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耕地不留“塑” ——南乐县生物降解地膜的突围之路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段宝生 通讯员 李世秀 刘玉娜
7月22日,雨后。南乐县梁村乡邵庄村的田埂上,几块泛白的塑料膜碎片半埋在土里,村民孙德峰俯身用力拉扯,碎片却越扯越细。
“种蒜遗留的塑料膜基本没有办法回收,这东西在地里几百年都化不掉,种两年蒜,土地就失去了耕作价值。”提起研发生物降解地膜的初衷,河南青源天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源天仁”)董事长石岩如是说。
孤注一掷
只为“会消失的膜”
早在2014年,已在农业领域深耕多年的石岩,在南乐县国家生物基材料产业集聚区创立青源天仁。青源天仁最初主营可降解水稻育秧盘,但田间地头触目惊心的“白色污染”触动了石岩。尤其在大蒜种植区,问题更为严峻——传统聚乙烯(PE)地膜因厚度大,大蒜难以顶破地膜出苗,农民被迫使用超薄膜(约0.005毫米)。这种膜在密集种植和多次采收中碎成残片,永久残留在土壤中。
“大蒜覆膜期长达200天,采用地膜既要薄于0.006毫米让苗破膜,又要顶住风雨侵蚀,这是降解地膜领域的技术瓶颈。”石岩解释道。2017年,石岩孤注一掷,联合北京化工大学成立生物降解材料应用工程技术中心,由我国降解材料权威专家苑会林教授领衔攻坚。彼时,业内普遍从大厂购买现成改性粒子,配方雷同。石岩却选择最难的路:从原料改性起步,自主掌控全链条。
政府支持
万亩蒜田铺上降解膜
研发是场“烧钱”的长跑。
原料配比、工艺温度、降解周期……每个变量都需反复验证。
石岩坦言,2017年至2022年间,青源天仁累计投入超3000万元,几乎零盈利。“做几百亩试验容易,但谁敢押上万亩农田?一旦失败,农民的种植投入就打了水漂。”
转机来自南乐县政府的魄力。2018年,南乐县农业农村局顶着压力,划出试验田推广青源天仁的降解膜,并承诺“出事政府兜底”。
政企合力下,技术瓶颈被逐一攻克:地膜厚度从0.010毫米降至0.006毫米,机械强度得到提升,并配套定制农艺措施。2022年,南乐县万亩蒜田终于铺上全生物降解膜,3年推广超5万亩。这一技术的成功推广不仅解决了大蒜地膜污染问题,而且提高了大蒜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广大农户的认可和接纳:“苗自己钻出来,秋收后膜就‘化’了,地还是干净的!”
成本高风险大
大面积推广遇瓶颈
2022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地膜科学使用补贴试点,每亩支持60元。这本是利好,石岩却忧心忡忡:“政策‘一刀切’,忽略了作物差异!”他算了一笔账:普通PE膜每亩成本约40元,降解膜约120元,虽有补贴,农民仍要多付20元。更关键的是,补贴未向污染最严重的大蒜种植倾斜。
在大蒜种植上,传统超薄地膜的特性加上多次收获蒜薹的踩踏及挖蒜瓣使地膜严重碎片化,更加重了回收难度及残留污染,致使大蒜地膜的使用问题一直是土地“白色污染”中最严重的区域,而且年年都在累积。“普通蔬菜地膜可回收,但大蒜地膜是百分百残留!补贴应优先‘雪中送炭’。”石岩说。
此外,降解地膜的推广需配套区域性农艺方案,但试验存在的风险影响了降解地膜的规模化推广。“在外地小面积试验成功,却难大规模铺开,缺的就是系统性支持。”石岩惋惜地说。
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治理“白色污染”
站在青源天仁的生产车间里,石岩介绍改性粒子:“这是PBAT基料,微生物能把它‘吃’成水和二氧化碳。”如今,青源天仁已研发出20余种降解膜配方,获发明专利5项,年产能可达5000吨。但因为不能长时间储存,而且需要根据种植区域的条件专门调制配方,加上推广遇阻,青源天仁目前年产量尚不足500吨。
“治理‘白色污染’,单靠企业冲锋是不够的。”石岩表示,建议有关部门将降解膜补贴优先投向大蒜等“污染重灾作物”,并强化监管,防止挪用,同时牵头建立试验风险补偿机制,让农民敢用、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