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落实麦管“四招” 跑赢最后“冲刺” ——访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

时间:2025-04-29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阅读次数: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王侠

  黄河水润千重浪,中原麦花万顷香。眼下,正由谷雨进入立夏节气,河南小麦已全面进入抽穗扬花期,部分抽穗开花早的麦田已进入籽粒形成与灌浆期,小麦生产进入后期管理“百米冲刺”的关键阶段。今年后期麦田管理的重点是什么?立足防灾减损,后期麦田管理应重点抓好哪些关键技术措施?4月28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郭小麦”的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和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顾问郭天财。

  记者:为什么说抽穗扬花期是小麦粒重和产量形成的最关键时期?

  郭天财:我省小麦从开花受精到籽粒成熟一般历时30—40天。此期小麦的生长重心开始由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转入以生殖生长为主的阶段,小麦株高已经定型,茎叶生长停止,叶面积达最大值,茎叶等营养器官中的储藏物质开始向籽粒转运,是小麦粒重和产量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也是水肥需求的高峰期和反应敏感期,更是多种病害的易发期和防控的关键期。

  生产实践证明,此期天气条件和麦田管理好坏对最终粒重和产量影响很大,同一小麦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管理条件下的千粒重一般可相差3—5克,甚至更多。据对河南省历年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对照品种产量构成三因素分析,小麦千粒重每增减1克,每亩产量可增加或减少12.5公斤。由此可见,此期是决定小麦粒重和产量高低的最关键时期。

  记者:我省后期麦田管理的重点是什么?

  郭天财:科学研究表明,在小麦籽粒发育过程中,不仅需要适宜的温光条件,还需要大量的养分和水分,以合成更多的有机物向籽粒输送,增加粒重,提高产量和品质。因此,后期麦田管理的重点是养根护叶,延长籽粒灌浆时间,增加灌浆强度,提高粒重和产量。

  记者:今年我省后期麦田管理要重点抓好哪几个关键措施落实,才能稳定提升小麦产量和质量?

  郭天财:依据小麦籽粒形成灌浆生育特点和气候特点,今年我省后期麦田管理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关键措施落实。

  保持适宜土壤墒情。小麦籽粒生长期适宜的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左右,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均会影响根、叶功能,不利于籽粒灌浆。一般在籽粒形成和灌浆前期保持充足水分供应,在籽粒灌浆后期维持土壤有效水分下限,可加速茎叶储藏物质向籽粒转运,有利于提高粒重、产量和品质。今年3月4日以来全省大部基本无有效降雨,特别是3月中旬以来,局地降水量较常年偏少近九成,且气象部门预报5月份降雨仍然偏少。因此,各地一定要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准备工作,对当前缺墒麦田应在小麦籽粒形成期和籽粒灌浆初期及时进行浇水补墒。浇水时要注意掌握适宜的浇水时间和浇水量,尤其要避免中午高温时浇水或预报大风来临前浇水,同时,还要注意避免灌浆后期因大水漫灌或降雨量过多造成田间积水,导致烂根枯叶、诱发病害,而降低粒重。对此期有脱肥症状的麦田,可结合浇水亩追施5—7.5公斤尿素或喷施叶面肥,确保灌浆期肥水需求。

  及时防治病虫害。小麦灌浆期是多种病虫害易发期和防控的关键期。尽管今年我省小麦病虫害发生总体较轻,但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在加强病虫动态监测基础上,以小麦赤霉病、白粉病、锈病和蚜虫等病虫害为防控重点,切实搞好后期“一喷三防”,以减轻植株病虫危害,促进籽粒灌浆,为提高粒重和产量奠定基础。

  预防干热风和雨后青枯。小麦灌浆期是干热风和雨后青枯的高发期。干热风是小麦灌浆期遭遇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气象灾害;雨后青枯是小麦灌浆期高温天气突然降水降温后骤晴,再度出现高温的气象灾害。小麦灌浆期遭遇干热风或雨后青枯危害,均会导致植株青枯逼熟早衰,籽粒灌浆时间缩短,粒重下降,一般会造成10%—20%减产,偏重年份会造成30%以上的减产损失。由于近期气温偏高,降水偏少,发生干热风或因旱涝急转发生雨后青枯的风险较大,因此,各地一定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加强防范,及时采用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措施,减轻干热风或雨后青枯对小麦生产的危害。

  预防大风倒伏。尽管今年小麦植株因持续干旱普遍较矮,但随着籽粒灌浆进程加快,植株重心上移,头重脚轻,若遇大风暴雨天气,仍有发生倒伏的风险。农谚道“麦倒一把草”。小麦发生倒伏后,不仅影响光合作用和籽粒灌浆,还可诱发病虫害加重而造成严重减产,同时也增加了机械收割难度。因此,在小麦进入灌浆期后,对于近期已经浇透水或降透雨的麦田只要不是特别干旱不建议浇水,若因田间非常干旱必须浇水时,一定要在灌浆初期小水浇灌,尤其要注意在预报大风来临之前不能浇水,以免发生倒伏。

  除此之外,还应做好预防旱涝急转、“烂场雨”、穗发芽等极端天气预案和机械抢收的各项准备工作,努力做到“麦子一天不到手,管理一天不放松”,确保大灾麦田少减产,小灾麦田保稳产,无灾麦田多增产,奋力打赢全年粮食生产第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