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蚕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蚕豆是高蛋白作物和高效生物固氮作物,在轮作或间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因地制宜发挥“蚕豆+”轮作体系优势作用,按照“区域化布局和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农业农村部杂粮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设计模式、优选品种、整地基肥、合理密度、追肥壮苗、科学防控、分类采收”为重点,提出2025年蚕豆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设计周年种植模式。根据气候特点、光热资源、上市时间等设计周年种植模式,华东沿海常见蚕豆长季节均衡上市设施栽培、鲜食蚕豆促早高效栽培、“大棚蚕豆—西瓜”高效栽培、“夏玉米—蚕豆—马铃薯”周年三熟高效栽培等4种模式,西南主要有稻茬免耕直播、幼林间作、旱地免耕套种、早熟鲜食秋蚕豆膜侧种植等模式,北方春蚕豆地区一般进行地膜覆盖种植和机械化生产。
(二)因地制宜选择品种。根据生态特点、种植制度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宜当地的优良蚕豆品种,北方春蚕豆区如采用机械化生产,选择籽粒均匀、结荚相对集中或有限亚有限蚕豆品种;华东沿海等鲜食蚕豆产区可选择当地市场需求大的品种。播前选用籽粒饱满、无病斑、无霉变、无破损、种子大小一致的种子,在太阳下曝晒1—2天。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选用适宜种衣剂包衣或药剂拌种。
(三)提前整地施用基肥。北方因地制宜采用秋深翻,深度30厘米以上,播种前浅翻20厘米,结合耙耱疏松土壤;土质较硬地块可采取冬灌。结合整地施商品有机肥600—800公斤/亩或农家肥1.0—2.0吨/亩、蚕豆配方肥40公斤/亩或复合肥20—30公斤/亩作为基肥。南方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翻晒土2—3天,改善耕作性能;华东等地翻耕前视情况撒生石灰750—1500公斤/公顷调酸;播种前整地做畦,稻田等易积水田块宜起垄栽培。基肥应在整地时深施,可施用有机肥1.0—1.5吨/亩、45%硫酸钾复合肥(15—15—15)80—100公斤/亩。
(四)合理密度适时播种。气温稳定通过0℃时即可播种,一般根据当地耕作制度和栽培模式确定播期。北方春蚕豆常3月上旬至4月中旬播种,适时早播,地膜覆盖0.6万—0.8万株/亩,,常规种植1.0万—1.5万株/亩。华东沿海宜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其中露地种植一般10月15日至11月下旬移栽,3000—4500株/亩;设施种植时间相对灵活,应根据不同移栽期调整种植密度,垄式、滴灌、孔穴移栽,移栽后的前3天滴灌缓苗水。西南稻茬免耕的待水稻收割后及时播种,沿稻桩行下种,单行或宽窄行条播,播种密度1.2万—2.5万株/亩;山区旱地免耕套作的在前茬烟草采摘至剩余4—5片时播种,或前茬玉米乳熟期播种,种植密度1.5万—2.5万株/亩;无霜区早熟鲜食秋蚕豆膜侧种植于10月上旬播种,1.0万—1.1万株/亩;幼林蚕豆间作栽培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密度0.8万—1.0万株/亩。
(五)加强田管追肥壮苗。重视根外追肥,有条件的在苗期和初花期叶面喷施“0.2%硼砂+0.1%钼酸铵”混合液2—3次,结荚期叶面喷施“0.2%硼砂+0.1%钼酸铵+0.3%磷酸二氢钾”混合液2—3次。对分枝发达、非主茎生长、株型松散的品种,有条件的因地制宜开展整枝打顶与抹芽,出苗后苗高30厘米左右或主茎5—6叶时即可摘掉主茎,促进分枝的形成,冬前可有4—6个早发的有效分枝;开春后及时除去第2—3分枝即后期无效分枝,每株保留4—6个健壮的有效分枝;华东沿海区一般在3月中旬蚕豆初荚期摘顶,摘顶时每个分枝留5—6个花托,提高坐果率及单荚重。整枝、打顶、抹芽均宜在晴天进行,以利伤口愈合。
(五)科学防治病虫草害。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北方重点防治根腐病、赤斑病、蚜虫等,华东沿海重点防治根腐病、灰斑病、孢囊线虫、蚕豆食心虫、蚜虫等,西南重点防治根腐病、灰斑病、孢囊线虫、斑潜蝇、蚜虫等。应在做好预测预报的基础上,准确掌握防治时期,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严禁使用高毒、低残留农药,并注意安全间隔期。首选农业防治,如合理轮作,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管理,提高植株抗逆性;及时拔除病株,清除杂草消灭虫口传播病毒等。化学防治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有效杀菌(虫)剂。除草应使用低毒、高效、低残留化学除草剂,播前(整地后覆膜前)进行1次土壤化学封闭除草,结荚期再喷1次除草剂。
(六)适时分类采收脱粒。根据用途确定采收时期和收获方式,收获青荚的应分批次采摘,一般每10天采摘1次,采摘标准以当地市场需求为准。鲜食蚕豆一般在开花后40天左右,从外观上看豆荚饱满、豆粒充实、豆荚浓绿,单荚下垂,出现褐斑时采收最佳。收获干籽粒,一般待叶片大部分正常脱落,茎基部层荚变黑,上层荚由绿变黄,荚呈萎蔫状,籽粒脐呈黑褐色时,按当地的收割方式,抢晴及时收割脱粒;若采用机械化联合收割,收获前对植株杀青,蚕豆群体98%以上的植株完成干熟后进行收割。遇到雨天,田间杀青不完整时,需二次杀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