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厚葬虚礼” 体现“生命礼赞”——看农村殡葬移风易俗如何破旧立新
在日前举行的2025年青岛海葬活动中,逝者家属将鲜花撒入大海。 资料图
近日的一个清晨,湖南华容县注西村村民蔡先生在亲友的帮助下,将父亲的骨灰盒安放在菜地的小坑里,随后用土轻轻填平,并铺上鲜花。其他亲友安静地站在亲人的墓前,没有焚烧纸钱,也没有吹打喧闹,只有低声的追忆与思念。
“以前不摆流水席、不烧纸都不算办白事,现在简单一点,反倒更能直接表达心意。”村民老蒋不经意间的感叹,道出了近年来农村殡葬改革带来的变化。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深化殡葬改革,推进公益性生态安葬设施建设”,“持续整治人情攀比、大操大办、厚葬薄养、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从“烟熏火燎”到文明祭扫,从政策引导到年轻人的主动加入,一场关于“如何告别”的改变正在中国乡村悄然发生,殡葬行业也逐渐褪去了神秘的外衣,成为移风易俗的新载体。
乡土文化赋能文明丧葬
“以前没有规定,在那片儿林地里想埋到哪儿就埋在哪儿。还要再比一比谁买的碑大,谁立的碑高。”谈起之前村里操办白喜事的场景,山东省汶上县前张吾村党支部书记李红卫记忆犹新,“这些做法都是‘老黄历’了,我们早已从先贤的做法中找到了文明操办白喜事的好方法。”
原来,历史上汶上县是孔子出任中都宰的地方,《孔子家语》中记载着当时孔子对操办白喜事的规定:“四寸之棺,五寸之椁,因丘陵为坟。”这一规定统一了棺椁的大小、坟茔的位置;避免了村民之间互相攀比,也保证了墓地不占用耕地。这一既重礼制又讲实际的举措,在当时就产生了深远影响:“行之一年,而四方之诸侯则焉。”2000多年过去了,孔子的精神内核依然在这方水土滋养着一代代人。
“村里的殡葬改革怎么改?孔圣人那里就有现成的经验。”李红卫说道,前张吾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圈出了固定区域作为坟地,还联系了石匠制作统一规格的棺材、墓碑。“和传统安葬方式相比,节地安葬能省六七千块钱。村民心里都有一杆秤,省钱又省心,大家都觉得不错。”李红卫说。
移风易俗需要以理服人、以德化人,只要方法得当、合乎民心,自然能够赢得广泛认同。文明殡葬并不是否定传统仪式,而是提炼传统殡葬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对生命的敬重,再以乡土文化为纽带,让文明新俗在村民心中扎根。
“生前不尽孝道,身后‘讲排场’就是尽孝吗?一场白喜事动辄摆上三四十桌酒席、用名贵烟酒招待客人就是‘孝顺’?”湖南省茶陵县龙匣村党总支副书记李文华对这种做法并不认同,“我们的祖先更不是这样认为的。”
龙匣村是明代重臣李东阳的故乡,历史上龙匣村曾走出了10位进士。李东阳一生奉行的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精神是龙匣村引以为傲的家风家训,传承了近千年,如今也成为村里办红白喜事的准则。“我们村办白喜事只邀请两个村民小组的人来,每个人随礼就是按照市场上一斤猪肉的价格,15元、20元就可以。”李文华说,“大摆宴席、铺张浪费不是孝顺,从古至今,勤俭都是优良传统,子孙们节约地办红白喜事,才是对先辈精神最好的传承。”
从“入土为安”到“归于自然”
在过去,农村的丧葬花费巨大,“重殓厚葬”“丧事比排场”的风气让家庭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借钱也要把场面撑起来,不然会被戳脊梁骨说不孝。”村民们并非不知这是在“死要面子活受罪”,却也难以打破乡土“规矩”。
而今,安徽蚌埠市长淮卫镇的村民周平却感慨:“之前来上坟,还要买‘纸房子’‘纸汽车’来烧,这几年村里老人过世就办追思会,简单庄重,老人走得也体面。”这一转变背后,是“厚养薄葬”理念的深入人心,也是“生前尽孝重于身后虚礼”观念逐渐成为人们共识的印证。
在不久前举办的第七届北京大学清明论坛上,近20万人次观看了当日的现场直播,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感慨道:“在社会发展中,人们对生死的理解正悄然发生变化。”当人们逐渐不再将这一话题视为“不吉利”,坦然地讨论生死话题时,文明殡葬也就成为了生命的组成部分。
观念革新的背后,是政策引导与基层实践的双向发力。早在2012年,国务院就对现有的《殡葬管理条例》进行修订,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在安徽泾县、绩溪县等地,对选择花葬、树葬等生态安葬方式的,均给予了一次性补助或奖励;在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盘龙台公墓的工作人员在清明节期间给前来祭扫的村民讲解如何使用云祭扫手机小程序,宣传低碳祭扫理念。
慎终追远的传统精神与现代生态理念结合,形成了新的情感表达方式,文明殡葬的形式越来越多,生态安葬正让生命以更美好的方式“归于自然”。在山东无棣县的生命纪念园里,逝者的骨灰安放于生态树葬穴位,周围松柏苍翠,系上的黄丝带随风轻扬,宛如生命的延续;在青岛市举办的集体海葬仪式上,家属将可降解骨灰沉入海中,花瓣随浪漂向远方,62岁的姜女士含泪道:“母亲喜欢大海,这是她最好的归宿。”
这场悄然的变化,既是对传统丧葬文化的扬弃,也是对孝道与亲情这一文化内核的回归。当丧葬褪去浮华与迷信,留下的正是对生命最本真的敬意。正如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郭莉萍所说:“在万物勃发的春天纪念逝者、颂赞生命,同时还希望有更多的新生命出现,这也许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期望。”
科技+青春,殡葬不再“讳莫如深”
清明节期间,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华南F3”(广东、广西、海南)祭祖现场的视频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从发布的视频中可以看到,这三个省份地形多为丘陵,植物茂盛,由此产生的“太公再等我一下”硬核祭祖现场,让网友们惊奇不已——悬崖攀爬、潜水渡河、无人机吊烧猪上山,甚至用GPS定位祖坟坐标。
这场被网友戏称为“一年一度的野外生存训练”的祭祖仪式,因科技与年轻一代的加入,碰撞出别样的火花:无人机拍摄山景寻找祖坟位置,机器狗驮着贡品翻山越岭,手机定位软件记录上山祭祀路线。科技元素的加入让祭祖仪式更加高效安全,更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对殡葬的刻板印象,年轻一代也在用幽默且有创意的方式,诠释着祭拜祖先这一传统仪式。
在B站UP主汤木檀泽的视频里,死亡、殡葬也不再是禁忌话题。作为一名“00后”入殓师,在她拍摄的众多视频中,背景大多是寿衣和骨灰盒等殡葬用品,她用轻松幽默的语气向网友们分享着入殓师的日常:排练葬礼时用自己的照片模拟逝者,打车回殡仪馆时淡定报出“第几行、第几列”的工位坐标,甚至拍视频介绍如何做一个个性化的骨灰盒和棺材。正是这种直面“敏感”话题的视频风格,也让她的视频评论区成为网友们分享生死感悟的“树洞”。
“之前讲殡葬的博主,都是在做很严肃的科普,这样就又加深了大家对这个行业的刻板印象。所以我的视频基调都是比较轻松的,希望能够减少一点大家对死亡的恐惧。”汤木檀泽的直白,道出了新一代对殡葬观念的深度思考,“我今晚不睡,是为了有人能‘睡’得更好。”风趣的视频风格背后,是年轻一代对殡葬行业的尊重和全新理解,有网友在视频下留言:“原来入殓师不是‘阴间使者’,而是生命最后的‘美容师’。”
从香烛纸钱到电子祭拜,从散埋乱葬到生态安葬,农村殡葬改革的步伐坚定且充满温度。在政策引导与乡土智慧的共同作用下,文明新俗的根扎进了乡土,安葬回归了对逝者真挚的缅怀,殡葬也不再是与迷信、恐惧挂钩的禁忌,而是对生命的庄重礼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