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镇平县小麦灌浆期生育特点

时间:2025-04-29 来源: 阅读次数:

       小麦授粉受精后经过10-12天时间,籽粒轮廓基本形成,这段时间为籽粒形成期。籽粒形成以后,便进入小麦灌浆阶段。该阶段从籽粒“多半仁”开始经“顶满仓”到腊熟前为止,历时18-22天。
       1、灌浆期的生长特点:灌浆期又分为乳熟期和糊熟期。乳熟期历时18天,从“多半仁”后,籽粒体积继续增大,干物质继续增加,千粒重日增重1-3克。这一时期是籽粒增重最重要的时期。由于籽粒中的物质呈乳白色浆液状,所以称为乳熟期。此期籽粒含水量由70%下降到45%,籽粒颜色由灰绿到鲜绿,再到绿黄,表面呈现光泽。糊熟期,又称面团期或面筋期,历时3-4天。籽粒进一步脱水,含水量由45%下降到38%。胚乳开始变粘,呈面团状,灌浆接近结束,千粒重日增重1克以下,所积累干物质达到最大值的70%-80%。籽粒由绿黄变为黄绿,籽粒鲜重达到最大值,是最容易发生倒伏的时期。
糊熟期过后便进入成熟过程。
        2、灌浆期要求环境条件:
       (1)温度:适宜的温度指标是20-22℃。当日均温度为15-25℃范围时,灌浆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温度高于25℃,失水过速,灌浆进程缩短8-10天或停止,干物质积累提前结束。同时高温加强了籽粒的呼吸作用,消耗较多的碳水化合物。所以,高温降低千粒重。温度低于12℃,光合强度大大减弱,籽粒灌浆不畅,粒重也降低。如果温度维持在15-16℃,灌浆时间可延长5-10天,千粒重显著提高。
       (2)光照:灌浆期要求天气晴朗,光照充足。
       (3)大气湿度:适宜的大气相对湿度为60%—80%。湿度过低,且气温高,风速大,形成“干热风”天气,植株蒸腾失水过多,体内温度升高,细胞原生质凝聚,氨和腐胺等有害物质积累,植株青枯死亡,籽粒干瘪。湿度过大,易引起病虫害发生,粒重降低。
       (4)土壤水分:灌浆期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0-70%。相对含水量低于50%,植株早衰,光合产物积累少。如果土壤含水量超过80%,植株贪青晚熟或感染病害,千粒重也降低。
       (5)土壤营养全面适宜。
        3、科学的管理措施:
       针对目前多数麦田墒情不足,近期天气预报又无有效降雨,并持续多日为高温天气,灌浆期应采取以下应对管理措施,缓解高温低湿不利因素,充分利用光照充足有利条件:
       (1)科学浇灌灌浆水:关注天气预报,抓住无风或微风天气,及时浇灌灌浆水,每亩浇水量以25-30m³接住底墒为宜,切忌大水漫灌,防止倒伏发生。通过浇水保持土壤水分在合理范围,满足植株对水分需求,同时调节周围小气候,降温增湿,降低不利天气影响,延缓衰老,延长生育期。
       (2)开展“一喷三防”:在前期病虫害防治基础上,于5月1-10日之间,也即小麦收获前20天左右,每亩选30%肟菌.戊唑醇40ml或27%噻酶.戊唑醇40ml,加上50-70ml优质氨基酸,200克左右磷酸二氢钾兑水二次稀释混匀,亩用3-4升喷液量避开10-16点高温阶段飞防,防治小麦叶锈病、叶枯病等叶部病害,补充营养,减少叶片蒸腾,防治干热风,养根护叶防早衰,延长叶片功能期,增加光合产物积累量,提高千粒重。
       多年实践证明,小麦成熟期在5月20-31日范围内,成熟期每向后延长一天,千粒重增加1克以上,亩产量增加15kg左右。
                                                                                                                        镇平县植保站  杨丙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