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级产业链,如何绽放新花蕊?——从一场“头脑风暴”看花卉经济未来走向
如今,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发力花卉经济。今年3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来到云南丽江现代花卉产业园时指出,云南花卉产业前景广阔,要着眼全产业链,从种业端、种植端、市场端不断深耕细作,让这一“美丽产业”成为造福群众的“幸福产业”。
巧合的是,不久后,在千里之隔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普宁村,一场聚焦花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头脑风暴”如期举行。专家学者与“乡村CEO”们济济一堂,争先恐后共同为当地的“花卉经济”把脉问诊、献计献策。
仁和街道地处杭州近郊。2003年4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这里的夏家桥村等地后,提出“高效生态农业”的新理念与新目标,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当年的夏家桥村,村民人均收入就达53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有十多万元,苗木产业功不可没。
后来,夏家桥村与周边4个村合为新村,取名“花园村”。可以说,正是“高效生态”理念改变了这个村庄的发展轨迹。再后来,考虑到自身空间有限,花园村跳出村庄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借助外拓基地,日渐形成了“地瓜经济”,内外产值相加已超1亿元。
纵观整个仁和街道,俨然一个更大“花园”:以花园村为原点,辐射周边普宁、葛墩等村,已组建起一条集研发、种植、销售、观光于一体的花卉苗木全产业链,集聚60多家企业,产值超3亿元。接下来,当地还提出将利用园地,目标打造10亿花卉全产业链。记者发现,“头脑风暴”的不少良策再结合仁和街道近几年的探索实践,颇具借鉴价值。
如何提升“花境”?
“仁和街道发展花卉产业最大的优势,在于离中心城区只有半小时车程。最大的挑战莫过于受到土地制约,不可能发展规模化种植。而且南有萧山区,东有海宁市,都在更高层面上大力推动花卉产业发展。因此,仁和街道必须跳出传统思维,走出差异化竞争的路子。”浙江省乡村建设促进会会长蒋文龙开门见山道。
蒋文龙带来的建议是,用“花语”提升“花境”,打造全景式主题村落。“每一种花卉,都有其不可替代的‘花语’。普宁村的牡丹,花园村的樱花,都要挖掘并呈现深藏其中的‘花语’,形成真正的‘一村一品’的沉浸式体验场景。”他以台湾大湖乡草莓为例予以阐释,“我们在那里看到的,到处是草莓的LOGO,还有草莓博物馆,吃到的是草莓饭、草莓酒、草莓冰激凌,听到的是悠扬的草莓曲,买到的是各种草莓文创产品。一句话,通过‘五感’营销,形成独特‘花镜’。”
话音一落,立马建议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共鸣。浙江省级文化特派员、浙江传媒学院硕士生导师李立坦言,花卉的美感不应是抽象的,需满足老百姓对“花文化”的获得感、体验感。在此基础上,仁和街道应思考如何把它变成一种设计、一种营销思路,最终满足老百姓的增收需求。换言之,需要考量的是,如何让都市人愉悦地为花买单。同时,他还建议,应当“将文化元素融入村民生活,打破‘农村是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
如何定制“赛道”?
那么,仁和街道究竟应该从何入手,打造花卉文化产业链?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浙江省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咨询委委员顾益康从定位出发,提出高屋建瓴的思考:“仁和街道作为‘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源起地,应通过‘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打造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样板。”
顾益康进一步阐述了对“花漾仁和”2.0版的愿景:“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一体设计、一并推进,让生产强村富民、生活以花为伴、生态处处见花。”他建议,仁和街道应通过花卉产业,串联起村民的日常生活场景——种花、养花、插花、赏花,让“生活像花儿一样美”成为共同富裕的精神内核。
“作为一个街道,仁和并不具备大面积种植花卉的条件,但有明代于谦手植的牡丹,有发展花卉产业的DNA。我们可以制定政策,鼓励家家户户种某种花,从而营造出一种符合城市消费需求的生活方式,不仅能提高村民的生活品位,还能吸引城里人到这里体验,做到5天在城里上班赚钱,两天到仁和赏花花钱。”顾益康说。
顾益康的建议,立即引起了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办副主任何水平的呼应。他说:“浙江作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早就不是以吃饱饭为目标,越来越多的人有条件爱上种花、赏花。可以说,花卉是美好生活的象征越来越突出。因此,应该将花卉融入生活,而不仅仅是卖花朵,这将为仁和街道的花卉产业开辟新路径。”
这方面,仁和街道已展开有益探索。近年来,聚焦后端营销市场,当地为花卉苗木这一共富产业夯实更强大的基础。在位于葛墩村的杭州(国际)园艺中心,现已集聚70多家园艺商户,年成交额超1.5亿元,这里正加速成为包括集聚化开发、基地化生产、市场化运营、公园化休闲、公司化经营等在内的三产融合农业体。
如何拉长“花期”?
花不仅是植物的精华,它的内核是文化与生活,是对情绪价值的承载。可花儿虽美,却面临花期短、价格低等现实挑战。仁和街道该如何拉长花经济的“花期”,增加花产业的附加值?对此,与会专家一致给出了延伸产业链的建议。李立以樱花为例,直言“花期仅两周,免费开放难以直接创收”,但通过“赏花吃鱼”等复合业态设计,可突破季节限制。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姚泽麟同样认为,不仅是仁和街道,相比迪士尼等国际品牌,国内普遍缺乏一二三产深度融合的产品,很多企业或地方只注重前端产品的开发、营销,却不注重后端的延伸。“农文旅是一整个链条,完全可以‘一鱼多吃’,建议花园村、普宁村通过建立工作室,引入花卉设计师、园林设计师,打造更为立体的花卉产业链。”
当然,延长花期,科技与设施必不可少。据了解,眼下仁和街道的花卉苗木产业,以高效生态农业为主攻方向,集约化、规模化、效益高、生态好的综合效应愈发显著。其中,蝴蝶兰所占全省供应量比重尤为突出。
以浙江启美生态农业科技园为例,其主要从事蝴蝶兰、杂交兰等高档兰花栽培及品种选育,年销售额约3000万元。另一家从事种苗繁育的科技型企业“爱苗农业”,则通过制定智能温室建设标准、花卉区块链溯源规范等现代化手段,构建“种业芯片—智能生产—全球交易—产城融合”四位一体产业矩阵。有了这些龙头带路,相关科研院所的成果得以在平台上集聚,继而带动整个行业不断跃迁,也吸引了一批有志青年参与,衍生出更多农业新质生产力。
仁和街道党工委委员张娟感慨,专家提到的发展思路,对于仁和花卉产业而言,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文化命题、生态命题、科技命题。下一步,仁和街道将以“有”补“缺”,依托现有存量土地空间、604年历史的牡丹文化,以及花卉产业集聚区建设八大项目等支撑,配套人才与技术等政策,尤其是立足乡村组团式发展,做强花卉产业生态链。
据了解,今年,仁和街道还成立了花卉产业链功能型党委,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村党组织,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街道党工委书记江新渊表示,将通过组织共建、人才共育、技术共享、难题共破等形式,让“花漾仁和”品牌“破圈”长三角,让“共富之花”开遍绿水青山。
作者:毛华敏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