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逐梦千里沃野 建设农业强市—访南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华锋

时间:2025-07-22 来源:南阳日报 阅读次数:

民以食为天,农为邦之本。

南阳作为全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主产区,是名副其实的“中州粮仓”。近日,副市长周华锋就农业强市建设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当前,全市上下正聚焦“两高四着力”,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目标,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聚焦粮食、畜牧两张“特色农业王牌”,厚植花药果菌茶“五特经济”、肉制品等“八大集群”特色优势,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大粮仓”“大菜篮”“大厨房”。

从驰骋田间的“钢铁洪流”到运筹帷幄的“云端大脑”,再到精准施治的“田间哨兵”,一系列硬核科技举措落地生根,为南阳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目前,全市耕地保有量1489万亩,常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40亿斤左右,约占全省的11%、全国的1%,一年的粮食产量够全国人民吃10天。

近年来,全市在农业装备智能化、生产智慧化的道路上加速奔跑,成效显著。全市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370家,年农机作业服务面积1891.1万亩,“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订单作业”等新型社会化服务模式广泛应用,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4%,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

各级农业农村部门持续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求,坚持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结合,引导和支持市场化、社会化服务标杆企业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更好地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互联网+农机作业”、技物结合等农业经营服务新模式。

“麦粒虽小,却撑起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富裕了一方百姓。”周华锋告诉记者,我市紧紧围绕“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聚集群”要求,扩张规模、培育品牌、提升质量,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出总量稳步提高、领域不断拓展、布局不断优化、产品趋向多元等特点。2020年,我市粮食工业产值仅为175亿元,到2024年就达到了304亿元!短短四年增长73.6%,平均增长率达15%,这个成绩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非常亮眼。

如何让“南阳粮”变“金招牌”,实现“产量高地”向“价值高地”的跨越升级?

周华锋表示,我市的核心策略就是紧扣“农头工尾”“粮头食尾”,坚持在精深加工和品牌打造上双轮驱动,让粮食“身价倍增”“叫响全国”。

着力三产融合,在“链”上增值——

精耕“土特产”,围绕粮、油、菜、畜、禽五大基础产业和花、药、果、菌、茶等特色经济,全力做好农业文章。支持我市522家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以牧原为龙头,聚力做强肉制品,做优粮油、果蔬及菌制品,做大预制菜、冷链及休闲食品。推广牧原“政府+龙头企业+银行+合作社+农户”、想念“农场+”等联农带农模式,紧密联结小农户与大市场。高效运营我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集群、产业强镇和乡村振兴产业园,强化集聚辐射效应。同时,积极拓展“农业+”新业态,发力农村电商、乡村旅游、康养融合,深挖农业多元价值和增值空间。

聚焦品牌赋能,在“响”中溢价——

筑牢体系根基。出台相关政策,构建“3+3”现代农业品牌发展体系,目前已经形成了8个国家级、106个省级、319个市级农业品牌矩阵。

擦亮农业品牌。我市成功创建西峡猕猴桃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省级农产品特色优势区3个,培育绿色食品企业143家、产品248个,其中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2个,名特优新产品29个。

加强宣传推广。利用中国农民丰收节、世界月季博览会等节会,组织举办地方特色农产品展销活动,用好用活融媒体,加强对土特产品的宣传推介,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

农业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是现代农业发展大趋势,更是推进三产融合发展、促进农产品价值链提升、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

我市以“大食物观”扩原料,用“大农业观”强加工、融产业,坚持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加快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油料蔬菜、畜牧水产、食用菌、优质水果等农产品,确保肉蛋奶总产150万吨以上、蔬菜总产700万吨左右,把“菜篮子”“肉盘子”端得更稳、装得更满。

前端“粮头”扩来源。除了紧盯主粮,我市更将视野投向广阔的国土空间和科技手段,向森林、向江河、向设施农业、向丰富的生物资源要食物,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统筹推进中,形成现代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特别是,我市作为全省林业大市,林业用地面积1822万亩,资源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发展林业经济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中端“食尾”深加工。“吃干榨净”每一粒粮食,把“粮头”变“美食”。例如,玉米向淀粉、糖、油、酒精乃至可降解塑料延伸;小麦向专用面粉、面条、糕点延伸;大豆向豆油、豆腐、蛋白粉、保健品延伸;米糠、果皮可作为饲料、肥料、功能食品原料,实现“零废弃”。

后端强链条促融合。支持加工企业向上联农户保原料,向下建品牌拓销路,积聚成群,降本增效,研发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做出更健康、更创新的好产品,努力打造品牌、提升价值,把“粮头”到“食尾”的转变讲好,拓宽销路,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