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农业农村局关于加强秋作物田间管理的紧急通知

各县(市、区)农业农村局,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官庄工区社会事业局(农办),职教园区乡村振兴局:
      今年全市秋粮播种面积870万亩,其中玉米705万亩,水稻42万亩,大豆49.5万亩,红薯53万亩,油料作物花生播种面积515万亩。目前夏玉米大部分已进入小喇叭口期,夏播水稻处于分蘖期,夏播花生处于苗期-初花期,大豆进入分枝开花期,生长迅速,苗情总体较好。7月10-12日南阳市农技推广中心到邓州、新野、唐河、卧龙、宛城、镇平、西峡七个县(市、区)测墒显示,部分田块已经出现旱情。为抓好秋作物田间管理,现通知如下,请各地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一、准确分析生产形势
       当前秋作物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田块出现旱情并有不断加剧势头。进入7月份以来气温普遍偏高,部分田块出现表墒不足现象。据气象部门预报,7月13日-20日,我市大部将持续出现37℃以上的高温闷热天气,部分县区最高温度将达到40℃左右。高温过程将进一步加快土壤失墒,导致秋作物干旱面积扩大、旱情加重,同时高温会对玉米、大豆等造成不同程度的灼伤和生理损害。二是秋季苗情复杂、管理难度大。受播期、灌溉时间、灌溉质量不同,降水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秋作物种类多、生长发育进度差异大,部分地块存在长势不均、大小苗等现象。三是受气象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今年秋粮病虫害整体呈中度发生态势,特别是后期玉米南方锈病等大区域、流行性病虫害暴发流行风险高。田间调查发现一些地块蓟马、玉米螟、粘虫、甜菜夜蛾等虫害发生严重,个别地块杂草较多。
       二、落实落细关键技术
       根据当前秋作物墒情、苗情和存在问题,秋作物田间管理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因地制宜,分类管理。分作物、分类型、分区域,因地因墒因苗抓好秋作物田间管理。对于夏播的玉米、花生、豆类等要及时做好中耕灭茬,破除板结,除草保墒,促进根系生长。夏玉米要结合土壤墒情和生育进程,在喇叭口期及时追肥,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地块要利用玉米中期植株还不是特别高大的时期进行追肥,防止玉米后期脱肥早衰;密植地块要在6-8展叶期适时化控,控制基部节间长度,防止后期倒伏;滴灌水肥一体化地块要结合浇水,在喇叭口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期分次追肥,防止后期脱肥;水稻要补施穗肥;大豆要做好花期追肥和后期叶面喷肥,在初花期化控防倒。花生在苗期后期,可结合浇水或降雨追施苗肥,促花促果;在进入饱果成熟期时,进行叶面喷肥,保叶防早衰。
       (二)预防气象灾害,立足抗灾夺丰收。当前,对出现旱情的地块,要充分发挥机电井、各类河库和坑塘堰坝等水利设施作用,大力推广喷灌、滴灌等,及时开展抗旱浇灌。遇到渍涝灾害,要及时清沟理渠、排水散墒,降低土壤湿度,防止无氧呼吸造成植株死亡;遇到高温天气,要通过浇水降温、喷施叶面肥、人工授粉等措施,提高作物抗逆能力;遇到大风倒伏,要加强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控,促进作物尽快恢复生长。 
       (三)加强监测预警,搞好病虫害防治。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加密人工调查,加强智能监测,组织专家会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抓好关键环节,坚持治早治小。玉米重点抓好南方锈病、叶斑病和玉米螟、棉铃虫等病虫害防治,晚播玉米突出抓好晚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和防治;水稻以稻瘟病、纹枯病和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病虫害防治为重点;花生田重点防治斜纹夜蛾、棉铃虫、金龟子、白绢病、根茎腐病、叶斑病等;大豆重点防治点蜂缘蝽、烟粉虱等刺吸性害虫以防范症青,同时要注意防治根腐病、病毒病和大豆食心虫、甜菜夜蛾等病虫害。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化防治服务,动员指导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做到应防尽防、应治尽治,实现控害减损、增产提质。
       (四)多措并举,做好技术指导。市5个秋粮专家指导组在秋粮生产的关键环节,要深入生产一线,会同各县(市、区)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因时、因地、因作物做好分类指导服务,保证各项措施落实落地。抓好全市玉米、大豆、花生高产示范区建设,抓好绿色高产高效行动项目县、玉米单产提升工程、粮油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项目县建设,集成推广密植滴灌等技术措施,实现“五良”融合发展。发挥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平台作用,通过新闻采访、制作短视频、专家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田间管理、防灾减灾、单产提升等关键技术措施,真正做到技术指导到位、宣传到位、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