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甜菜夜蛾、粘虫、棉铃虫、玉米螟等秋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防控工作
受前期严重干旱的影响,我市秋种工作播期拉长,秋作物出苗、生长情况不一,有一部分已灌能浇的田块,作物长势良好,随着6月18日全市普降中到大雨,对缓解前期旱情、增墒保苗、陆续出苗都非常有利,秋管工作已经展开。近期我市经历6月18-20日、25-26日两次明显降雨过程,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大,加之气象部门预报6月30日、7月2日仍然有分散性阵雨和雷阵雨,对多种病虫发生较为有利,甜菜夜蛾、棉铃虫、粘虫、茎腐病、根腐病等可能在局部地区偏重发生,各县(市、区)务必要加强监测,及时指导种植户开展防控,防止局部突发成灾。
一、加强监测预警,严格虫情报告制度
各级植保部门要进一步增加测报力量,强化虫情监测预警工作。特别是列入省级淮河监测防控带的镇平、新野、唐河、桐柏四县,更要发挥好骨干作用。
一是做好成虫监测。各地配置的诱捕器、测报灯、高空灯等监测设备,要立即开展正常监测工作,要加密田间诱捕器密度,及时更换性诱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掌握草地贪夜蛾成虫、粘虫迁入动态,分析研判发生趋势。
二是调查田间幼虫发生动态。组织力量及时进行虫情普查,全面掌握虫情发生发布情况,明确防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
三是严格执行病虫情报告制度,发现重大病虫突发、暴发情况,必须在第一时间上报,不得隐瞒,以免错过最佳防治时机。
四是根据成虫监测及田间虫情发生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防治警报,科学指导防治工作开展,牢牢把握防控主动权。
二、实施科学防控,努力减轻危害损失
目前正是秋作物苗期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一旦防治不到位,极易导致缺苗断垄,甚至引起毁种。各级植保机构务必提高警惕,切实加强苗期病虫害监测,做好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 充分发挥田间监测点作用,准确掌握田间病虫害发生种类、发生区域、发生程度,加强会商研判,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技术措施,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发动群众适时开展防治,确保苗全、苗壮。
对甜菜夜蛾、棉铃虫、粘虫、二化螟等鳞翅目害虫,可选用四氯虫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乙基多杀菌素、氯虫·高氯氟等杀虫剂。对蓟马、灰飞虱等刺吸性害虫,可选用噻虫嗪、吡虫啉等杀虫剂。对茎腐病、根腐病等根茎部病害,可选用四霉素、丙硫菌唑、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对准茎基部喷施。努力将重大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实现“虫口夺粮”,确保秋粮生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