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露地西瓜出路何在 ——对话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朱迎春
嘉宾档案 >>
朱迎春,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省科技特派员。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河南省重点攻关计划项目等20余项。创制西瓜新种质123份,育成品种16个,授权植物新品种保护8项,登记品种36个。以第一作者发表SCI等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10余项,鉴定成果3项,获省部级奖项2项,制定地方标准6项。
嘉宾 朱迎春
主持人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张莹 通讯员 马凌珂
每年的四月,我省设施大棚西瓜开始陆续上市,同时,露地西瓜即将育苗种植。我省西瓜种植面积在350万亩左右,近年来,我省设施大棚小果型西瓜发展迅速,露地西瓜种植面积不断下降,但种植规模仍然较大,种植面积在200万亩左右,占西瓜种植总面积的一半以上。设施大棚小果型西瓜刚上市,地头价格高达3—8元每斤,相比提前上市的高价,露地西瓜的竞争力在不断下降。露地西瓜还有种植价值吗?我省露地西瓜出路何在?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露地西瓜栽培岗位专家朱迎春认为,露地西瓜仍具有独特的市场优势和不可替代性,并未失去种植价值,未来亟须向优质化、品牌化、错峰上市方向发展。我省露地西瓜面临哪些挑战?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4月14日,记者对朱迎春进行了专访。
主持人:河南是我国重要的西瓜产区之一,近年来,在设施大棚小果型西瓜种植热的情况下,我省露地西瓜面临哪些挑战?
朱迎春: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地处华北平原南部,四季分明,是中国重要的西瓜产区之一。尽管近年来我省西瓜种植面积在缩减,但每年西瓜种植面积仍在350万亩左右,其中露地西瓜种植面积达20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开封、周口、商丘、驻马店、南阳、洛阳等地,常与小麦、玉米等作物轮作,以及与花生、辣椒、红薯等间作。近年来,一些瓜农开始陆续种植设施大棚小果型西瓜,小西瓜可以在四五月份提前上市,抢占高价市场,品质也相对稳定,给露地西瓜种植带来不小挑战。露地西瓜在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多方面的挑战,主要包含自然风险、市场波动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我省春季容易出现倒春寒,夏季暴雨雨水多,这些因素均影响西瓜产量和品质,同时,高温多雨季节,炭疽病、蔓枯病、病毒病等防控难度较大,进而影响农民收益。
主持人:面对设施大棚小果型西瓜的冲击,露地西瓜还有种植价值吗?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
朱迎春:尽管大棚西瓜占据高端市场,但露地西瓜仍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力。一是低成本,适合普通种植户。露地种植无须大棚设施,亩成本仅1500—3000元,远低于大棚西瓜。二是管理相对简单,技术门槛低,不需要温湿度控制、吊蔓、授粉等,操作简单,适合小农户规模化种植。吊蔓小西瓜种植成本高,在大棚建设、人工吊蔓、授粉等方面投入大,亩平均成本超过1万元,并且技术要求高,需精细化管理,种植者要有一定经验,普通种植户不容易种植,市场容量也是有限的。三是产量高,适合大众消费。露地西瓜亩产可达3000—4000公斤,吊蔓小西瓜亩产仅2000—3000公斤。四是价格实惠,适合普通大众消费。另外,麦茬西瓜在八九月上市,可以填补市场空缺,价格也会回升。五是露地西瓜口感更天然,部分消费者还是喜欢露地西瓜的口感,觉得更有西瓜味,许多消费者也习惯夏季吃西瓜。六是政策支持和轮作优势。河南露地西瓜近年来基本是与粮食作物轮作或套作,如“小麦-西瓜”模式、“玉米-西瓜”模式、“小麦-西瓜-辣椒”模式、“小麦-西瓜-红薯”模式等,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既能保证粮食产量又能增加农民收益。对于普通农户来说,露地西瓜成本低、风险小,仍是稳妥选择。未来,露地西瓜需向优质化、品牌化、错峰上市方向发展,而非单纯比拼产量,应与市场接轨,提高经济效益。因此,露地西瓜并未失去种植价值,关键在于如何优化生产与布局,以及调整销售策略,从而适应市场需求。
主持人:露地西瓜提升效益的关键是什么?具体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朱迎春:露地西瓜增效关键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品种差异化,选对选好品种,错峰上市;品质优先,科学管理,提升糖度与商品性;模式创新,采取轮作、订单化种植等方式,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对接市场,拓展电商、采摘、深加工渠道。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调整品种。选对选好品种,抢占市场。种植时可选择抗病性强、适应性好的品种;选择抗枯萎病品种,减少连作障碍;选择耐储运品种,适合长途运输,降低损耗;发展差异化品种,提高议价能力,实现一地一品一模式,提高竞争力;错峰种植,延长供应期。二是提升品质。只有种出好瓜,才能卖出好价,所以,应科学施肥,提高糖度与口感。增施有机肥:如腐熟羊粪、豆饼肥,改善土壤,提升西瓜风味。控氮增钾:膨瓜期增施钾肥,如硫酸钾,提高甜度。叶面补肥:喷施钙肥防裂瓜、硼肥促坐果。另外,还应进行绿色综合防控,减少病虫害发生及农药残留,可与生物农药以及物理防治相结合,与玉米、大蒜等作物轮作,降低土传病害发生。三是进行标准化管理,确保商品性。合理密植:每亩600—800株大果型西瓜或1000—1200株小果型西瓜。整枝留瓜:采用双蔓或三蔓整枝,每株留1—2个瓜,保证大小均匀。适时采收:根据品种成熟期、市场需求灵活调整,避免生瓜或过熟瓜。四是优化种植模式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病害发生。“地膜+小拱棚”栽培可提前10—15天上市,抢占高价期。采取水肥一体化技术可节水节肥,降低成本。五是制定相关标准,保证西瓜品质,打造区域品牌,提升议价能力。
主持人:产量高是露地西瓜的优势之一,但并非单纯比拼产量,应该怎么理解这句话?
朱迎春:在露地西瓜种植中,产量和品质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盲目追求高产往往会导致品质下降、市场竞争力降低。要实现最佳效益,必须科学平衡二者关系。过分追求产量,容易出现糖度降低、畸形果、空心果、风味变淡、耐储性差等问题。优质西瓜要把单果重控制在合理范围,每亩种植株数和每株结果数根据品种调整,中心糖度要稳定在11%以上。通过一些技术措施,如整枝留蔓、疏果定果、及时摘除畸形果以及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精准采收管理等达到质与量的平衡。露地西瓜种植不是产量越高越好,而是要找到适合当地条件和市场需求的“黄金平衡点”。通过科学管理,完全可以在保证一定产量的同时,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