95万亩,防治28.85万亩,平均百墩有虫14头,最高125头;茎腐病发生16.01万亩,防治32.63万亩,平均病株率1.9%,最高8%;白绢病发生6万亩,防治22万亩,平均病株率1.5%,最高14%,青枯病发生7.13万亩,防治7.65万亩,平均病株率2.7%,最高达20%。
       大豆病虫害 全市累计虫害发生7.28万亩,防治6.33万亩。甜菜夜蛾发生5.73万亩,防治4.83万亩,全市平均虫田率17.2%,最高虫田率100%,平均百墩有虫25.8头,高密点百株有虫达345头;二代棉铃虫发生1.4万亩,防治1.4万亩,平均虫田率6%,平均虫株率5%,平均百株有虫8头,最高23头。
      水稻病虫害当前我市水稻以二化螟一代幼虫及稻纵卷叶螟危害为主,稻纵卷叶螟平均亩蛾量16头,最高亩蛾量1400头。
针对7-8月份农作物病虫危害高峰期的特点,全市各县市区积极采取措施,防控病虫危害。截止7月23日,全市共召开工作会及现场会69场次,培训技术干部6849人次,培训农民10.98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1.3万份,开展媒体技术宣传电视12次、广播报纸4次。
       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降水往往伴随强对流天气。 据气象部门通报,7月22日06时~23日06时,我市出现小到中阵雨、雷 阵雨,北部、中南部部分地区大雨或暴雨,邓州刘集大暴雨;7月23日06时~24日06时,我市大部分地区出现小到中阵雨、雷阵雨,西峡、淅川、社旗、唐河部分乡镇暴雨,全市平均降水量9.2毫米,部分地区旱情有所缓解。我市秋作物种类多,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加之最近降雨和晴天交替出现,湿度大、温度高,秋作物处于高温高湿环境中,适宜病菌快速侵染蔓延扩展流行,大大增加多种病虫害重发风险,若防控不及时,将会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因此,各地要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虫、重点地区,继续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做好技术宣传、技术服务工作,指导切实做好病虫防控工作,确保秋作物病虫害不大面积暴发成灾,秋作物生产安全,奠定秋季丰收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