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AI能否“爆改”农业?

时间:2025-03-31 来源:人民网 阅读次数:

2024年12月19日,江西省瑞昌市高标准设施蔬菜示范中心,工人正在采摘西红柿。魏东升摄(人民视觉)

2024年12月19日,江西省瑞昌市高标准设施蔬菜示范中心,工人正在采摘西红柿。魏东升摄(人民视觉)

 3月16日,山东青岛莱西市沽河街道,植保无人机、长臂喷雾机在田间对小麦进行管护。张进刚摄(人民视觉)

3月16日,山东青岛莱西市沽河街道,植保无人机、长臂喷雾机在田间对小麦进行管护。张进刚摄(人民视觉)

3月21日,无人巡检机器人在天津一家智慧农业园区内巡控。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摄

3月21日,无人巡检机器人在天津一家智慧农业园区内巡控。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摄

湖北秭归,装载“AI大脑”的无人机在山地果园中穿梭,自动识别田埂、沟渠、电线杆等复杂地形特征;广东茂名,荔枝产业大数据平台完成DeepSeek本地化部署,病虫害诊断更加高效准确……

“AI+农业”,近年来有不少尝试。随着AI大模型技术不断升级,农业各领域、各环节又将迎来哪些机遇?这些尝试效果如何?记者进行了采访。

育种装上“加速器”

吉林公主岭,一望无垠的玉米试验田里,一台机器人正在绿油油的叶片间穿梭,拍下植株的清晰影像……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陈建给记者展示了一段视频。画面中的,是他与团队的研究成果——搭载国产AI种业大模型“丰登”的智能育种机器人。

育种机器人有什么功能?如何替代人工?

“我们熟知的袁隆平先生,就是育种学家。”陈建告诉记者,“过去培育新品种,靠的是育种学家长期在野外观测、试验。不仅辛苦,育种周期也相对较长。”

陈建与团队正在做的,就是让智能机器人在田间地头对作物进行观测和判断,初筛出可能具有高产、抗病等潜在优质基因的植株,以供育种学家进一步检测实验。

“机器人的出现,就是要替代过去育种学家那些辛苦但技术含量相对不高的工作。”陈建说。

有了AI大模型的赋能,相较于传统农机,智能育种机器人不仅能执行命令,还能自主完成类似人类的联想推理。“比如根据玉米的株高以及果穗数量等特征,判断它是否属于潜在优势植株,并决定是否调整行进轨迹重点感知”。

陈建介绍,一个机器人每小时能完成2.5亩农田的检测;成百上千个机器人同时作业,就能实现量的飞跃。根据观测结果完成初筛后,需要进入实验室检测的植株大幅精简,育种周期明显缩短。

在实验室内,AI还能帮助科研人员快速查找优势植株的共性基因片段。“在表型检测和基因分析两个阶段,AI都能发挥作用。这就像给育种装上‘加速器’。”陈建说。

育种对于农业的发展有多重要?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就像袁隆平先生的超级稻造福了全世界,我们希望借助AI加速育种,让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在高原、戈壁、盐碱地等恶劣环境下也能生长。”陈建说,“这样,中国粮食安全就更有保障,人类的饭碗也会‘越端越稳’。”

农业有了“新农具”

除了服务于育种,AI又给普通农户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在江苏镇江,句容春田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洪宇经营着位于茅山镇何庄村的一家无人农场。对他来说,AI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人力解放、产量提升。

夏洪宇告诉记者,以往使用农机,需要人来给地图“打点”、手动规划路线;如今北斗+5G高精度定位技术,搭配AI智能算法,农机能够自主规划路径、自动避障。而在除虫、除草等方面,AI通过识别视频监控和作业照片,能第一时间全面获取虫情、作物长势,“常常比人的判断要快、要准”。

“通过改造,从2023年到现在,农场粮食单产总产大幅提升。”他说。

近年来,配合大数据、5G、物联网等技术,AI正成为不少地方种番茄、种荔枝、种蓝莓,甚至养猪、养牛的“新农具”。

以农业无人机为例。目前市面上常见品牌无人机基本都装配了AI功能,能承担喷药、施肥、播种、运输、监测灾情等工作。据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今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的介绍,目前中国农业无人机保有量超过20万架,作业面积超过4亿亩。

“普通农户多采用向合作社或公司租用无人机服务的模式,”陈建表示,“这样一来,机器能跨省调度、充分利用,农户负担的成本也降低了。”

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图片识别和语音等功能的普及,还降低了农村群体的信息获取门槛。

这几天,吉林省蛟河市一位38岁的村支书吕宏岩在网上“火了”,视频中,他手把手教年纪较大的村民与AI对话,解决日常养牛、种地中的问题。“AI的普及,极大提高了村民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感叹。

为推动“AI下乡”,农业农村部与腾讯合作推出“耕耘者振兴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对乡村治理骨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开展免费AI工具培训。

全链赋能“产供销”

AI对农业的赋能,不仅在育种、种植、养殖、渔业等领域横向铺开,也在生产加工、仓储物流、数字营销等环节纵向拓展。

广西灵山是著名的荔枝之乡,荔枝种植规模居广西第一、全国第二。然而,受到保鲜技术、物流时效以及销路方面的限制,品质上佳的灵山荔枝名气并不响,果农利润也不高。

AI的使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灵感。荔枝采摘下后,借助AI图像识别技术,可以依据大小与成色完成分级分选,不同等级的果子,自动分配不同销售渠道,实现利润最大化;随后,AI算法能将订单与库存快速匹配,保证发给消费者的荔枝足够新鲜;此外,在农产品深加工环节,AI还能像管理一家小工厂一样,将原材料采购、生产线开设、称重结款等各项工作安排妥当。

在营销环节,各类AI工具入驻电商平台,成为万千新农人的“趁手兵器”。

以淘宝为例,从商家经营到消费者体验,每一个环节都有基于Al的工具创新,包括广告精准投放、文生图制作海报、AI客服查询物流信息、自动生成直播话术……平台还为各类工具提供了免费教程,让农户更快上手。这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营销的成本,提升运营效率。

农民或变“管理者”

农业作为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行业,其发展转型面临复杂挑战。这意味着AI与农业的“结合”没那么简单。

一方面,“巧妇难为无米之炊”,AI农业大模型离不开高质量的农业数据。然而,农业数据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多样性和周期性等特点,复杂程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

另一方面,相较于其他行业,农业的利润空间较小,开发维护AI系统成本较高。据业内人士透露,当前AI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多在试验示范阶段,尚未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AI在农业产供销全链路中的应用也仍为点状分布,没能实现全面整合。

这些问题如何解决?需要各方参与者更多思考。

数据复杂?国家数据局、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正通过制定统一标准、建设产业云服务平台等举措,着手减少农业数据要素开发利用的障碍。

如何推动AI全面整合农业产供销全链路?要以真实应用场景为锚点,多方协作、长期投入。资金与政策方面的支持也不可或缺。

有专家指出,想要真正实现农业智能化的愿景,产业现代化程度也需要“配套”。包括以销促产,发展“订单农业”,助力解决“卖不出去”“卖不出好价”问题;推动土地流转与经营托管进一步“规模化”,以及加快农业“组织化”,探索国企、村集体与农民共同参与的新模式。

还有一个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当AI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农业生产、供应、销售的各环节,农业这一古老行业将产生怎样的变革?

陈建认为,未来农业将进一步依赖智能装备。农民角色将转变为管理者,负责监督和协调机器人工作。

“我希望未来提到‘农民’,人们不要首先想到‘辛苦’,而是将其当作一种高技术含量的的职业选择。”陈建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