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教学标准 推动农民教育现代化——中央农广校有关负责人解读《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第一辑)》
农民教育现代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标准体系。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学校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依据。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中央农广校”)高度重视标准建设与实施工作,继教育部今年2月发布新版758个修(制)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后,中央农广校日前发布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第一辑)》(以下简称“农广校版《标准》”)。
农广校版《标准》聚焦家庭农场从业者的规范教学,包括1个专业教学标准,即《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教学标准》;1个职业能力体系,即《家庭农场从业者职业能力体系》;4个课程标准,包括《乡村振兴与实践》《作物生产基础》等2门基础通识课程标准和《农产品营销》《家庭农场管理》等2门专业能力课程标准。
该《标准》的发布填补了我国农民教育培训领域专业教学无标准的空白,标志着农广校体系在规范化办学、专业化育人方面迈出新步伐。近日,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央农广校有关负责人。
问: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我国将标准定义为“通过标准化活动,按照规定的程序经协商一致制订,为各种活动或其结果提供规则、指南,供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文件”。标准对于推动职业教育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有着基础性、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广校版《标准》,是农民教育专门单位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加强标准化建设、大力培养乡村人才的重要举措,填补了农民教育培训领域无教学标准的空白,对基层校“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起到方向标作用,为推动乡村成人教育标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探索样本。
该《标准》的发布开创了农广校办学史上的4个首次:一是首次发布专业教学标准,二是首次发布课程标准,三是首次发布职业能力谱系,四是首次明确农民教育培训领域专属教学编排机制。
根深才能叶茂,有标准才有质量。农广校版《标准》旨在规范乡村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和资源条件,将对“十五五”体系办学教学起到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对于指导各级农广校准确把握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加强教学基本规范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搭建沟通纽带,讲好农民职教故事。标准是行业合作交流中重要的“通用语言”。在过去,农广校积累了大量丰富而卓有成效的办学实践,但未能以标准的专业术语和语式逻辑进行表述。通过标准这一沟通载体,将有助于概括农民教育培训实践的基本面,解释农广校扎根乡村育人才的特色面,阐明农民职教区别于全日制职教的专属面。通过借鉴教育部的标准建设理念、方法、机制与成果,研制形成乡村人才系列培养标准,将有助于讲好农广故事、职教兴农故事。
问:标准开发的主要思路是什么?
答:一是坚持德技兼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标准开发全过程,突出爱农敬业、创新求变、绿色生态等价值观塑造,为党育人,育才强农。二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成人教育规律,适应乡村一线从业者学习特点和职业发展需求,设计方便农民、实用管用、引领提升的教育教学安排。三是坚持守正创新。保留教育部标准的根本性开发理念和方法,改造其中不适用于农广校教学的结构内容,吸收农民教育培训长期实践的成功经验,赋予方便农民学习、行之有效的教学措施。四是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分析农民中职教学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标准开发的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
问:《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教学标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与教育部新颁布标准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专标”)是专业建设的基本遵循,是评价专业教学质量达成度的主要依据。《家庭农场生产经营专业教学标准》包括专业名称、入学要求、修业年限、培养目标和规格、课程设置及要求、教学总体要求、教学环节和说明、教学实施、师资、教学条件、毕业要求、其他等13个栏目。该标准涵盖了农广校教学关键要素的基本要求,将有助于规范和引领全国农广校体系在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实习实训等方面的深化改革。
同为专业教学标准,农广校专标与教育部专标的结构内容均有所不同。根本原因在于两者应用机构的培养对象和教育形式不一样,农广校的培养对象是在职在岗、已经就业的成年农民,开展的是成人继续教育,教育系统职业学校的培养对象是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开展的是全日制教育。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培养目标上,农广校专标以提升农民学员的生产实践和经营管理能力,从而实现产业发展和收入增加为主要目标。教育部专标以培养待上岗的技能人才为目标,为后续就业做准备。
培养规格上,农广校专标侧重于农民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教育部专标更加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程体系上,农广校专标课程体系以基础通识课、专业能力课和产业专题课三部分组成,以专业能力课为主,产业专题课由中央校设计方向、基层校根据教情实际自主设定,实践导向明显。教育部专标的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程覆盖广,占比较为平均。
教学条件上,农广校专标以各类实训基地、农民田间学校、产业园区为主要教学场所,教学资源灵活多样,让农民学员在全真环境下可看可学。教育部专标以教室为主要教学场所,教学条件限制严格,教学资源以课本为主。
此外,农广校专标结合多年的体系办学、远程办学实践,专门明确了集中面授、现场教学、远程学习、实践辅导、岗位实践5个环节,并要求基层校在落实规定培养目标、保证教学总学时前提下,实施灵活确定农学比例、灵活安排学期课程、灵活确定教学重点、灵活组合教学手段的“四灵活”教学编排机制,以进一步适应在职农民的学习需求,为基层农广校预留了充足的教学自主空间。
问:《家庭农场从业者职业能力体系》有哪些特色内容?
答:家庭农场从业者能力体系有五个特点:一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自下而上,概括提炼农场主现实情境的各种职业活动,并划出边界,实现职业描述的言之有物、客观准确。自上而下,把现代农业产业导向、国家政策导向,转化为农场主的具体能力要求,如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体现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等要求,还要求了解涉农法规、强农政策、地方农业农村规划等。
二是全面性。从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提炼出农场主12大领域、40个工作任务,共计149项职业能力,把一个家庭农场从创办起始,到生产、管理、营销各方面的能力进行了系统描述。
三是具体性。针对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或要达到的素质要求,从需具备的技能、需使用的工具、能运用的方法、应注意的工作要求以及需具备的理论知识,来对职业能力进行解析表述。
四是逻辑性。每个工作领域下的工作任务,或每个工作任务下的能力项内容,都按相应的逻辑主线自成体系。
五是灵活性,所列各职业能力项,既为实际教学提供参考引导,又可在应用时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进行取舍、改造、丰富。比如可以根据家庭农场各个发育阶段,组合对应难易程度的能力项,用于农场的分级管理、指导、扶持。
问:关于教学标准,中央农广校下一步还有哪些安排?
答:下一步,中央农广校将从建标准和用标准两方面发力。建标准。纵向上,围绕中央农广校统开专业,继续开发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案标准;横向上,建立师资标准、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标准、岗位实践标准、现场教学标准,逐步构建科学完备的农民教学标准体系。用标准。一是多层次多形式举行政策宣贯会,系统解读标准的核心理念、内容和实施策略,分享教法更新与实施案例;二是定期开展区域性联合教研,围绕标准实施、课程开发和实训教学展开深度研讨,反思教学实践和问题解决,自主消化标准要求和理念;三是开展师资轮训交流,组织骨干教师带头示范,开展公开课和经验分享,促进青年教师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