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 正式入伏
本报记者 周梦
7月17日,我市部分县市出现了高温天气,同时部分县市出现了强降水天气。连日来的高温天气,让人们感觉“热如三伏”,但“三伏天”还未真正到来,本周日,我们将正式进入“三伏”。
短期内 高温闷热天气持续
短暂的冷空气插曲过后,副热带高压与大陆高压再度联手控场。7月17日8时17分,市气象台将高温红色预警信号调整为高温橙色预警信号。
据气象资料分析,7月18日-7月20日,我市大部将出现35℃以上的高温闷热天气,强度较前几日略有减弱。我市将维持少雨的天气格局,不过由于西部、南部等地的低空水汽相对富裕,配合上东北冷涡在高层甩下的冷空气,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将继续“见缝插针”地出现。
气象部门预计,短期内我市晴天到多云,西部、南部今天夜里有分散性阵雨、雷阵雨,局地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而高温天气想要彻底瓦解,仅靠短暂的降水还远远不够,好消息是目前在菲律宾以东洋面,有一个热带低压(“入门级”台风)正在壮大并逐渐向我国靠近,尽管它不会直接奔向河南,但受其外围环流影响,下周一开始,一轮大范围降水即将登场,浇灭高温指日可待。
具体预报为:7月18日,全市晴天到多云,西峡、淅川、内乡、邓州、新野有分散性阵雨、雷阵雨,偏东风3级左右,最低气温25℃~27℃,最高气温35℃~37℃。7月19日,晴天到多云。7月20日,晴天转多云。
三伏大幕开启 最热时段来临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三伏,是我国古人在长期对自然的观察中,认为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三伏天的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夏至三庚便入伏”。按照传统的推算方法,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第一天。因为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所以初伏、末伏的时间是10天。但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迟早不同,中伏的天数就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是20天。
今年的“三伏天”自7月20日开始正式入伏,8月18日出伏,共计30天。其中,初伏自7月20日到7月29日,中伏自7月30日到8月8日,末伏自8月9日到8月18日。这也是近年来,三伏天数最少的一年。从2015年至2024年,已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