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氟吡啶胺拌种防治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假禾谷镰刀菌及禾谷镰刀菌侵染小麦幼苗地中茎枯死的芽鞘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基部叶鞘及茎节,轻者削弱小麦长势、重者造成小麦茎基部茎节变褐腐烂,失去水分养分传导能力,植株枯萎死亡,小麦灌浆期形成干枯白穗,籽粒空瘪。近年来我地因长期小麦-玉米连作、秸秆还田,小麦茎基腐病有逐年加重趋势,成为小麦主要病害,一般田块造成小麦减产3-5%,重病田减产10—20%,少数更为严重的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成为小麦单产提升的主要障碍因素。
采用一般的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成分的拌种剂拌种对小麦茎基腐病防效一般在50-70%,仍有一定比例发病植株,尤其是在偏重发生年份,病原基数偏大的田块,发病率仍然较高,防治效果得不到用户认可。
三氟吡啶胺是先正达公司研发的新型SDHI类杀菌杀线虫剂,广谱高效,2024年经国家农业农村部登记防治小麦茎基腐病。镇平县2024年小麦播种期引进示范,播前用20%三氟吡啶胺200ml+27%苯.咯.噻200ml/100kg种子进行拌种,小麦返青期采用18.7%丙环.嘧菌酯50ml兑水30kg喷淋根茎防治,示范面积4500亩。近期小麦茎基腐病陆续显症,病田率占60%左右,对采用三氟吡啶胺方案包衣防治麦田进行调查,总体防效理想,增产显著。
位于镇平县杨营镇白庄村的镇平县兆慧现代农业科技园示范800亩,种植小麦品种泛麦8号。2025年5月10调查,共调查取样8个,亩成穗数45.5万,每10㎡白穗数2.7穗,白穗率0.04%,穗粒数36.7粒,预估千粒重45克,85%折产633.8kg/亩;临近小农户未拌种麦田,面积20亩,品种郑麦136等,每亩成穗36.5万,10㎡白穗数1250穗,白穗率高达22.2%,穗粒数35.3粒,预估千粒重45克,85%折产509.2kg;临近采用常规27%苯.咯.噻按200ml/100kg种子拌种田块,面积100亩,品种洛麦26%,亩成穗43.3万,每10㎡白穗35穗,白穗率0.54%,穗粒数37.7粒,预估千粒重45克,85%折产量627.4kg/亩。
镇平县侯集镇袁营村,镇平县文英家庭农场,麦播面积110亩,一方地连片,地力均衡,管理措施一致,品种郑麦136。其中70亩采用三氟吡啶胺方案拌种防治,亩成穗43万,10㎡白穗3穗,白穗率0.047%,穗粒数40.8粒,预估千粒重45克,85%折产量670.7kg/亩;40亩采用一般苯咯噻拌种防治,亩成穗42.7万,10㎡白穗65穗,白穗率1.0%,穗粒数32.2粒,预估千粒重45克,85%折产量525.9kg。三氟吡啶胺拌种方案比常规苯咯噻拌种方案增产144.8kg,白穗率降低21.3倍,增产率27.5%。
镇平县安字营镇白坡村,青豪家庭农场。面积120亩,一方地连片,地力比较均衡,管理措施一致,种植品种天民184。其中40亩采用三氟吡啶胺方案,亩成穗42.3万,10㎡白穗2.3穗,白穗率0.036%,穗粒数42.0粒,预估千粒重45克,85%折产量679.5kg/亩;其余80亩采用常规苯.咯.噻拌种,亩成穗37万,10㎡白穗23株,白穗率0.41%,穗粒数41.5,预估千粒重45克,85%折产量587.3kg,三氟吡啶胺防治方案比常规方案亩增产93kg/亩,增产率15.8%,白穗率降低11.倍。
镇平县雪枫办事处徐岗村,种植户徐然,5亩地小麦,品种新麦58,其中2亩地采用三氟吡啶胺拌种方案,3亩地采用27.2%噻虫嗪.咯菌腈.氟唑环菌胺按规定量拌种。三氟吡啶胺方案,10㎡白穗5株,亩成穗数40.5万,白穗率0.08%,穗粒数33.5粒,预估千粒重45克,85%折产519.0kg;27.2%噻虫嗪.咯菌腈.氟唑环胺按规定量拌种,亩成穗35.8万,10㎡白穗27穗,白穗率为0.5%,穗粒数33.8粒,预估千粒重45克,85%折产462.8kg。三氟吡啶胺防治方案比常规方案,小麦白穗率降低6.3倍,产量增加56.2kg/亩,增产率12.1%。
从调查结果看,20%三氟吡啶胺拌种剂配合常规苯咯噻播种前进行拌种防治方案,能够显著地降低小麦茎基腐等土传病害发生,增强小麦长势,促进小麦成产三因素增加,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增加小麦种植效益。建议扩大示范推广,为小麦单产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镇平县植保站 杨丙俭 镇平县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王佳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