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繁花”绽内乡
内乡县城面貌 内乡县委宣传部供图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调研组
——· 核心提示 ·——
一条养猪产业链,何以培育规模以上企业148家,并吸引3000家上下游企业在当地注册?
一个内陆山区县,何以培育出全省最大的上市企业以及国家单项冠军企业2家,并吸引10多家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落地?
培育一个龙头,带动一个集群,激活一域经济。
内乡县紧紧围绕牧原集团,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加快延链补链强链,集聚一批知名企业和优质项目,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激发出民营经济“拔节向上”的澎湃动能。
内乡不是“乡”。
机器人给猪当“保姆”,从猪小肠中提取肝素,用玉米合成氨基酸,纳米银线构建万物互联……国内一流技术在内乡落地生根,内乡已成为全国“百城千企”新质生产力应用的典型代表。
内乡不“内向”。
内乡县电商创业科技孵化园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牧原股份全资及控股子公司313家,分布25省级行政区109市225县区;飞龙汽车零部件出口欧盟、日本、韩国、美国……内乡民营企业四面开花,香远益清。
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制度有保障、成长有空间、创新有支撑,内乡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内乡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
战新引领昂“龙头”
机器人当保姆 养猪充满科技范
带电梯的楼房,会“呼吸”的智能猪舍,能巡检诊断疾病的机器人,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平台……3月11日,走进内乡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犹如走进一个“高精尖”综合体。
“综合体占地2800亩,年出栏生猪210万头,土地使用效率提升了4倍以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著。”牧原实业集团总经理蔡巍说。
内乡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包括楼房猪舍、智能供料中心、屠宰加工区及环保区等配套附属项目,实现了饲料加工、生猪养殖与屠宰等多位一体。
在智能楼房猪舍,空气经过四级过滤系统净化,配备牧原自主研发的智能环控、智能饲喂、智能巡检等系统,生猪生活在四季如春的“恒温恒湿舱”中,智能巡检机器人在猪舍中穿梭,24小时不停工作,时刻监测猪病,及时预警提前介入,减轻人工劳动强度。
“这些机器人由牧原自主研发,集成可见光摄像头、温湿度传感器、红外热像仪、气体检测仪等各类传感器,实时传送着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17项指标。”牧原智能装备技术人员李腾介绍。
纵横交错的饲料管道将智能供料中心与21栋六层猪舍相连。智能饲喂系统通过智能终端实时监测猪群生长数据,AI算法根据猪只日龄、体重动态调整饲料配方,实现“日龄精准配方+个体营养定制”,猪只用鼻子触碰传感器,就能轻松获取专属营养餐。这种“中央厨房+智能分餐”模式,创造了行业新标杆。
1992年,秦英林、钱瑛夫妇回乡创业,从22头仔猪开启养猪事业,发展到现在,年出栏生猪7160万头、规模位居全球第一。
“回望牧原30余年发展,一路走来,我们靠的就是创新。”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说,“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核心。新时代要用智能化赋能养猪行业,升级为现代产业、未来产业。”
“向下扎根一百丈,向上奋力冲破天。”秦英林说,树立国际视野,死磕技术创新,坚持长期主义,牧原要通过智能机器人矩阵,构建起覆盖全链条的智慧生态系统,将科技力量深度融入养殖的每个环节。
牧原运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了电器芯片化、机械自动化、业务智能化、运行云端化、数据产业化。
从饲喂器的精准投喂到环控器的智能调控,从传感器的实时监测到机器人的高效作业,牧原智能装备正以星火燎原之势,点燃整个农牧产业的科技革命。
项目支撑壮“龙身”
纵向延链 横向集聚
生猪饲养450万头,全国县域第一;生猪屠宰600万头,全国县域第一;饲料加工150万吨,全国县域第一;农牧装备生产贸易企业1900家,年产值330亿元……
中国农牧装备之都展示大厅,一组数字格外亮眼。
在内乡农牧装备产业园,河南融创新合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万建伟拿着拳头大小的一款黑色“神器”介绍说,通过这个智能声音采集器,可以自动采集猪发出的各种声音,通过“声纹识别”技术,研判猪的健康状况。
“我们每年给牧原提供300万套声音采集器、智能饲喂器、环境控制器、巡检机器人等高端智能装备。”万建伟说。
支持一个龙头,培育一个集群,打造一个链条,崛起一个园区。
近年来,内乡县围绕牧原“一头猪”,建立供应链产业发展模式,围绕生猪产业饲料加工、种畜繁育、育肥饲养、屠宰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关键环节的农牧装备需求,纵向延伸,横向集聚,高标准打造农牧装备产业集群,构建万物互联的数智世界。
实施集群发展,帮助企业融化市场“冰山”。内乡通过“党委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链条企业+科技创新”的协同机制,激活民营经济发展新引擎。
创新金融供给,为企业移走融资“高山”。内乡县设立农牧装备供应链产业基金,专项用于兑现各项奖补政策。开发“科创贷”“专精特新贷”等金融产品,打造多元金融服务平台,农牧装备企业凭借产品订单即可无障碍享受到金融支持。
以猪小肠为主要原料,打造技术一流的肝素生产基地;建设全球规模领先的猪副产品综合利用及生物制药基地;基于生物智造新质生产力,打造合成生物产业集群。
开辟新赛道,掘金新产业。内乡在科技创新的赋能下,阔步向合成生物、生命健康、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再出发,链式经济、循环经济和新质生产力迭代升级,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正在加速培育。
保障服务舞“龙尾”
处处皆舞台 人人可出彩
一条商圣路,一头连着商圣苑,一头连着牧原等众多民营企业;一头连着商圣范蠡审时度势、诚信为本、薄利多销、回报社会的商业思想,一头连着内乡企业向下扎根、向阳生长、向内挖潜、向外拓展的进取精神。
内乡商圣苑内,林木繁茂,水流潺潺,静谧中透出几分灵动与无限生机。范公祠中的范蠡雕像,目光深邃而坚毅,远眺前方,似在洞察着市场的瞬息万变,又似在思索着经济之道。
范蠡弃官从商、“三聚三散”财富的传奇经历和豁达胸怀,激发出内乡民众的创业热情和勇于开拓的精神,鼓励着当地民营企业家在商业领域积极进取,不惧困难与挫折,不断探索创新。
内乡处处皆舞台、人人皆可成大业。
尹先敏从300块钱起步,从两把手电钻、一辆自行车开始了创业之路。
“小时候家里穷,兄弟姊妹多,哥几个就跑到外地干木匠活儿。”尹先敏说,“范蠡经商的故事在我们内乡广为流传,县乡干部也很重视经商,并鼓励支持我在县城北关创办装潢工程公司,成为内乡首家装饰公司。”
建立内乡县第一个民营企业党组织,建立电商科技创业孵化园,到目前尹先敏创办8家企业、3个园区,发展成全省最大的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河南省“机器换人”示范企业。
李松敏2007年加入牧原集团成为一名炊事员,2014年在牧原集团的帮助和支持下出来创业,创办恒辉农牧设备有限公司,做农牧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等,2020年企业生产经营收入就超过了10亿元。
融创新合董事长庞红玉曾经是一名修家电的打工仔,2004年在深圳创办了企业,2016年回乡创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但我认定家乡良好的营商环境、农牧装备集群发展的战略布局、牧原集团的龙头带动,会给内乡游子回归故乡、换道超车提供优良的条件。”庞红玉说。
在内乡,还有很多像尹先敏、李松敏、庞红玉一样的民营企业家,不断超越自我、追求卓越,在挑战中寻光,在困难中破壁,在磨砺中蝶变,不断打开新天地,实现新梦想。
亲商、爱商、护商。
亲而有度,清而有为;政府有为,企业有成。内乡全方位构建政企亲清的营商环境,打造“保姆式”的政务服务模式。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坚持每周到企业现场办公,及时解决企业的需求。
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内乡是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国普法和依法治理先进县。良好的法治环境,让企业家创业兴业安心舒心。
引才、育才、安才。
内乡通过中原百人计划、诸葛英才计划引进人才,通过定向人才培训机制育才,通过营造良好软硬件环境留住人才。
“我们有头部带动、交通物流、要素保障、法治环境等方面的优势,使‘低成本’内乡成为投资兴业者的风水宝地。”内乡县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王锋说。
内乡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高站位谋划、高标准推动,积极引导企业紧跟国家战略步伐,主动融入发展大局,为长远发展谋篇布局。
内乡县委书记张智广说:“一直以来,内乡县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将民营经济作为强县富民的根基。我们深入践行‘政策为大、项目为王、环境为本、创新为要’的工作方法,在建机制、压责任、强保障、优环境方面下足功夫、真抓实干,全力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
围绕牧原全产业链,内乡已形成壮大自身、带动周边投资兴业的“强大磁场”,3000余家上下游企业在内乡注册登记、纳税结算,全县市场主体总数达47388家,内乡民企从“一枝独秀”迈向“一路繁花”。
如今的内乡,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县80%的税收、90%的就业,形成“龙头顶天立地、集群铺天盖地”的发展态势,为内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确保内乡在“四高四争先”的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春潮滚滚,东风浩荡,内乡民企百舸争流,乘风破浪,朝向那充满无限可能的远方进发。
(今日河南日报理论周刊·智库版刊发相关调研报告,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