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青山铺富路 金蚕织锦绣
南召县立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30万亩柞坡资源优势,以“林蚕菌”一体化发展为主线,将柞蚕养殖打造成生态农业“金名片”,通过科技赋能、产业升级,蹚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五月农忙时,蚕乡遍地金。在位于城郊乡的柞蚕养殖示范基地,漫山柞树披“金甲”,蚕农们穿梭林间为蚕儿“安家落户”。这片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孕育着乡村振兴的“破茧”之力。
南召县蚕菌中心第一原种场场长吴运生说:“现在已进入五龄,它的食叶量增加,要不停的挪蚕,也就是移蚕。今年放养‘101’优质品种,五龄蚕单产预计突破400斤左右,半月后就能丰收。科技养蚕让产量稳、品质优、收入高,让蚕农底气更足了。”
作为全国一化性柞蚕核心产区,南召县与省农科院联合攻关,培育出“七彩柞蚕”新品种。水晶茧、七彩丝,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更成为农旅融合的“活招牌”。5000亩良种基地化身“天然实验室”,7大新品种在此竞相吐丝。
蚕农李心建告诉记者:“从‘宛黄’‘豫大’到‘胶蓝’‘鲁红’,七彩柞蚕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如今养蚕不仅是谋生手艺,更成了生态观光的新卖点。”
科技为笔,生态为卷。南召县投入尖端设备打造无菌育种体系,母种病毒率控制在万分之六以下,远超国标。50万亩标准化蚕坡通过“剪枝复壮”重现生机,形成“科研+基地+农户”的良性循环。 “
我们以‘一粒种’守护‘千年蚕’,用科技硬实力守住南召柞蚕“地理标志”的金字招牌。”场长吴运生自豪的说。
近年来,南召县锚定“中国柞蚕之乡”定位,构建“林蚕菌药游”立体产业生态,柞蚕稳居全国一化性龙头,辛夷产量冠绝华夏,香菇跻身全国名特优新,38万亩花木长廊绘就“绿色银行”。
南召县蚕菌中心一级主任科员张德森表示:“我们将持续深化与省蚕科院的科技合作,推动柞蚕产业优质、高产、高效,让科技‘关键变量’成为助农增收的‘最大增量’,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