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豇豆生产技术规范

时间:2025-05-06 来源: 阅读次数:

豇豆又叫豆角,属豆科一年生植物,依茎的生长习性可分为 蔓生型和矮生型。其中蔓生型长豇豆主要作为蔬菜栽培,产量高北方豇豆多在夏秋季节收获上市,是调剂8~9月份淡季市场的重要蔬菜。

一、栽培措施

豇豆为深根性蔬菜,主根明显,侧根稀疏,较耐旱、不耐涝。豇豆喜温热不耐霜冻,生长适温为20~25℃ , 开花结荚适温25~30℃ , 在夏季35℃以上高温仍能正常结荚,但品质易老化,北方春、夏、秋均可进行露地栽培。在较长时间10℃以下低温,生长受抑制。豇豆对土壤适应性广,只要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田块均可栽植。

(一)茬口安排

1.设施栽培。为抢早上市,赶好行情,春季可利用大棚+拱 棚双膜栽培,或小拱棚短期覆盖栽培。大棚双膜栽培于2上中旬在温室内采用营养钵护根育苗,3月中旬定植;小拱棚栽培一般2月下旬~3月上旬育苗,3月下旬~4月上旬定植,5月中下旬始收。

2.露地栽培。中原地区4月中旬以后逐渐进入无霜期,至8月上旬均可进行豇豆栽培。一般春露地豆角播种适期为4月中下旬;夏种5月上旬~6月中旬;秋种7月下旬~8月上旬,生产上以春、夏茬栽培为主。露地栽培应选择抗病、耐热性好、符合当地消费习惯的高产型品种。

(二)整地施肥

豇豆根系吸肥力强,但其根瘤菌生长不及其他豆类蔬菜,栽培时须深耕、多施基肥。每亩腐熟有机肥3000~4000kg,复合肥25~30kg作基肥。多年重茬地整地时亩用多菌灵1kg随施肥一起翻入土中消毒。

(三)播种育苗

为达到提早上市的目的,一般采用先在营养钵或穴盘内护根育苗,然后移栽到保护设施内的方法,不仅可适当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还可提早播种、提早收获,延长采收时间。播种前将营养钵浇透水,待水渗下后每钵播种4~5 粒,然后覆盖厚度为2cm过筛营养土。出苗前床内温度保持30℃左右,水分不宜过多,以防种子腐烂,一般连续4~5个晴天即可出苗。出苗后温度控制在 25℃左右,保持土壤湿润。定植前5~7天逐渐降温炼苗,增强抗逆性。一般在第1对真叶展开前定植,定植后浇缓苗水。

豇豆根系再生能力弱,露地栽培则多采用起垄直播。当土壤温度达到20℃以上时播种,以提高发芽率。直播时一般按株行距25cm~30cm×65cm穴播,播种深度2cm左右,每亩3500~4000穴,长势强的品种可适当稀植到3000穴。每穴4~5粒种子,幼苗2~3片真叶时,去弱、小、病苗,每穴留3~4株。

(四)水肥管理

苗期预防徒长,后期防止早衰。豆角在开花结荚前对肥料要求不多,前期应适应控制肥水,豆角开花结荚期要消耗大量养分,对肥水要求较高,抑制植株营养生产应浇足水并每亩追施尿素10 kg。盛荚期后,若植株尚能继续生长,应加强肥水管理,促进侧枝萌发,促进翻花,并使已采收过的花序上的花芽继续开花结荚,以延长收获期,提高豆角产量。

(五) 引蔓整枝

蔓性豇豆一般株高达2.5~3.2米以上,幼苗期结束后抽枝长蔓迅速,5~6叶时需要搭架引蔓,一般用人字形架,以减少遮荫和便于采收,初期茎蔓的缠绕能力不强,需人工扶助引蔓上架。春大棚早熟栽培可像黄瓜一样在棚架吊挂塑料绳引蔓。

结合引蔓进行合理整枝,一般第1花序以下侧枝要及早彻底抹去,以保证主蔓粗壮;第1花序以上的侧枝都应在早期留2~3叶摘心,促进侧枝形成第一花序;主蔓满架后及时摘心,以控制生长,并促下部侧枝形成,开花结荚。

二、病虫害防治

(一)主要病虫害

主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炭疽病、褐斑病等,主要害虫有蓟马、蚜虫、豆荚螟、斑潜蝇、斜纹夜蛾、甜菜夜蛾、二斑叶螨、大豆卷叶螟等。

(二)防治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 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适时科学采用环境友好型化学农药进 行防治。选用抗病品种,与非豆科蔬菜作物轮作三年以上,控制 土传病害发生。整地、清洁田园,减少病(虫)基数。施净肥、 增施有机肥,可增强植株抗逆能力。同时人工捕捉成虫、摘除卵块。化学防治可参照其他豆科蔬菜病虫害防治方法。

(三)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与非豆科类作物实行2~3年以上轮作;选择抗病品种;培育适龄壮苗;加强水肥管理;清除田间及周围杂草,及时摘除病叶、病荚,带出田外进行无害化处理。

2.理化诱控。

(1)防虫网阻隔:有条件的可采用防虫网棚生产。出苗前用钢管、竹竿搭建防虫网棚,棚高 2.5m,单个网棚控制在3000㎡以内。根据靶标害虫、生产环境和栽培模式等因素选择40~80 目防虫网,进行全棚覆盖。

(2)覆盖地膜驱避:覆盖银黑双色地膜,银色朝上趋避害虫,黑色朝下防治杂草。

(3)诱虫板诱杀:全生育期悬挂黄色粘虫板诱杀蚜虫、斑潜蝇等,悬挂蓝色粘虫板诱杀蓟马等。苗期悬挂于植株顶部20cm~30cm处,生长中后期悬挂于植株中上部,每亩悬挂20~30张。优先选用全生物降解板,诱虫板应符合GB/T 24689.4的规定。

(4)灯光诱杀:大规模连片种植区域,在地头或路边安装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甜菜夜蛾等鳞翅目害虫,每1.3 hm²~2.0 hm²架设1台,悬挂高度1.5m~2.0m。杀虫灯应符合 GB/T 24689.2的要求。

(5)昆虫性信息素诱杀:每亩设置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豆荚螟专性性信息素诱捕器2~3套诱杀成虫。根据豇豆生长期调整诱捕器进虫口的高度,苗期高出植株顶部5cm~20cm,生长中后期高出地面1.0m~1.5m。

3.生物防治

(1)生物农药防治:使用绿僵菌、乙基多杀菌素、苏云金杆菌等生物菌剂和苦参碱、苦皮藤素等植物源农药防治害虫,使用蛇床子素防治白粉病等病害,具体见附录A。

(2)释放天敌:全围防虫网棚中,在虫害发生初期,释放小花蝽、捕食螨、丽蚜小蜂、食蚜蝇、草蛉等防治蓟马、蚜虫、甜菜夜蛾等害虫,如每亩释放小花蝽500头防治蓟马,每隔7d~15d 释放1次,一般释放3~5次。释放天敌前,摘除黄、蓝粘虫板。释放天敌前后禁止施用杀虫剂。

4.化学防治

科学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禁止使用违禁限农药和超范围用药;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严格按农药标签控制用药剂量和用药次数;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注意豇豆采收期只选择安全间隔期1d~3d的药剂。

三、采收

豆角采收必须及时、勤采,增加采收次数。一般播种后60~80天即可采收嫩荚。花后10~15天豆荚长至该品种标准商品形状,荚果饱满柔软,子粒未显露时为采收适期。豆角每花序有2 对花芽,能结2~4条荚果,同一花序的着荚由茎部向顶部推移,各对花相互对生,为使以后的花芽能正常开花结荚,采收时要特别注意,在荚果柄部小心剪下,勿伤花序和留在上面的小花蕾。采收要及时,防止植株早衰和促进多结荚十分重要。一般初收期5天左右采收1次,盛产期隔一天采收一次,这样既能保证品质,又能促进荚果长大,从而提高产量。一般豇豆每亩的产量为 1000 kg左右。

参考标准:《豇豆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规程》(NY/T 402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