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加快营养型食物研发和加工 推动健康与产业共进

时间:2025-03-31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阅读次数: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已从“吃得饱”向“吃得营养健康”转变。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将“加快营养型食物研发和加工”作为一项重点任务,为我国营养型食物产业与营养型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筑牢营养科研根基,多元协同促发展

食物营养科技创新体系是营养型食物研发的基石。当前,优质食物供给不足、消费者能量过剩与微量营养素不足并存;营养相关慢性病患者,特殊环境作业人员的膳食需求难以满足,成为制约全面提升国民营养与健康水平的瓶颈难题。因此,针对全生命周期全人群需要,亟需构建食物营养科技创新体系,加强食物与营养健康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助力突破传统食物生产与加工的局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增强我国在全球食物营养领域的竞争力。

1. 基础与应用研究

加强食物与营养健康基础研究。开展我国居民微量营养素摄入量评估、特殊人群与特殊环境作业人员营养素需求评估,为针对性地开发满足人群需求的营养型食物提供理论依据。强化不同食物营养成分在人体不同生理阶段的吸收、代谢机制研究。在应用研究方面,将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技术,如依据营养吸收原理,研发新型加工技术,最大程度保留食物营养。

2. 创新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

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打造食物与营养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鼓励高校设置食物与营养相关专业和院系,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培养懂食品加工技术、懂解营养健康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3. 高端智库建设

汇聚多领域专家,包括农业科学家、食品科学家、营养学家、经济学家等,组建食物与营养高端智库。智库通过深入调研、分析行业趋势,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企业规划发展战略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为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专业建议。

二、聚焦良种与装备,提升营养供给力

良种是保障食物营养和产量的源头,优质的种子能产出营养更丰富、产量更高的农产品。而先进的检测装备则是提升农产品营养、保障营养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关键,直接关系到营养型食物的质量和市场供应稳定性。

1. 种质资源保护与品种改良

全面开展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建立种质资源库,对农作物、畜禽、水产等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保存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强化品种定向改良,将营养品质改善纳入新品种培育指标。比如培育高甾醇高油酸油料品种,油酸油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等功能,提升食用油的营养价值。

2. 检测装备研制与营养价值评价

加大对农产品营养品质快速检测装备的研发投入,利用光谱分析、生物传感器等技术,开发出农产品营养成分快速、准确、智能检测设备。同时,加强新品种营养价值评定工作,制定科学的评定标准和方法。

3. 营养调控技术集成与标准化

集成创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调控技术,如通过精准施肥、灌溉等农艺措施,提高农产品营养含量。编制营养型农产品生产规程和技术通则,明确从种植、养殖到收获、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标准,推动营养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升营养供给力。

三、深挖食药物质潜力,规范发展促健康

食药物质兼具食物和药物的特性,其合理的开发利用,不仅能丰富营养型食物的品类,为民众带来更多健康选择,更是将传统中医药文化与现代食品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一步,能够为整个营养型食物领域注入新的活力与内涵。

1. 活性成分分析与评价

构建食药物质主要成分数据库,收集整理食药物质的详细信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色谱分析、质谱分析等,深入分析食药物质生物活性成分的影响因素。全面评价食药物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产品开发与产业发展

鼓励企业开发保健食品、食养产品和中医药膳产品。例如,利用食药物质开发具有调节血脂、增强免疫力等功能的保健食品;依据中医食养理论,开发针对不同体质人群的食养套餐;在餐饮行业,推广中医药膳,将食药物质融入日常饮食。通过产业政策扶持,促进食药物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从原料种植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四、精准定制特殊膳食,满足多元健康需求

特殊人群由于生理状态、疾病状况或工作环境等因素,对食物营养有特殊需求。加快开发针对性的特殊膳食食品,通过标准引导和项目扶持,推进食物营养强化工作。为特殊膳食食品的配方设计和营养标注提供科学依据。不仅能满足这些人群的特定营养需求,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发展。

1. 慢性病患者膳食食品开发

针对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营养相关慢性病患者,研究其营养代谢特点和饮食需求,开发低糖、低盐、低脂且营养均衡的膳食食品。例如,为糖尿病患者开发富含膳食纤维、低升糖指数的主食产品,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

2. 特殊生理人群膳食食品开发

对于婴幼儿,根据不同年龄段生长发育特点,开发母乳化配方奶粉、营养辅食等,满足其对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特殊需求。针对孕妇和乳母,开发富含叶酸、铁、钙等营养素的孕期专用食品和哺乳期营养补充剂,保障母婴健康。对于老年人,考虑到其消化功能减弱、基础代谢率降低等特点,开发易消化、高营养密度的食品,如营养强化的液态食品、老年专用奶粉等。

3. 特殊环境作业人员膳食食品开发

针对高原、极寒、极热、航空航天、深海远航等特殊环境作业人员,研究其在特殊环境下的生理应激反应和营养需求变化。例如,为高原作业人员开发富含铁、维生素C等营养素的食品,以提高机体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为航空航天人员开发营养均衡、易于储存和食用的航天食品。

五、创新加工技术,丰富营养产品供给

农产品营养保留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附加值,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同时满足消费者对营养丰富、多样化食品的需求,从而将整个营养型食物产业推向更为高端、健康的发展方向,形成从源头到终端的完整、高效且优质的产业生态。

1. 营养保留技术创新

研发创新营养保留和富集技术,如采用低温浓缩、真空干燥等技术加工果蔬汁,最大程度保留其中的维生素、矿物质和生物活性成分。利用微胶囊技术,将一些易氧化、不稳定的营养成分,如维生素C、ω-3脂肪酸等包裹起来,提高其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实现营养成分的高效利用。

2. 肠道健康食品研发

研发调节肠道的健康食品,利用益生菌、益生元等开发发酵型奶制品、豆制品、果蔬饮品以及微生态制剂等。开发健康方便的即食食品,如即食谷物早餐、自热营养米饭等,满足快节奏生活下消费者对便捷、营养食品的需求。

3. 地方特色食品发展

深入挖掘各地的原产地食材,结合当地饮食文化和传统烹饪技艺,开发营养均衡的地方特色食品。例如,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味腊肉、特色酱料等,通过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将地方特色食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传承和弘扬地方饮食文化。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 2030)》中的重点任务三“加快营养型食物研发和加工”,涵盖了从科技创新体系构建、良种培育与装备研制,到食药物质开发、特殊人群膳食定制以及农产品高值化加工等多个关键环节。多种举措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致力于打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营养型食物产业体系。通过这一系列任务的推进,我们有望从源头上提升食物的营养品质,丰富营养型食物的种类,满足不同人群的特殊营养需求,推动食品产业朝着更加健康、高端、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不仅将显著提升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还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李培武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