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镇平县夏玉米三角定苗水肥一体化栽培高产技术

时间:2025-03-26 来源: 阅读次数:

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又是高产作物,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2024年统计,美国玉米平均产量为739.4kg/亩,最高产量2077kg/亩。玉米用途广,综合利用价值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玉米需求量总体加大。我国平均玉米单产419.4kg/亩,最高单产1247.2kg/亩(内蒙古通辽市)。我县常年玉米播种面积50万亩,最高种植面积达72万,占粮食总产的30-50%,仅次于小麦属第二大粮食作物。目前我县正常玉米产量为500kg/亩,高产850kg/亩,常年平均产量400kg/亩,玉米增产潜力巨大。我国土地资源有限,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不但人口还在增加,而且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不断提高,粮食安全形势严峻。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出路在于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单产提升。

 1.玉米单产提升依据及技术路线:
1.1单产提升依据:玉米成产三要素:玉米产量=亩穗数(株数)×穗粒数×千粒重。玉米是大棵作物,又不分蘖,亩穗数完全是由种植密度决定,一般每亩3000-5000株,即亩穗数变幅为3000-5000;穗粒数=穗行数×行粒数,穗行数变幅为12-20,行粒数变幅为20-45,穗粒数变幅为200-700;千粒重变幅为200-370克。
1. 2 增加玉米“四度”:通过合理增加密度、整齐度、结实度和成熟度,实现穗数合理增加,穗粒数多,千粒重高,实现单产提升。
1.2.1合理增加密度:合理增加密度,特别是中低产地区增加密度是提高产量的主要措施,利用抗倒耐密玉米品种是增密的主要途径。目前镇平县玉米种植密度平均在3500株/亩,中低产田在3200株以下,而高产田的种植密度一般4200株/亩。2014年南阳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对玉米不同密度和产量进行了调查,产量超过850kg/亩以上的密度均在4600株/亩以上,在3700-4000株/亩密度范围内的产量437.7-692.3 kg/亩,由此可见在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由目前的3500株/亩密度水平上适当增加1000株,并通过提高水肥管理等综合配套措施,每亩即可提高玉米单产150kg以上。
1.2.2提高整齐度:植株高低和强弱程度。壮株比弱株增产30%以上,每提高一个整齐度,穗粒数增加24粒。整齐度差的原因:播种质量差(选种不严,未能分级播种,机播断垄,缺苗等)。
1.2.3增加结实度:结实度好害,一般以果穗秃尖度来表示。高密度下,营养水分受限,花粉传播受阻,花药产出率和花粉生活力下降,结实性较差。特别是授粉期遇到阴雨或高温干旱天期,不耐密品种结实性更差,大田玉米果穗秃尖率大于15%,高产田块超过8%。提高结实度的措施:选择结实性强的玉米品种、合理密植、科学配置行株距,提高通风透光性;加强水肥管理,特别是高产田大喇叭口期遇旱要浇水、施肥,提高结实率。
1.2.4确保成熟度。也即籽粒充实度。现在研究结果,以籽粒乳线消失、黑色层形成作为完熟的标准。生产中成熟度低的主要原因:一是玉米中后期籽粒灌浆期仍需要大量水肥,而玉米中后期植株高大茂密,高温季节浇水追肥困难,遇到干旱缺水往往因浇不上水而过早萎焉枯死停止灌浆,子粒瘪瘦粒重大幅度降低;二是大部分玉米种植户习惯早收获,生怕被偷,苞叶变黄即收,籽粒成熟度不够,灌浆不充分,致使千粒重达不到正常值,产量下降10%左右。措施:一是落实自动化水肥一体化技术,及时浇灌丰产水、追施丰产肥;二是改早收为适当晚收,确保籽粒灌浆充分,实现品种应有的最高千粒重。
2.构建培育良田:土壤是玉米种子、根系生长的基质,种子播种后能否一播全苗,出苗后根系发育状况都与土壤有关。
2.1对土壤的要求:
2.1.1土层深厚 结构良好 耕作层要深,1米以内无障碍层,耕层土壤容重以1.20-1.3g/cm3为宜,总孔隙度49-57%,具有丰富的微团粒结构,固、液、气三相比50:30:20,水肥气热协调,根系发达、活力强。
2.1.2土壤营养 含量丰富 沙土有机质含量1%,轻壤土、沙壤土含量1~1.3%,黏土有机质含量1.5%以上。高产田全氮含量0.1%以上,速效氮50~100ppm,有效磷含量15ppm以上,速效钾80~150ppm。此外,肥沃土壤中还含有大量的硝化细菌、氨化细菌、固氮菌等有益微生物,以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加速土壤熟化过程,抑制有害菌。
2.1.3土壤酸碱度 含盐量适中  玉米在土壤PH6.0~8.5范围内都能生长发育,但以PH6.8~7生长良好。土壤含盐量对玉米生长发育有重大影响:含盐量高于0.25%,生长受到抑制,高于0.4%,玉米逐渐死亡。
2.2整地技术:
2.2.1 推广小流量滴管设施 通过土地流转 、小田并大田、土地托管等途径,健全田间电网、疏通大小排水沟,挖掘大中小型水库、坑塘堰坝、机电井等水源,推广滴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扩大水浇地面积,做到旱能浇、涝能排,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2.2.2精细整地 加深耕层 前茬小麦整地按照秸秆还田必须粉碎深翻掩埋,旋耕两年必须深耕或深松一年,达到耕层深厚,提高蓄水保水能力,为玉米根系发育创造良好环境。
1.3 创新施肥模式 培肥地力
1.3.1玉米需肥规律:每生产100kg玉米籽粒,需要吸收纯氮2.6-3kg,五氧化二磷1.15-1.17kg,氧化钾2.14-2.19kg,氮磷钾比例为2.96:1.0:2.5。玉米苗期对氮磷钾需要量少,氮磷量仅占全生育期总需肥量的10%左右,钾占2%;拔节后逐渐增加,到抽雄吐丝授粉期需肥量达到高峰,此期吸收氮量占总肥量的50-55%,磷量占总肥量的60%,钾量占总肥量80-90%;开花授粉后吸收速度逐渐减慢,粒期吸收氮量占总肥量35-40%,磷量占30%,钾量占10%。玉米是对锌较敏感作物,缺锌造成植株节间缩短,产量降低。
1.3.2 玉米施肥方案  700kg/亩以上高产玉米,每亩底施氮15磷15钾15总含量45%复合肥40-50kg+优质生物有机肥20kg。采用种肥同播或播前撒施施入。大喇叭口期随水冲施尿素15kg,灌浆期再冲施尿素10kg。生长期结合防治病虫害叶面喷施氨基酸、磷酸二氢钾、锌、硼等中微量元素,满足玉米生育期对各类营养需求。
3.精量选种播种:
3.1品种选择: 根据近年来品种试验和高产典型,宜选用迪卡653、京农科828、迪卡688、yd268、伟科939等抗逆性强,增产潜力大的品种。购买种子应选择信誉好的大公司大品牌种子,种子质量标准应达到:纯度≥96%,净度≥98%,发芽率≥90%,含水率≤13%,并采用合格包衣剂包衣。
3.2播种机具的选择与调试:
3.2.1选择精量播种机械 播种采用郑州双丰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安装北斗导航的2BMQ-6Q气吸三角定苗播种机,一次作业完成播种带清理、旋耕、施肥、播种、镇压、滴灌带铺设等功能。2024年示范,改型号播种机,有两大优势,一是播种精准,能够实现一播全苗,苗齐苗匀,满足增密度的目标;二是随播种铺设滴灌带,省工省时,方便玉米全生育期浇水追肥。在玉米前期、后期干旱、中期低温寡照自然灾害叠加情况下,收获前多点测产,平均玉米产量达到625kg/亩,比邻近地块平均亩产310kg/亩,增产率高达100%以上。
3.2.2机具调试 播种前要依据播种密度和基肥用量核准排种量和排肥量,并把机具调整到位。精量播种,每穴1粒,窄行30cm,宽行90cm,三角定苗,窄行间铺设小流量贴片滴灌带。每亩播种不低于5500粒种子,株距20cm。机具调整好后要先进行试播,检查播种深度和播种均匀性,检查行距、株距、覆土、镇压等是否符合农艺要求,不符合要求的要调整合格后再进行作业。
3.2.3播种 夏玉米播种要抢时早播,一般要求在6月10日种完为宜。播种深度以4-5cm为宜,以利出苗。充足的土壤墒情是保证玉米苗全、苗齐的基本条件。在适播期内,要趁墒抢种,若土壤墒情不足,播种后要及时滴灌补墒。
4.田间管理:
4.1封杀除草 玉米3-4片展开叶,待自生麦苗和部分杂草出土,亩用26.5%异恶唑草酮.噻酮黄隆悬浮剂30ml+40%莠去津200ml二次稀释兑水30kg,采用自走式植保机混匀均匀喷雾封杀杂草,杀草谱广,除草效果好,安全性高。
4.2病虫害防治,化学调控:
4.2.1苗期:防治蚜虫、地下虫、蓟马保全苗、齐苗。可结合化学除草,在除草剂中每亩加入20-30ml的12%联苯.吡虫啉悬浮剂,在除草同时防治虫害。达到一药多效省工省时的目的。
4.2.2适时化控 高产玉米,密度高,倒伏是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也影响玉米的机械化收获。在选用抗倒能力强的品种、配方施肥等综合措施的基础上,对于株高在250cm以上玉米品种,应及时采用化控化调技术,控制基部节间长度,进一步增强抗倒伏能力。在玉米6-8片展开叶时,基部1-2节开始伸长时,选用优质乙烯利、胺鲜酯按规定剂量+适量杀虫剂和磷酸二氢钾叶面肥,兑水适量,均匀喷打玉米芯叶。实践证明,用药后7-10天,基部节间缩短增粗,株高平均降低20cm,增加抗倒伏能力。
4.2.3防治病虫害 玉米中后期重点防治锈病、大小斑病、褐斑病、弯孢霉叶斑病、蚜虫、棉铃虫、玉米螟、甜菜夜蛾等病虫害,建议两次用药。第一次在玉米大喇叭口期(7月25日左右),亩用杀菌剂30%肟菌.戊唑醇40ml(或27%戊唑.噻霉酮40ml,或18.7%丙环唑.嘧菌酯50ml)+杀虫剂12%甲维.虫螨腈悬浮剂40ml(或16%甲维.茚虫威悬浮剂或5%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10-15ml)+含硼锌高鳞高钾水溶肥50-75ml二次稀释兑水飞防一次;玉米灌浆初期(8月15日左右)上述配方再飞防一次,防病治虫不营养,防早衰,促高产。
4.3 浇好丰产水:高产玉米全生育期每亩总耗水量平均为400m³。玉米田在1天内消耗于株间蒸发和叶面蒸腾的水分量为日耗水量。玉米播种至出苗期5-6天,需水量较少,约占总需水量的5%,日耗水量在3.3-3.0m³/天。苗期20天时间,日耗水量较少,需水量占总需水量的15%左右,日耗水量约在3-2.8m³/天。拔节-抽雄散粉期30天时间,随生育速度加快,日耗水量逐步增加,从3m³/天至增加到5.0m³/天左右。籽粒形成至灌浆前期,营养生长停止,光合产物用于籽粒形成和增粒重,需水量仍较大,日耗水量在5-4m³/天,至蜡熟期降到3m³/天上下。依据玉米需水规律,小水勤浇,满足玉米全生育期兑水分需要。
4.3.1压种水 播种出苗期滴水作用是增加底墒,保证玉米发芽出苗对水分的需要,保持土壤含水量在70-80%,实现一播全苗。
4.3.2苗期控水蹲苗  此期以根系生长为中心,土壤水分过多时,根系分布会变浅,不利于培育壮苗。苗期玉米耐涝性差、耐旱性强。这一阶段应控水控肥进行适当蹲苗,为后期生长奠定基础,控制相对含水量为50-60%。
4.3.3穗期 从玉米拔节至抽雄期,对水分需要量逐渐增多,保持田间相对含水量在70-80%。如果水分供应不足,每次浇水15m3/亩左右,浇水1-2次。
4.3.4花粒期 灌浆至成熟,需水量逐渐步下降,但灌浆的前段约20天内仍需大量水分。土壤含水量低于70%,应及时浇水,并追施攻粒肥。
5适时收获:合理的收获时期应在苞叶发黄后7~10天,即籽粒变硬出现光泽,乳线消失,基部黑色层出现,这时收获。大力推广机械化籽粒收获,减少人力费用,提高种植效益。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当籽粒含水量达到13%~14%时安全贮藏、销售。
                                                                                                                                                       镇平县农业农村局 杨丙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