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生物制造+”模式重塑产业格局,奋力冲刺千亿级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新地标加速崛起
本报记者 柏伴雪
在牧原合成生物产业园,牧元安粮年产3万吨合成生物项目厂区内,38个万吨级原料储备仓构成壮观阵列,实现了高品质异亮氨酸量产。这种以技术创新重塑产业生态的突围路径,不仅破解了“卡脖子”困局,更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极具启示的创新样本。
由千红制药和牧原集团联合投资建设的河南千牧生物制药项目落地投产,填补了河南省高端肝素原料药品的空白,推动南阳生物医药产业融入全球价值链。
在2025南阳合成生物产业大会上,《南阳市抢抓发展机遇打造生物制造先导区行动计划》1.0版正式发布,前瞻性布局未来食品、生物医药、生物基材料、生物能源等生物制造前沿领域,以“生物制造+”模式重塑产业格局,为我市冲刺千亿级生物制造产业规模,打造生物制造先导区,提供了行动指南。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下,我市站在合成生物产业的“时代风口”,高位开局构建战略科技力量,优化生态赋能未来产业发展,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开启“造物”新时代。
抢抓风口
布局未来产业
步入牧元安粮发酵实验室,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淡淡的酸味,这是发酵过程中特有的气味。
这些看似普通的容器内,正在进行一场奇妙的转化——通过特定条件的发酵培养,产出生物合成氨基酸。
南阳市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科研副院长朱湘成介绍:“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优化菌种,它可以利用淀粉、秸秆来生产养殖必需的氨基酸。”
氨基酸,在生猪养殖中承担着核心营养作用。传统氨基酸主要来源于大豆加工后的豆粕。作为大豆最大进口国,中国每年进口的大豆中,近一半流向养猪业的饲料生产。用生物合成氨基酸替代豆粕提供蛋白质营养,以无豆粕日粮养殖法破解牲畜,尤其是生猪行业的“口粮难题”,不仅能够摆脱对进口大豆的依赖,还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牲畜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当行业仍在核算大豆进口替代率时,我市已在“无豆养猪”这场技术攻坚战中突破了原料替代的初级阶段。市委、市政府着力构建校地政企“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新格局。强大的产业需求与西湖大学顶尖科研力量相结合,催生了牧原实验室这一创新引擎。牧元安粮年产3万吨合成生物项目作为牧原实验室首个引进成果转化项目,以源头创新的生物合成路径生产异亮氨酸,重塑着产业生态。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介绍:“牧元安粮年产3万吨异亮氨酸项目已成功投产,在极端缺乏的情况下,可以带动上百万吨氨基酸应用,减少2000万吨大豆的消耗,节省1.5亿亩种植大豆的土地面积。”
通过“产业立题、企业出题、人才答题、科技解题”的协同创新模式,我市有效推动合成生物技术在农业、能源、化工等领域成功应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多次强调合成生物学底层技术的建设以及在医药、农业、食品等领域的应用,提出力争到2025年使我国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达到22万亿元。河南省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积极谋划构建“一核五基地”生物产业布局。
以前瞻眼光和系统思维打好“提前量”,我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抓紧机遇、抢占“风口”,加速布局合成生物战略性产业新赛道,着力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强化思维
培育产业集群
以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南阳从哪儿抓起?
以“新”求变,占领新质“蓄力点”。共识迅速化为行动纲领。2024年,“积极发展合成生物产业”被浓墨重彩地写进《南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依托南阳市合成生物研究院的人才和技术优势,打造新一代“高效、低耗、绿色”的生物发酵产业平台。重点推进无豆日粮必需氨基酸的高效生物合成项目产业化,推进产油酵母的微生物合成油脂替代项目产业化。大力发展高端生物基材料,探索发展“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
深刻认识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发展逻辑。我市围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重抓平台能级提升,重抓创新主体培育,重抓技术研发转化,重抓创新生态营造,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创新要素加速集聚。持续强化战略引领型实验室建设,加强牧原实验室(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一中心一基地”的发展模式,郑州研发中心有序运行,南阳中试基地首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牧元安粮异亮氨酸项目”进入量产,预计年产值约2.4亿元。依托牧原实验室、生物基运输燃料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河南省植物酵素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全生物降解改性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河南省废弃油脂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重点科研平台,以及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等高校在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的优势,推动全链条创新平台集聚,基本构建起了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协同、产学研用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体制机制持续优化。建立健全产业链协同推进机制,编制《南阳生物产业链发展“十四五”行动方案》等政策,出台《南阳市支持生物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南阳市生物产业补链强链延链行动方案》,构建了“链长+秘书长+盟长”三级责任体系。将生物制造纳入重点产业链群,全链条生态初显。以热电联产、蒸汽管网及物流体系为核心,不断优化配套设施建设,热电联产推动产业协同。建立“市级专班+链长制”协同机制,细化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主体的职责,统筹创新平台建设和生物产业园区运营。通过项目牵引、平台建设、要素保障三大抓手,推动先进技术成果转化落地、生物制造基地建设及人才、资金等资源集聚。
“多点联动”的集群化布局有力促进多领域协同发展,我市生物制造产业已初步形成了龙头带动、链群推进、产品研发力强、市场覆盖面广的良好发展格局,现有生物医药产业规上企业46家,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约400亿元;拥有牧原实验室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25家,具有“研发—中试—产业化”全链条支撑能力。
加速创新
释放乘数效应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行业领先的技术优势、系统完备的配套优势为我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夯实根基,一个横跨农牧、医药、化工的合成生物产业集群已初现雏形。
合成生物产业的蓄势崛起,为我市聚力打造制造业创新发展新高地,创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核心技术研发攻关”,南阳不再是跟随者,华丽转身成为引领者。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从0到1的基础创新与从1到100的产业创新携手共进,生态链垂直整合、生态圈横向开放,推动南阳经济向着生态型经济转型升级。
在《共筑生物智造未来图景》论坛上,招商局创投高级投资经理李宇婷说:“生物制造将是未来的重要增长引擎。中国在以合成生物技术为支撑的生物制造领域将大有可为。”这是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机构忙着寻找的高战略价值投资项目。南阳作为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新地标,为业内顶尖科学家与产业领袖搭建起交流合作的平台,很好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对提升区域影响力、促进招商引资、加速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具有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实地考察南阳作为“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典范,以科技策源驱动力深化科技与产业融合的生动实践后,受邀嘉宾一致认为,南阳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是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转型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原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依托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前瞻性布局生物制造前沿领域,既能破解农业副产物低效利用困境,推动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第六产业”跃升,又能通过合成生物技术替代高污染化工工艺,助力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屏障建设,形成“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发展示范。
南阳合成生物产业大会的长尾效应持续释放,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工大学、西湖大学、江南大学等的院士、专家全方位、多层次地发挥智力优势和科研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学术交流、科普宣传、决策咨询等,为我市合成生物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当合成生物学遇上仲景经方,当现代产业集群对话千年医药文化,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锚定打造全国领先的生物制造先导区目标,奋力书写着构建生物制造产业体系,推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创新突破、产业链协同发展和市场应用拓展的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