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由于长期以来农作物施肥单施化肥,造成土壤板结、酸化、土壤生态环境不协调,加上以小麦+玉米为主的耕作模式,小麦病害种类增多,面积逐渐扩大,防治难度增加。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是小麦上的一种新病害,十年前在我县杨营镇与贾宋镇交界处部分麦田小面积发生,之后逐步蔓延,现已扩大到近10个乡镇40余个行政村,预计发生面积2.65万亩。小麦感染黄花叶病后,植株黄化、植株矮小、光合作用下降,成穗少且穗小,一般减产15-20%,发病严重麦田减产50%。
近期,正是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显症危害高峰期。科技人员深入调查、总结小麦黄花叶病毒的危害症状、发病条件、侵染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便于科技人员和种植户加深对小麦黄花叶病毒的认识和防治,以便增加防治效果,减少病害损失,促进小麦优质高产。
一、病害症状
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是一种系统侵染病害。显症初期,小麦心叶皱缩、扭曲,上部功能叶上会出现褪绿条纹,随后逐渐发展为黄色花叶状,严重时叶片黄化、干枯。病株较健株矮小,分蘖减少,根系发育不良。在整个麦田一般点片发生,发病轻的病区占比小,发病重的麦田病区占比大。
二、发病规律
1、病毒传播:小麦黄化花叶病由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引起,主要通过土壤中的禾谷多黏菌传播。禾谷多黏菌的游动孢子在土壤中存活,当小麦根系与带毒的游动孢子接触时,病毒就会侵染小麦植株。
2、发病时间:该病多在秋末冬初小麦播种出苗后侵染,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后开始显症。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小麦进入返青期后,症状逐渐明显。随着气温回升,小麦拔节后,症状隐蔽消失。
三、发病条件
1、温度。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病原喜低温,小麦播种后遇持续低温,如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且持续时间较长,利于病毒在小麦体内增殖和扩展,易引发病害。气温不稳定,忽高忽低,特别是在小麦返青期前后,这种温度变化会削弱小麦的生长势和抵抗力,使小麦更易受病毒侵染发病。
2、湿度。田间湿度大,如相对湿度长期高于80%,有利于传毒介体禾谷多黏菌的存活和繁殖,从而增加小麦感染黄花叶病毒病的几率。而且高湿环境还会使小麦植株的气孔张开时间延长,为病毒的侵入提供更多机会。过多的降雨会造成田间积水,土壤透气性差,小麦根系生长受阻,生长势变弱,抗病能力下降。同时,雨水还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媒介,携带病毒在植株间传播扩散。
3、光照。连续的阴雨天气或光照时间过短,会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导致小麦生长发育不良,植株体内的糖分等营养物质积累不足,从而降低小麦的抗病能力,利于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生和发展。
4、风。大风天气可能使小麦植株间相互摩擦、碰撞,造成伤口,为病毒的侵入创造条件。而且风还可能携带含有病毒的介体昆虫或病残体,扩大病毒的传播范围,增加病害的发生几率。
5、土壤:土壤质地黏重、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连作麦田、播种过早的麦田以及偏施氮肥的麦田,发病也相对严重。
三、综合措施
(一)农业防治
1、选用抗病品种: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黄花叶病毒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目前,市场上有一些对小麦黄花叶病毒病具有较好抗性的品种,如豫农912、豫农908、扬麦系列、宁麦系列等。
2、合理轮作:避免连作,实行小麦与非寄主作物(如油菜、蚕豆等)的轮作,可有效减少土壤中禾谷多黏菌的数量,降低病害发生的概率。一般轮作周期为 2-3 年。
3、适期播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调整小麦的播种期。适当推迟播种时间,可使小麦在冬前生长较短,减少病毒的侵染机会。一般可将播种期推迟 10-15 天左右。
4、科学施肥:增施有机肥,合理搭配氮、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一般每亩施商品有机50-100公斤,氮肥、磷肥、钾肥的比例可控制在 1:0.5:0.8 左右。
5、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毒的中间寄主。合理灌溉,避免田间积水,保持土壤适度湿润。在小麦生长期间,及时拔除病株,并带出田间进行深埋或烧毁处理,防止病毒传播扩散。
(二)化学防治
1、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 0.2%-0.3% 的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戊唑醇或氨基寡糖素等药剂进行拌种,可有效防治苗期病害的发生。拌种时,先将药剂用适量的水稀释,然后均匀喷洒在种子上,充分搅拌均匀,晾干后即可播种。
2、药剂防治:在小麦发病初期,可选用病毒A、植病灵、氨基寡糖素等按规定药量兑水进行喷雾防治。每隔 7-10 天喷一次,连续喷2-3 次。喷雾时要注意均匀周到,确保小麦植株的各个部位都能接触到药剂。
3、补充营养:快速补充营养是一个缓解植物症状的方法,一般选用氨基酸、腐殖酸等好的叶面肥能够快速补充植物营养从而提高作物的抵抗力。
(镇平县 李国军 杨丙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