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内乡,凭什么跃升“生猪产业第一县”?

时间:2025-03-18 来源:中国畜牧兽医报 阅读次数:

□ 孟向东 司马连竹 徐清峰
  中国每出栏10头生猪,就有一头来自牧原。
  2024年,中国生猪出栏总量约为7亿头,而当年牧原集团出栏量为7100万头。提到这家生猪养殖行业的龙头企业,就绕不开河南南阳的内乡县。
  在沪陕高速进入内乡县城的路段上,两侧林立的厂房上竖立着“华夏生猪产业第一县”“全国农牧装备之都”字样,十分醒目;而走进内乡就会发现,这个位于伏牛山南麓的县城里,还有更多产业经济的“奇峰迭起”。
  内乡县年均生猪饲养450万头、生猪屠宰600万头,均为全国县域第一;牧原集团旗下的国内最大生猪养殖综合体,超1900家企业入驻的农牧装备科技产业园,以牧原肉食综合体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集群等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在内乡县域内遍地开花……
抓住“猪飞上天”的风口
  “内乡山多地少、外出不便,养猪既能改善生活还能增加收入,有条件的家庭都把它当成副业。”曾从事过生猪养殖的内乡人李晓军告诉记者,20世纪八九十年代,市场经济还不发达,现实催生了当地“家家都养猪、村村有猪场”的状况。
  分散的、作坊式生猪养殖,在当时农村是普遍现象,但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品质难以保障等问题。“家财万贯,带毛的不算。”由于饲料成本上涨、疫病等因素,造成彼时生猪养殖户“养得越多、赔得越多”。
  2009年前后,随着国家对养殖行业调控政策出台和环保政策缩紧,农村生猪养殖行业迎来一波洗牌。在这期间,内乡并未对县域内养殖场“一刀切”关停了事,而是出台政策支持养殖大户开展规模化集中经营,此时正探索开展集中养殖的牧原公司也因此迎来发展机遇。
  “支持牧原发展,县委、县政府并没有停留在口头上,从土地需求、生态环保和资金保障等方面都有具体措施落实。”曾在内乡县委工作的徐先生介绍,当时县政府设立专职领导岗位,负责协调、推动养殖产业发展,一时传为美谈。
  随着企业规模增长,牧原集团先后在内乡建立20多家养殖分场,由此拉动了生猪育种、饲料加工、农牧装备等上下游产业链条集聚。
  “政府做好要素保障、资源配置的服务,同时充分尊重企业作为市场主体,鼓励他们在科技创新、金融领域进行创新。”内乡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人胡亚平说,2012年开始,当地抓住国家深入金融改革的契机,推动牧原集团参与县农商银行股份制改革,并助力牧原实现主板上市。
  以2014年牧原股份挂牌上市为标志,内乡县产业经济的“龙头带动型”路径更加清晰。此后,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内乡县先后规划建设了高效农牧产业园、农牧装备孵化园、物流产业园及肉食加工等功能园区,进一步提升对配套企业的集聚力。
  据统计,仅在生猪养猪产业链上,内乡县就拥有规上企业148家,2024年实现生产总值314.1亿元,实现了“龙头”与“龙身”共舞。
在“实验田”里挖掘内生动力
  一业兴,百业兴。如今的内乡,用实践生动诠释着这句话。
  被称作“湍东新区”的28平方公里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内,分布着牧原食品产业园、农牧装备产业园、中誉国信南阳电厂多能互补产业基地、飞龙汽车装备产业园等板块,厂房林立、车流穿梭,浓缩了内乡县域经济的旺盛景象。
  “20多年前,这里是一片岗坡地,种地常常歉收。”胡亚平介绍,内乡县抓住能源行业改革机遇,先后引进中誉国信南阳电厂一、二期项目,推动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项目落地,成为开发区吸引产业集聚的关键一招。
  2023年开始,人口不过70余万的内乡县,县城区却和南阳中心城区一样实现了集中供暖。这仅仅是拥有被誉为“制造业血液”的工业蒸汽项目——热能电厂的诸多“福利”之一。
  从中誉国信南阳电厂项目建设伊始,内乡县便规划配套了工业蒸汽管网线路铺设工程。目前,该县开发区内10余家企业已成为工业蒸汽用户,为企业生产降低用热成本30%以上。
  两座110KV变电站、4座储能电站和铺设到企业门口的蒸汽管网……“电汽化”的内乡县开发区,成为吸引企业入驻的一张王牌。胡亚平告诉记者,增量配电和工业蒸汽管网项目,每年为开发区入驻企业节省能耗成本在3000万元以上,为企业带领实实在在的效益。
  “政府权力有边界,提供服务无止境。”内乡县县长孙红鑫表示,当前以五个优势产业为内乡县域经济发展支撑,政府部门主要明确做好对外招商、项目保障、基础规划等职责,对企业经营则充分放手、大胆容错,尊重市场主体的发展需求。
  内乡县开发区正是当地党委政府的一块“实验田”。
  在看得见的硬件之外,该县在机制体制、服务保障、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为企业主体创造了优渥的发展条件。
  “我们坚持用好‘头部带动型’县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充分发挥牧原头部带动作用,依托产业链资源,深入挖掘关联紧、前景好、效益高的上下游资源,大力推行‘链长制’,精准绘制产业图谱,不遗余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跨越发展。”内乡县委书记张智广说。
守好“一张蓝图到底”的恒心
  把猪舍盖成楼房、每栋一年可出栏生猪10万头,自主规划行驶路线的无人智能驾驶车运输饲料,能自动识别体温异常的智能探头……在内乡县余关镇大花岭村的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占地2800多亩的园区内分布着21栋楼房式猪舍,从饲料加工、投喂到养殖、屠宰及粪污处理,全部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
  该综合体运营负责人别阳洋介绍,楼房猪舍配备牧原自主研发的智能环控、智能饲喂、智能巡检等系统,打破了饲料厂、养殖场、屠宰场分点布局的模式,实现了饲料加工、生猪屠宰、肉食品加工、有机肥加工等多位一体,实现了粮进肉出、农头工尾。
  在内乡县农牧装备产业园的智能展厅内,通过大数据平台,可以任意调取牧原分布在全国25个省(区)223个县区的上千家猪舍的实时监控,同步显示生猪的进食与健康状况、空气质量、出栏率等信息,让人一目了然何为“科技养猪”。
  而在这家产业园内,围绕自动化饲喂、环境控制、防疫防病、空气与粪污处理等不同环境,聚集了一大批研发、制造企业及供应链公司。在这1900多家入驻企业中,含11家上市企业,超10亿元、20亿元产值企业分别为6家和4家。
  “紧盯猪经济,扩展大市场。”内乡县服务牧原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净说,以牧原自身需求作为支撑,制药、合成生物等两个产业落地后,年产值即可达近百亿元。
  据了解,在内乡落地的肝素钠、合成氨基酸等相关项目,正是基于牧原集团和西湖大学合作成立牧原实验室后的成果。其中与千红制药合作,用生猪屠宰副产品生产肝素钠,年产值达50亿元;而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的小品种氨基酸,可以替代大豆,年均可减少2000万吨大豆的消耗,将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再添助力。
  一张蓝图干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总结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乡模式”,从不同角度可以得出许多答案。
  但关键点在于政府、企业相互奔赴,双向发力,坚持不懈构建起主导产业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正向循环。
  当下,在全省加速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奋勇争先的关键阶段,做强产业支撑、政企相融共生的“内乡模式”或可成为一种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