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河南省鳊鱼绿色健康养殖技术规范

时间:2025-04-25 来源: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阅读次数:

鳊鱼是我省主要水产品之一,养殖模式以池塘养殖为主,为 加快推进鳊鱼养殖向绿色化、标准化、生态化方向转变,切实提 高全省鳊鱼质量安全水平,特制定本技术规范。请各地结合生产 实际,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一、环境条件

1.水源

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进排水分开。

2.水质

水质清新,无污染。

3.池塘条件

池塘以土池、长方形、东西向为宜,通风向阳,池底平坦, 不漏水。池塘要求见表 1。

1池塘要求

类别

面积m2

水深m

淤泥厚度cm

鱼苗培育池

300

1.5

1015

鱼种养殖池

600

1.8

120

食用鱼养殖池

1300

2

1525

二、苗种培育

(一)苗种来源

苗种必须来源于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专业养殖场。

(二)苗种质量

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畸形,鳞片完整,规格整齐。 购入鱼种应有检疫合格证明。

(三)苗种培育

苗种投放做好消毒,苗种培育应符合 SC/T 1008  的要求。 三、池塘养殖

(一)鱼种来源

鱼种必须来源于有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的专业养殖场。

(二)鱼种质量

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无畸形,鳞片完整,规格整齐。 购入鱼种应有检疫合格证明。

(三)鱼种放养

1.鱼种消毒

鱼种放养前应用用3%~5%食盐溶液浸泡5~15 分钟为宜。

2.放养时间

放养时间分为冬季放养和春季放养,一般是在 12 月至翌年 2 月。

3.放养密度

按照单养、混养等不同的养殖方式以及苗种大小不同的放养 规格合理制定放养密度。一般以单养鳊鱼为主,可适量搭配混养10%~20%的鲢鱼、鳙鱼和鲫鱼。每亩放养尾重 80~100 克的鳊鱼 800~1000 尾或尾重约 40~50 克的鳊鱼 1200~500 尾,混养搭 配尾重 50 克左右的鲢、鳙鱼种200~250 尾,尾重约 20 克的鲫 鱼种 400~500 尾。

(四)饲养管理

1.水质管理

加强水质管理,排灌、增氧等设施保障齐全,日常保持池水 达到“肥、活、嫩、爽 ”。定期该底、消毒、杀菌杀虫等,15~ 20 天注排水一次,高温季节每半个月注排水一次,每次注排水 量一般为 20%~30%。

要适时开启增氧机增氧。一般为: ——晴天时中午开机 2 小时;

——阴天时次日凌晨 2 ∶00~4 ∶00 开机,直到解除浮头;

——阴雨连绵有浮头现象时,要开机,直到不浮头为止。

2.饲料管理

(1)质量要求:饲料的营养成分要全面,满足鳊鱼各生长 阶段营养需求。适口性好,粒径的大小必须适合鱼种口径,易于 吞食,随鱼体长大逐步加大。

(2)投喂:投喂方式坚持“ 四定 ”方针原则(定质、定位、 定时、定量)。 日常投饵量为池鱼体重的3%~5%,根据天气、水 温、活动情况以及摄食实际状况等适当灵活调整,在阴雨、闷热、 雷阵雨等恶劣天气时要减少投饵或停止投饵。6~9 月的高温季节,配合饲料每天一般投喂 3 次,其他月份每天投喂 1~2 次, 并适当补充青饲料。

(五) 日常管理

1.巡塘

坚持每天巡查,早晚巡视,观察鱼群的摄食、活动,水质、 水位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防逃和防敌害

检查进出水口设施和池埂,发现破漏应及时修整,防止逃鱼 以及水鸟等敌害。

四、病害防治

(一)预防

病害的防治应坚持“ 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 ”的原 则。

(二)消毒

1 、池塘消毒

鱼种下塘前 7~10 天用生石灰 200~250 亳克/升或漂白粉 20 毫克/升带水清塘,以杀灭病菌和敌害。

2 、养殖消毒

饲养期间每 15~30 天用 20~25 毫克/升的生石灰或 1.0 ~ 1.5 毫克/升漂白粉全池泼洒,进行消毒。

(三)渔药使用

严格按照水产养殖用药明白纸(2024 年 1 号、2 号)规定执行。

参考标准:《鳊鱼养殖技术规范》(DB 4117/T  419-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