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人正犇腾
赵昭
周海燕
张莉
王智豪
麦海伟
编者按: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了新时代的奋进乐章。从24岁回到山村养牛,到34岁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牛劲儿创客;从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化作新农资,到直播变身新农事,河南的新农人们正以昂扬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奔涌向前。
本期专题报道“新农人正‘犇’腾”,聚焦河南新农人群像,记录他们的奋斗故事,展现他们的创新实践,致敬他们的牛劲儿精神。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乡村振兴的蓬勃脉动,见证农业强国的梦想照进现实。
24岁回到山村养牛,34岁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2025年全国两会上,这位有着17年创客经验的“新农人”,因其不服输的牛劲儿,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赵昭
认真养牛 用心做事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曹国宏 曹怡然
“养牛青山下,悠然见蓝天。归乡守田园,风雨闯难关。吾辈质朴人,事事我为先。砺行十余载,傲然心胸宽。”赵昭在朋友圈写下的这首小诗,用诗意的语言道出了她对乡村的热爱与创业的坚定信念。
南召县太山庙乡冯庄村位于伏牛山区,这里气候温和,植被丰富多样,广袤的山地和林地为养牛提供了大量优质牧草。2008年,24岁的赵昭放弃城市的工作,带着对家乡的眷恋回村养殖黄牛。“当时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只带着一颗不怕输的心,就开始了创业之路。”赵昭回忆道。
创业初期,赵昭和丈夫自行设计建造了二三百平方米的牛舍,筹措资金养了四五十头牛。没有养殖经验的她边学边干,逐渐摸索出“养+种+收+用”四位一体的生态养殖模式。她在南召和唐河流转土地3000余亩,种植饲料玉米及特色农产品,并组建农机团队在三夏、秋收期间进行秸秆收储工作,年收储小麦秸秆突破10万吨。同时,她通过牛粪制沼气、养殖蚯蚓、制作有机肥等方式,将养殖基地产生的粪污进行资源化利用,既解决了污染问题,又提高了牛粪的经济价值。粪污资源化利用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每年可带动用工2000余人次,人均增收3000元左右。
经历了市场波动、疫病袭扰、融资困难的风风雨雨,赵昭和丈夫创办的南阳市雅民农牧有限公司逐渐发展壮大,成为集肉牛养殖、饲草种植、秸秆收储与综合利用及粪污资源化利用于一体的生态养殖企业。在脱贫攻坚期间,公司通过用工帮扶、金融帮扶、技术帮扶等多种形式,帮助2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
2018年,34岁的赵昭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此后,她在专注企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农村政策和农民群体的发展。赵昭结合肉牛养殖特色产业优势,逐步摸索出“六统一、五提升”联农带农机制,即通过“统一采购、统一防疫、统一饲喂、统一管理、统一粪污利用、统一销售”,实现“人居环境提升、农户收入提升、集体收入提升、养殖技能提升、产业发展提升”的目标。
2020年4月,雅民农牧与河南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开展德南牛的培育与推广项目,通过科学选种、遗传家系统计、生产性能测定等,构建德南牛新品系核心群,建立标准化养殖规程,推进品牌化发展,打造新一代高端“南阳黄牛”肉牛品牌。同时,公司积极探索肉牛养殖机械化和智能化,2023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复审,目前拥有实用新型技术专利30项、在批发明专利1项。2024年,公司生产总值达4500余万元,带动周边500多户农户发展肉牛养殖及其上下游产业。
“现在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事。”赵昭说,“我们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时分析牛的生长状况,调整饲料配方,监测牛的采食量,并对牛的健康情况进行初步诊断,更好地助力科学养殖。”
作为人大代表,赵昭致力于带领乡邻转变成为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让农民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职业。
“我们每年组织两次以上的专业技能培训,赵昭帮助协调省、市专家进行授课指导,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水平。有了技术支撑,太山庙乡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养殖肉牛近5000头、羊1万多只。”太山庙乡副乡长秦振鹏说。如今的太山庙乡,村村有产业,在赵昭的影响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
2023年1月,赵昭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她说,自己将继续用“拓荒牛”的精神干“老黄牛”的事业,做奉献社会的“孺子牛”。
周海燕
特色种植绘“丰”景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赵博
3月9日,上蔡县五龙镇孟楼村的日光温室里,菌床整齐排列,一朵朵棕褐色的羊肚菌破土而出,长势喜人。周海燕早早来到羊肚菌大棚,手持剪刀,熟练地将羊肚菌从菌床上采下,去掉菌尾后轻轻放入桶中,动作迅速而精准。
2023年,周海燕辞去从事多年的高管工作,带着对土地的眷恋,从北京回到家乡上蔡县,创办了驻马店市保庆昌农业公司。
“我想改变过去靠天吃饭、按部就班的农业模式。”周海燕说,“在参加完河南农业大学‘头雁’培训班和河南省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训班后,我给公司定下了四个字的种植方向:新、奇、特、优,想种一些有特色的农产品。”
经过多次去北京、山东寿光等地考察,她把目光锁定在了珍稀食用菌品种——羊肚菌上。在河南农业大学专家的指导下,周海燕的团队选用优质菌种,以小麦、木屑等科学配比发酵成培养基质,采用物理和生物防治应对病虫害,杜绝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确保了羊肚菌的天然品质。
经过细心照料,园区种植的60亩羊肚菌初获成功,鲜品羊肚菌优质率高,一斤能卖50多元,市场的热烈反馈让周海燕吃下了定心丸。
在一次农产品成果展示会上,河南农业大学豫艺农业公司培育的一种白菜新品种吸引了周海燕的注意。白菜外叶呈绿色,外部两三片叶剥开后,整个叶球为美丽诱人的橙色,它有个好听的名字:柔红白菜。
周海燕有着新农人所具备的营销意识和眼光。“这个白菜像穿着‘红裙子’一样,我当时就决定引进试种,因为它不仅外观区别于普通白菜,而且富含类胡萝卜素和番茄红素,营养价值极高。”周海燕说。
颜色这么特别,消费者能接受吗?
这个疑问很快得到了解答。2024年12月,河南农业大学举办“头雁”学员农产品展销帮扶对接会,周海燕把柔红白菜带到了郑州,还上架河南有井有田社区电商团购平台。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使得5000斤柔红白菜一个小时不到就销售一空。
“虽然柔红白菜比普通白菜一斤贵五角钱,但是消费者评价都很不错,这个白菜优质优价,很适合差异化销售。”河南有井有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采购总监李育峰说。
有了一个个新品种的种植成功,驻马店市保庆昌农业公司还与河南农业大学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在300亩园区内建立水肥一体化滴灌系统、智慧农业平台,搞起了“粮+菌+菜+药”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
“我们种粮食产生的秸秆可以作为食用菌菌包的生产原料,生产食用菌后的废弃菌包、菌袋通过科学的发酵技术,又可以成为蔬菜、粮食所需的优质有机肥,实现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周海燕说。
“种地不能单打独斗,得带着乡亲们一起富。”这是周海燕参加“头雁”培训班时最深刻的体会。目前,园区已带动周边农民务工6000多人次,发放工资50多万元。
谈及新目标,周海燕指着规划图上的深加工中心说:“下一步,我们准备延伸蔬菜产业链,让河南蔬菜走得更远。”
张莉
“科技+文旅”泡出好茶味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吴向辉
惊蛰过后,信阳市浉河区董家河镇集云村的2000多亩茶园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春茶生产季。
组织采茶工人、准备采茶工具、检修制茶设备……3月8日,信阳奕慧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莉在集云村忙碌了一整天,晚上她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句话:女神节变成了劳动节。
集云村是信阳毛尖核心产区,新农人张莉就出生在这片茶香四溢的土地上。从小时候起,她就立下了传承和推广信阳茶的宏伟志愿。
怀揣着梦想,张莉在北京求学和工作了9年。随后,她前往日本留学3年,其间她还与日本NHK电视台合作,成功拓展了信阳茶在日本的销售市场。
回国后,张莉在郑州先后创办了实业公司和科技公司,积极投身城市建设与发展,并在科技领域进行探索。
然而,无论在外面取得怎样的成就,家乡的茶香始终如一根无形的线,紧紧地牵着她的心。
“让这片山水孕育出的好茶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让当地茶农能获得更好的收益。”谈起返乡创业的初衷,张莉说那是她刻在骨子里的情怀。
2020年,张莉正式开启返乡创业之路,创办了信阳奕慧茶业有限公司。作为集云村的“名誉村长”,她深感责任重大,不仅要经营好自己家的100多亩茶园,还要带动全村的茶产业发展。
面对父辈茶园因经营粗放导致的滞销困境,张莉敏锐洞察趋势:“茶客要的不只是一杯好茶,更是背后的生态价值和人文故事。”她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农业发展观念,努力提升在茶行业的专业素养。
农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在参加河南农业大学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后,张莉将学到的水肥管理、绿色防控等技术应用到茶园管理上,实现了质与量的双提升。
在河南农业大学老师的指导下,张莉在茶园中采用精准的水肥一体化技术,根据茶树的生长需求精准施肥和灌溉,既提高了水资源和肥料的利用率,又保证了茶树的健康生长。同时,她还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利用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手段代替传统的化学农药,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安全。
“通过生态茶园的示范带动,集云村52户茶农没有一户用化肥和农药的,生态种植观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张莉说。
种出了好茶,更要卖上好价。张莉积极整合本地的农业产业链资源,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
张莉与茶农和上下游企业合作,保证了原料稳定供应,优化了生产工艺。为打造品牌,她还请知名设计师精心设计独特且有高辨识度的品牌标识与包装,建立了完善的品牌管理和质量追溯体系。“今年我们还招聘了专业的社交媒体运营人员,通过直播带货和电商平台合作,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张莉说。
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张莉也有她的考量,她将继续深挖“茶+文化+旅游”的潜力,打造更多具有吸引力的茶文化旅游项目,让游客在品茶的同时,感受信阳的山水之美和文化底蕴,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增长点。
王智豪
让农田喝上“智能水”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魏静敏
“土地集中经营后,灌溉成了最大的‘拦路虎’,村里几百亩地,每次灌溉都让村‘两委’的人累趴下。”3月10日,谈及规模化灌溉遇到的难题,睢县平岗镇苗楼村党支部书记苗勤青仍心有余悸,“好在现在有了灌溉机器人,浇地不费吹灰之力。”
苗勤青所说的“灌溉机器人”,由河南凤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智豪带领团队研发,它不仅让浇地不再是难题,还成了增产的“秘密武器”。
王智豪从事草莓种植13年,对农业生产痛点体会深刻。2016年,他带领团队开始研发水肥一体化、雾化植保、农业物联网等设备,为全省近百个园区提供现代化改造服务。2019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王智豪团队参与了睢县村集体大田托管服务。走访时,王智豪看到周边农户为灌溉累得疲惫不堪,决心研发一款灌溉机器人,彻底解决规模化灌溉难题。
2023年,王智豪团队研发的灌溉机器人在睢县董店镇刘阁村首次投入使用。这片位于沙丘带的低产田,曾是农户的“心病”。“这片地种玉米,关键时期水肥跟不上,产量一直提不上去。”刘阁村村民余宣峰说,“用上灌溉机器人后,不仅解决了‘浇地难、浇地慢’的问题,而且费用也由每亩每年300元降到了100元。”
“灌溉机器人不仅省钱,还能增产。”睢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许殿民对灌溉机器人的使用效果赞不绝口,“它在玉米增产方面效果显著,一亩地最少增产300斤。”
王智豪带领团队研发的灌溉机器人,专门针对中原典型农区人多地少、地块不规则、田间障碍物多等复杂地情设计,集灌溉、施肥、排涝、防火等功能于一身,其效能比传统灌溉方式提升了4倍,大幅降低了灌溉成本。
“智慧农机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王智豪说。目前,他的团队已研发出大田灌溉机器人和植保机器人,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灌溉机器人被省农业农村厅列为农田建设新技术与新装备,并被水利部认定为水利先进实用技术。
“农机虽小,却能解决农业生产大难题。”王智豪感慨道。未来,他计划继续拓展灌溉机器人的功能,实现“一机多用”;同时,研发无人农场所需的全套智能农机,打造“无人舰队”,实现集群化作业。“我们要用科技捍卫大国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河南力量。”王智豪的话语坚定有力。
麦海伟
“慧”种麦促粮丰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董豪杰
眼下正值小麦返青时节。3月10日,宜阳县韩城镇桃村的麦田里,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3000亩地,都是小麦良种繁育田。”麦海伟自豪地说。
麦海伟出生于高村镇麦村,几年前,年薪几十万元的麦海伟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回到家乡,重新当起了农民,种起了粮食。
从人人羡慕的“麦总”,到扎根农村的“老麦”,麦海伟的决定起初并不被家人理解。面对质疑,麦海伟决心用自己多年所学,在老家豫西丘陵的薄地上种出不一样的粮食。
他一口气承包了3000亩地,开荒复耕、改良土壤,让小田变大田,建起了良种繁育基地;水电路“三通”,引进智慧农业滴灌喷灌系统,变旱地为高科技水浇地;种子库、精选车间的建设,让这里能生产出优质的小麦种子。麦海伟的种粮法,让村民竖起大拇指:“中,种得不赖。”
多年来的传统种植方式在麦海伟返乡后也得到了改变,实现了耕、种、管、收、加、储、销全产业链运营。
每年麦收前,麦海伟的麦田都要多一道程序——去杂。他的基地里,种的不是一般的小麦,而是良种。通过与多家科研院所合作,麦海伟的鼎德智慧种业先后获得15项国家专利,繁育出豫农902、金黎神华608、豫麦158以及黑小麦、蓝小麦、杂交小麦等品种,年均繁育小麦良种300万斤。
从种小麦到种麦种,种植效益大大提高。科学繁育和精细加工让种子质量不断提升,全程数据化管理使种子从繁育到加工、销售都有据可查。
“从繁种田到加工车间,无论是哪个环节,都能实现可追溯,相当于种子带上了‘身份证’。”麦海伟说,哪块麦田用了哪批种子,都能追踪。
“我们正在打造种植模型,将种植过程中的各项数据,包括温度、湿度、土壤,种肥药的应用量、应用时间,以及管理措施、种植结果等综合分析,运用人工智能等方式,整合为一体,将来为种植指导提供依据。”麦海伟说。
让数字“跑起来”,运用科学的分析、预测,能够大大提高种植效率。目前,麦海伟正在做的就是不断积累大量的相关数据,逐渐构建起种植大模型。前期人工“做数据”,后期智能分析,最终形成数字化粮食生产。
“将来,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田间数据,可以成为种植户的资产,经过分析后的数据,也可以变成商品出售。”麦海伟说,由大数据构架的种植模型,可以为种植提供技术指导,只需将当地的天气、土壤、光照、积温等参数导入,便可以实现分阶段的技术指导,精准而有效。
(本版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