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小田并大田 一叶成一业 内乡县余关镇“一村一块田” 蹚出烟草产业振兴新路

时间:2025-07-08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阅读次数:

7月2日,余关镇烟农喜收烟叶

  7月2日,站在田埂上,内乡县余关镇王沟村的烟农李建国眯着眼,望着眼前绿油油的烟田,嘴角不自觉地扬了起来。就在一年多前,他还在为自家那七零八落的“巴掌田”发愁。“7亩地,散在6个地方,种烟?累死累活不赚钱,机器都进不去!”那时,他和村里许多老伙计一样,觉得种烟这营生,怕是到头了。

  小田之困

  种烟人的“心头病”

  余关镇有着40多年的种烟史,但现实的窘迫是,像李建国家这样的“插花田”“皮带田”比比皆是。地块小且分散,大型农机无法进田,先进技术难以推广,生产成本高企。“年轻人嫌苦,都跑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我们这些‘老骨头’!”李建国的叹息,道出了传统模式下烟叶产业面临的严峻挑战:土地碎片化、劳力老龄化、效益边缘化。

  破局之光

  党支部领着干,农民放心跟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提出要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农田细碎化问题。余关镇党委决定:让村党支部挑大梁,领办合作社,推行“一村一块田”。

  起初,李建国心里直打鼓:“地并了,还是我的不?”疑虑的不止他一人。这时,王沟村党支部书记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李叔,您放心!土地承包权、经营权、收益权,‘三权’一样不少,还是您的!咱成立合作社,就是为了抱团取暖,把地合起来,好种、好管、多赚钱!”李建国第一个站出来响应:“有您支书带头,我信!咱跟着干就是了!”看到李建国这样的老把式都签了字,其他烟农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也纷纷把自家的地交给了合作社。

  “合”的智慧

  小农户融入大生产

  余关镇的改革,处处透着“合”的巧思。

  组织“合”心。村支书当合作社理事长,村“两委”和合作社班子交叉任职,拧成一股绳;合作社85%以上的社员是农民,大事小事大家商量着办,真正是“自己的合作社”。

  土地“合”片。创新“80%集中经营+20%自留口粮菜园”模式。李建国把大部分地流转给合作社统一经营,自己留了一小块离家近的地种菜养鸡,两全其美。合作社把全村分散的土地集中流转、平整,小田变大田,零散变连片。

  利益“合”享。入股方式灵活,钱、地都能入股;村集体和村民占股不低于60%,当家作主;年底分红,60%留作合作社发展的本钱(购买农机、搞技术培训等),40%按股分到社员手里。李建国去年年底拿到分红时乐开了花:“比自己单干收益高多了!”

  服务“合”力。村里成立了“三驾马车”,合作社抓总协调、专业托管公司负责土地流转、劳务服务公司组织用工。需要农机?一个电话,合作社的大型拖拉机就开来了;要施药?专业的飞防队效率高、成本低。李建国被聘为合作社的“田管家”,带着几个老伙计负责一片烟田的管理,既有工资又有分红。

  尝到甜头

  看得见的变化,摸得着的实惠

  “一块田”带来的变化,实实在在写在田间地头和村民的脸上。

  规模上去了。短短一两年,余关镇烟叶种植面积从7000亩扩大到8000多亩,新增了上千亩。很多以前像李建国家一样的“巴掌地”,如今都融入了连片数百亩的大烟方里,一眼望不到边。全镇烟田百亩连片率超过95%。

  效益提高了。大田种植,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管理,烟叶质量更稳了,亩均产量稳定在150—170公斤,亩均效益突破5000元。李建国算了一笔账:同样的投入,分红加工资,收入比自己单干时多了近三成。村集体也增收了100多万元,平均每村增收近9万元,这笔钱用来给村里修路、安路灯,改善公共设施。

  风险降低了。合作社统一规划,在核心烟区推行烟粮轮作、烟药套种。李建国发现,轮作后病虫害少了,地力也更好了。合作社还统一买了农业保险,烟农种地心里增添了底气。

  生产轻松了。看着大型旋耕机、覆膜机、植保无人机在平整的大田里高效作业,李建国感慨:“以前累断腰的活儿,现在机器‘突突’几下就干完了!咱也是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李建国脸上的笑容,是余关镇“一块田”改革最生动的注脚,为更多面临类似困境的乡村提供着可复制、能推广的宝贵经验。(杨婧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