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一场跨越世纪的科学对话——孟德尔豌豆遗传学“百年之谜”被破解

时间:2025-04-29 来源:农民日报 阅读次数:

1865年,“现代基因学之父”格雷戈尔·孟德尔从种子形状、颜色等七对豌豆性状开始,为世界打开了基因遗传的大门;160年后的今天,科学家们用现代基因组技术完成了这场跨越世纪的科学对话。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程时锋团队联合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等国内外多家单位,首次在分子层面全面解析了孟德尔豌豆七大性状的遗传密码,成功破解了困扰科学界百年的“孟德尔豌豆之谜”。相关研究成果于4月23日发表在国际期刊《自然》上。

遗留下来的“孟德尔豌豆之谜”

豌豆在遗传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堪称传奇,这主要归功于孟德尔在19世纪中叶开展的奠基性豌豆杂交实验。1865年,在奥地利布尔诺自然历史学会的一场普通讲座上,孟德尔宣读了一篇当时少有人问津的论文:《植物杂交实验》。

孟德尔选择了豌豆这一拥有自花授粉、花器官明显、易于杂交和栽培等优点的理想实验材料,开展了长达十年之久的遗传学研究。在最初两年的预实验里,通过反复观察和严格验证,他挑选了22个纯合豌豆品种,并确定下来七对差异分明、稳定遗传的对立性状:种子形状、种子颜色、花的颜色、花的位置、荚的形状、荚的颜色和植株的高度。

豌豆七对性状的表型多样性。

孟德尔通过研究豌豆七对稳定遗传的性状,创立了遗传分离与自由组合的基本定律,这些规律后来被称为“孟德尔定律”,成为现代遗传学的基石,也被誉为“可遗传的奇迹”。

可惜的是,受时代和技术的制约,孟德尔发现了遗传的秘密,但却终生没有解开这些遗传与变化背后的原理,把揭开豌豆七大性状谜底的机会,留给了后人。

随着时间的推进,孟德尔打开的大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基因,这个探究自然终极秘密的领域,逐渐成了最热门的学术领域。一百多年以来,科学家们围绕孟德尔豌豆的“遗传因子”及其背后的分子本质,前赴后继,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

直到最近几十年,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部分性状的候选基因才陆续被确认。但仍有三个关键性状的遗传变异未能解开,即果荚颜色、果荚形状以及花的位置。程时锋介绍,学界提出过多种候选基因和假说,但都因缺乏确凿的分子证据而一一被推翻。这些性状背后的基因,如同基因组里的“幽灵”,隐匿其形,难以捕捉。

搜集全球资源重建“孟德尔豌豆园”

程时锋与“百年谜题”的邂逅源于一次偶然。2019年,程时锋正致力于寻找一种理想的豆科模式体系,用以研究结瘤共生固氮遗传机制。当他访问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种质资源库时,看到了一批珍贵的豌豆种质资源,这批豌豆主要收集于欧洲大陆,这让人很容易想起豌豆背后有关孟德尔、遗传学和七大性状的故事。当查阅文献后,程时锋发现,一百多年过去了,七大豌豆性状遗传变异的背后还有近一半的基因未被发现。

一个有趣且浪漫的想法开始在程时锋脑海里浮现,引进全球豌豆种质资源,在深圳重建一座现代版的“孟德尔豌豆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一边追寻七大豌豆性状百年谜题的答案,一边开展豆科结瘤固氮研究。

历经重重困难,大约700份来自全球六大洲、41个国家的豌豆核心种质,辗转万里,跨越重洋,在一年后落地中国,并迅速在深圳、哈尔滨等多处实验基地开展种植和表型记录的工作。五年以来,研究团队共调查了80多个农艺性状,并进一步挖掘了大量与花期、株型、器官大小、结荚数目等性状相关的重要遗传变异。

种植在深圳种质资源圃的豌豆表现出丰富的表型多样性。

“当美丽的蝶形豌豆花在中国南北次第开放,当那些紫花的、圆粒的、矮茎的、皱荚的豌豆在园中悄然生长,孟德尔杂交实验里的一个个性状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眼前。” 程时锋说。如果说孟德尔1865年的那篇横空出世的论文是写给未来世界的一封情书,一度被遗忘和误解;那么今天,程时锋带领的科研团队,正以21世纪的科技和热情,给孟德尔回了一封信,分享着发现的乐趣。

完成豌豆七大经典性状的全基因解析

其实,孟德尔七大对立性状背后的遗传变异类型,远比人们想象中更为多样。程时锋介绍,从单碱基突变到大小不一的DNA缺失,从活跃的转座子插入,到复杂的转录融合,涵盖了多种自然界中常见的突变机制和遗传代谢通路。绝大多数突变机制的揭示并非模糊的统计关联,而是清晰可溯的因果关系,是理解从序列变异到表型变化的经典例证。更令人惊奇的是,几乎所有这些突变都表现为功能缺失或功能削弱,构建了“显性”与“隐性”在分子层面的清晰定义:显性是功能完好,隐性则往往源于功能缺失或调控失衡。

以“遗传因子”起笔,走向“基因”的今天,科研团队在中国南北种植近700个核心豌豆品系,解码了孟德尔七大对立性状的分子本质,打开了160年前“遗传因子”的“黑匣子”,用真切的分子证据和清晰的因果机制回应了孟德尔留下的百年谜题。

相对160年的历史,程时锋团队连续5年的研究时间并不长,却卓有成效。团队揭开了最后三个对立性状的秘密。他们发现,控制果荚颜色黄与绿差异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基因突变,而是一段长达约100kb的基因组大片段缺失。控制果荚饱满与皱缩状态的,是两个彼此独立但功能相关的果皮发育调控基因。而豌豆花的位置“带状化”,这个孟德尔七大性状变异中最复杂、最神秘的一个性状,是由一个名为Fa的基因控制。

至此,黄荚、皱荚、带状化这三大性状、四个基因的“世纪谜题”被一一破解,研究团队在分子层面上系统解析了160年前孟德尔所研究的全部七个豌豆对立性状的遗传基础。

研究团队同时持续地在解析着众多复杂性状,其中包括孟德尔调研过的器官大小、开花时间和茎秆颜色等,也包含结荚数、产量、结瘤、根系结构等重要育种价值的农艺性状。

160年后,科技飞跃至今,从显微镜到高通量测序,从性状观察到多组学解析,科学家终于得以在分子、结构、发育、演化乃至整个系统层面上,真正理解那七对性状的由来、表现与传承。这一研究成果不仅在技术上完成了一场跨越世纪的科学对话,也回应了孟德尔生前那句被忽视了的预言:“我的时代终将到来!”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