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 正文

连片烟田“长”出三份钱 镇平县枣园镇摸索出烟叶生产抱团发展模式

时间:2025-07-01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阅读次数: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曹怡然 通讯员 谭亚廷 李晓宁

  6月24日,天刚蒙蒙亮,镇平县枣园镇连片的烟田里已经人影晃动。土地流转户老张站在田埂上,看着原本属于自家、如今连成一大片的烟田,心里踏实了不少:“以前小块地种啥都难成规模,操心多,收成还不稳当。现在租出去,年年有租金落袋,省心!”

  不远处,李大姐和同村的几十号人正麻利地给烟株打叶,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手上动作却不停:“在家门口干活,一天一百多块钱,现做现结,傍晚揣着回家,心里头舒坦。”像李大姐这样在烟田务工的村民,高峰期有好几百名。

  在机井房和烤烟房之间,村干部们脚步匆匆,正忙着协调浇灌用水和检修即将派上大用场的烘烤设备。全镇3500亩绿油油的烟田,正成为乡亲们增收的宝地——以一种新法子,让一片烟田“长”出三份钱。

  过去,19个村各干各的,土地分散,想流转搞规模种植不容易。

  难题得解开。镇里下了决心,由镇党委牵头,把各村党支部拧成一股绳,成立烟叶生产联合体,统一去和村民谈土地流转。零散的小块田集中起来,变成了平整连片的大基地,这就有了标准化、规模化种植的底子。3500亩地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效益一下子就上来了。

  光有地还不行,得让地多“生金”。镇里专门请来了农技专家,从烟苗怎么育更壮实到烟叶怎么烤更金黄,全程手把手教。“智能育苗棚里温度、湿度可以自动调节,省心!烘烤也用上了智能设备,烤烟质量有保障,人也轻松多了。”一位正在跟着烘烤师调试设备的烟农说道。

  不仅如此,进出烟田的土路拓宽硬化,运载烟叶的农用车跑得顺当;烟方里的水渠修整一新,灌溉排涝不再犯难。“这些看着不起眼,可都是稳产保收的硬家当。”周岗村党支部书记张国龙指着完善的田间设施说。

  正是靠着抱团的力量和科技、设施双保险,这片烟田才成了“聚宝盆”,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像老张这样把地流转出来的农户,每年能稳稳拿到一笔土地租金;烟地常年需要人手,村民可以像李大姐一样在家门口找到活干,日结工资,一天收入超过百元;村集体和村民还可以入股联合体,到了年底,大家还能按股分得一份红利。更让各村高兴的是,平均每个村集体一年能增收35万元左右。这笔钱,村里可以用来搞建设、办福利,反哺村民。

  “三级联动不是简单挂个名。核心是党支部把人心拢起来、把资源聚起来,合作社把经营管规范,种烟大户把技术带起来。最终,土地增值的每一分钱——土地流转的租金、务工劳作的薪金和集体入股的红利都实实在在地回到了乡亲们手里。支部搭好台,群众唱主角,产业振兴的根才能扎得深、扎得牢。”枣园镇党委书记刘柯兵道出了“党支部+合作社+大户”抱团发展烟叶生产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