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河南省乌鳢绿色健康养殖技术规范

时间:2025-04-25 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阅读次数:

乌鳢是我省主要水产品之一,养殖模式以池塘养殖为主,为 加快推进乌鳢养殖向绿色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转变,切实提 高全省乌鳢质量安全水平,特制定本技术规范。请各地结合生产 实际,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一、环境与设施

(一) 环境

选择环境安静的地方兴建养殖场,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 池底平坦,通风向阳。

(二)水质

水源应选择远离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的地方,确保水质水质 清新、无污染。

(三)池塘

池塘底质以泥或砂泥为宜,池底平坦,不渗水不漏水,淤泥 厚度少于 20cm,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鱼苗池以面积 667  m2 ~  1334 m2(1~2 亩)、有效水深 1.5 m~2.5 m 为宜; 成鱼养殖池 以长方形(长﹕宽比为 3﹕2)、面积 1334 m2~2668 m2(2~4 亩)、 有效水深 2.0  m~3.0  m 为宜。

(四)其他

水泵、增氧机、管理房、仓库、药品室等必要的设备和用房 应配备齐全,满足养殖生产需要。

二、亲鱼及其选择

(一)亲鱼来源

从自然水域捕捞 或从良种场、通过审定的新品种培育单位选择。

(二)选择时间

大批量亲鱼选择宜在冬季捕捞时进行,小批量亲鱼可于当年繁殖前期的 3 月下旬至 4 月初选择。

(三)年龄和性比

亲鱼要求3~5龄、体长 30cm~40cm,体重1kg~2kg,且体色乌黑亮丽,活动力强,体质健康无伤。雌雄比例宜为 1﹕1。

(四)亲鱼的性征

性腺成熟的雌性体形较粗短、腹部膨大柔软、卵巢轮廓明显、 生殖孔圆大而突出、孔口红润;性腺成熟的雄性体形较细长、腹 部不膨出、生殖孔小而微凹、呈三角形、孔口淡红色、背鳍和臀 鳍上有较多上而下排列整齐而透明的白色小斑点(追星)。

三、催产与孵化

(一)催产

1.水温条件

每年的4 月中旬至 6 月下旬,催产的适宜水温为18℃~31℃ , 最适水温为24℃~28℃。

2.成熟度检查

用取卵器从雌性亲鱼生殖孔中取少许卵,置于解剖镜下观 察。当卵子大小均匀、形状圆整、色泽黄亮、卵核位置偏离中心时,即可催产,否则尚需等待成熟。

3.激素注射

每千克雌性亲鱼体重注射欧酮(DOM)5mg+绒毛膜促性腺激 素(HCG)500IU+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5µg,雄性亲鱼注射剂量为雌性亲鱼的 1/2 。一般一次性腹腔注射完毕。但在繁殖早期,雌鱼可分 2 次注射,第 1 次注射总剂量的 30%,12 小时后第2次注射完剩余剂量,雄鱼与雌鱼第2 次同时注射所有剂量。

4.精卵排放

将注射过激素的雌鱼和雄鱼各 1 尾一起放在一个网箱或产 卵箱中待产,通常在24℃~28℃水温下,亲鱼注射激素后 28~ 38 小时自行交配、排精或产卵。

(二)受精孵化

1.受精

将精、卵排放完毕的亲鱼移出,卵子和精子在原水体中自然 受精。

2.孵化

用捞网和水桶等工具,带水将受精卵移到孵化池(器)孵化 或在原产卵池孵化。控制受精卵密度 5×104 粒/m3~6×104 粒/m3。孵化期间,应及时捞除白卵、死卵、卵膜及油状物,确保孵化水 质清新、清洁,鱼苗出膜后2~3 天,待卵黄消耗完毕、鱼苗能 潜水时,将鱼苗及时移入培育塘。

四、鱼苗培养

(一)池塘准备

铲除池塘边的杂草,平整池底,疏通进、排水渠道,干池暴 晒 7~10 天。池塘注水前 10~15 天,用生石灰化浆趁热全塘均 匀泼洒消毒,用量以 75  kg/667  m2(亩)为宜。

(二)水质培养

鱼苗放养前7~10 天,向鱼苗培育塘注入新水,水深 40 cm~ 50 cm;根据池塘底质及水质肥瘦,适当施用有机肥或氨基酸肥, 确保池塘水中浮游生物饵料充足。

(三)鱼苗放养与疏养

将孵化处收集的鱼苗移入到池塘继续培养,初始放养密度以 2×106 尾/667m2(亩)~5×106 尾/667m2(亩)为宜, 待鱼苗全 长达到 2  cm 后疏养 1 次或数次。

(四)饲养管理

1.施肥育饵

鱼苗全长 2  cm 以前, 以摄食小型浮游动物为主,水质不肥 或饵料生物不足时适当施肥或泼洒黄豆浆。

2.饵料投喂

视鱼苗大小而定:

(1)全长 2 cm~3 cm 时, 以池塘中水蚤等浮游动物饵料为 主要饵料,控制浮游动物每百毫升水体中20 只的存塘量为宜。

(2)全长 3 cm~5 cm 时,从摄食池塘浮游动物饵料为主驯 化到以摄食配合饲料为主, 日投喂配合饲料为鱼苗总重量 8%~ 15%,配合饲料的质量应符合 GB 13078 的规定。

(3)全长 5cm 以上时,全部投喂配合饲料, 日投喂量以鱼 苗总重量 8%~15%为宜,日投喂 4 次,上午、下午各 2 次。

3.分期注水

鱼苗移入池塘后,每隔7 天加注新水 1 次,每次加水量以池 塘内水位上升 10cm~15cm 为宜,当池水达到 80  cm~100cm 时,应采取边加水边排水的方式调节池水透明度在20cm~40 cm。

4.巡塘管理

鱼苗培养期间,每天早、中、晚各巡塘 1 次,发现下列异常 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池塘水面呈现条状或带状绿波(水华),应及时更换 1/4~1/3 池塘水。

(2)鱼苗大量聚集池塘边洄游、觅食,表明上次投饵不够, 下次需要增加投饲量。

(3)鱼苗受惊吓不下沉,分散于池塘边缓慢游动,应及时 增氧直至本现象消失。

(4)发现离群独游的鱼苗和漂浮水面的死鱼,应立即捞除,并准确诊断病症、对症下药。

5.分养

鱼苗生长至 3 cm~5 cm,根据鱼苗密度情况进行 1 次分养,分养宜选择在晴朗天的上午 8:00~9:00 进行,分养时鱼苗要带 水操作。

五、鱼种培养

(一)池塘准备

铲除池塘边的杂草,平整池底,疏通进、排水渠道,干池暴 晒 7~10 天。池塘注水前 10~15 天,用生石灰化浆趁热全塘均 匀泼洒消毒,用量以 75kg/667m2(亩)为宜。

(二)水质培养

鱼苗放养前7~10 天,向鱼苗培育塘注入新水,水深 40 cm~ 50 cm;根据池塘底质及水质肥瘦,适当施用有机肥或氨基酸肥, 确保池塘水中浮游生物饵料充足。

(三)鱼苗放养

将全长 3 cm~5 cm 的鱼苗放养于准备好的培育池中,放养密 度以 3 ×104尾/667m2(亩)~5×104尾/667m2(亩)为宜。

(四)、饲养管理

1.饵料投喂

投喂配合饲料, 日投喂量为鱼苗总重量的 8%~15%, 日投喂

4 次,上午、下午各 2 次。

2.分期注水

鱼种移入池塘后,每隔 7 天加注新水 1 次,每次加水量以池 塘内水位上升 10  cm~15  cm 为宜, 当池水达到 80  cm~100  cm 时,应采取边加水边排水的方式调节池水透明度在20cm~40 cm。

3.巡塘管理

鱼苗培养期间,每天早、中、晚各巡塘 1 次,发现下列异常 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1)池塘水面呈现条状或带状绿波(水华),应及时更换 1/4~1/3 池塘水。

(2)鱼苗大量聚集池塘边洄游、觅食,表明上次投饵不够, 下次需要增加投饲量。

(3)鱼苗受惊吓不下沉,分散于池塘边缓慢游动,应及时 增氧直至本现象消失。

(4)发现离群独游的鱼苗和漂浮水面的死鱼,应立即捞除, 并准确诊断病症、对症下药。

4.鱼种出池

鱼苗经过1个月的培养,体重达到 25g 以上可出池供食用鱼养殖。

六、食用鱼养殖

(一)池塘准备

铲除池塘边的杂草,平整池底,疏通进、排水渠道,干池暴 晒 7~10 天。池塘注水前 10~15 天,用生石灰化浆趁热全塘均匀泼洒消毒,用量以75kg/667m2(亩)为宜。

(二)鱼种选择

1.质量要求

无疾病、无畸形、无破伤、体表洁净、活力强,疫病检验合 格。

2.规格划分

鱼种规格可分为:

(1)小规格鱼种,尾重 25 g~50 g;

(2) 中规格鱼种,尾重 50 g~80g;

(3)大规格鱼种,尾重 80g~100g。 同池放养的鱼种要求规格整齐。

(三)鱼种放养

1.放养时间

放养时间视鱼种规格和水温而定。小规格鱼种宜于 6 月上 旬~7 月下旬放养,大规格鱼种宜于秋季停食前放养或春季开食 后放养。

2.放养密度

视鱼种规格、池塘水深、计划产量而定,每 667 m2 水面放养 鱼种数量参见表 1。

 1  乌鳢鱼种放养密度表

 

 

池塘水深(m)

小规格

(体重 2550g/尾)

中规格

(体重 5080  g/尾)

大规格

(体重 80100  g/尾)

1.52.5

40005000

30004000

20003000

2.53.0

50007000

40005000

30004000

注:可适当搭养花鲢、 白鲢等鱼类。

 

3.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 ,按 3%~5%的食盐水泡浴 5 ~10 分钟 ,或按 1×10-5   g/L 的漂白粉水泡浴 10~15 分钟,或按 50  mg/L 的聚维 铜碘(5%)水泡浴 10~15 分钟。

(四)水质调控

宜在养殖池塘四周种植空心菜或在池塘下风处一角种植水 葫芦等水生植物,种植面积占池塘水面的5%~10%。控制池塘水 pH 值 7.0~8.5 、水色浅绿色为宜,水质一般采取换水结合施用 微生物制剂调节。换水量见表 2。在养殖过程中,每天定时增氧, 保持溶解氧浓度不小于 4mg/L,防止乌鳢缺氧浮头;遇到晴天中 午、阴天下半夜或清晨,要更加注意鱼类活动情况,发现鱼类有 缺氧征兆,要及时开启增氧机。

 2  乌鳢养殖期间换水量

 

 

时间

69 月份

其余时间

换水周期

1 /10 

1 /15 

换水量

35%~45%

25%~35%

 

(五)饲料投喂

1.饲料种类

宜投喂乌鳢专用人工配合饲料为主,适当辅助投喂不变质、 不腐烂的河螺、河蚌等冰冻或鲜活饵料。

2.投喂方法

一般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 1 次,水温低于 18℃时可改为 每天投喂 1 次。饲料的投喂量见表 3 。饲料投喂要坚持“定时、 定点、定质、定量 ”的原则。投饲量还要根据季节、天气、水温、 鱼体的规格、摄食情况等适当调整,定期做好食台消毒。

 3  乌鳢养殖期间配合饲料投喂量

 

时间(月份)

34 

56 

79 

1011 

12 月~翌年2 

投喂量

(体重占比,%)

 

1%~4%

 

3%~5%

 

5%~8%

 

1%~5%

 

不宜投饲

 

(六)分塘疏养

对于放养小规格鱼种的池塘,养殖过程中应结合养殖周期和 上市计划进行必要的疏养。

(七)巡塘和日常记录

每天清晨和傍晚各巡塘 1 次。清晨巡塘着重观察水色、水位、 塘坝、防逃设施等情况;傍晚巡塘着重观察水质、剩饲、鱼类活 动状况等情况,发现池塘中有死鱼、垃圾等应及时捞出并作出应对措施。做好水温、投饲、加换水等日常生产记录。

七、病害防控

(一)病害预防

1.避免受伤

在捕捞、运输和疏养过程中,应谨慎操作,防止鱼体受伤; 苗种和鱼种放养前应进行有效消毒。

2.做好防暑

高温季节应做好防暑,且换水时新旧水温差不宜过大。

3.提高免疫力

定期(连续投喂3~5 天)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大蒜素及 维生素,提高鱼体免疫力。

4.定期消毒

坚持“ 以防为主,防控结合 ”的原则。做好池塘、鱼种、器 具等消毒预防工作。

(二)病害治疗

发现病鱼,应立即准确诊断、及时治疗。药物使用严格按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4 年 1 号、2 号)的规定执行。

八、起捕

根据鱼体规格和养殖期等情况采取适宜方法起捕。前期可用 罾网、大拉网、流刺网等工具起捕,后期宜采取干塘全捕。上市 起捕前要确保休药期满并停食 1~2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