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乡村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通过比较分析其他国家乡村产业发展的具体模式,有助于明确和优化我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我国与韩国的农业农村发展具有相似性,其乡村产业发展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政策实践
韩国乡村产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起步、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在起步阶段,构筑政策体系,增加农户非农收入。1967—1983年,韩国先后颁布《农渔村副业园区培育计划》《农渔村收入源开发促进法》,鼓励农户发展农村加工业和服务业,拓宽收入来源。1990年出台的《农渔村促进特别法》和《产业选择及开发的相关法律》首次提出了农村与休养、旅游融合的理念,充分发挥农协在资源整合利用中的作用,这也是乡村“六次产业化”的制度起点。同时,为减少农业生产附带环境污染,1997—1999年,韩国陆续通过《生态友好型农业和渔业法》《农水产品质量管理法》等法律,规范农业生产行为和活动,引导农民发展亲环境农业。
在发展阶段,强化部门配合,增强农户主人翁意识。2004年,韩国颁布《农业·农村综合对策》,将教育、福祉、保险等关乎生活质量的因素纳入乡村振兴政策中。在此基础上,于2005年颁布《关于提高农渔业人生活质量及农山渔村地域开发的特别法》,2005—2019年连续三次实施《提高农渔村生活质量五年规划》,提升乡村综合水平。在乡村振兴政策实施过程中赋予地方政府更多权力,注重乡村居民自发参与,强化乡村居民组织化程度。
在成熟阶段,夯实要素基础,推进产业全面融合。2007—2009年,韩国出台《促进城市与农渔村交流的相关法律》《食品产业振兴法》《农业人等农外收入活动支援的相关法律》等,这些法律法规从农业旅游、食品产地加工等多个方面明确了乡村产业融合的合法性地位。2013—2014年,《农业产业化推进计划》《农业、农村及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7)》及《农村融合复合产业培育及支援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为提高农业附加值提供了制度基础,促进了农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的融合发展。这些法律法规不仅促进了韩国农村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也对推进韩国农业产业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基本路径
从韩国乡村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其可以概括为三条基本路径。
走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之路。经过多年的探索,韩国乡村产业不断向纵深发展:从横向看,主要是推进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提高农产品发展质量和种类,促进农业生产的多元化;从纵向看,主要是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形成从农业生产、加工到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整体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是三次产业相互交叉和耦合,通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带动第一产业发展,实现农业经济进步、农村生活环境改善以及农民增收。
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在乡村产业的起始阶段,韩国乡村产业政策制定以人为本,重点提高生产率以增加农民收入;在乡村产业的发展阶段,乡村产业政策制定则从单纯提高农业生产率转变为科技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建设生态示范村,划定了环境农业的生产标准,以及农户、农协等相关利益方责任,强调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走“一村一策”特色发展之路。韩国把全国村庄划分为若干类型进行分类指导,如根据村民参与程度分为自立村、自助村和基础村,自立村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村重点培育村民自助精神,持续改善生活环境,而自助村重点则是支持发展多种经营,实现农业收入稳步扩大提升。同时,政府主导更新村庄旅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乡村旅游发展可持续性,并积极引导经济作物种植、畜牧养殖等村镇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针对城郊、平原、山区等发展特色农业区,拓展农民增收的渠道,与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经验启示
在准确把握韩国乡村产业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有必要汲取其乡村产业发展的有益经验,为我国乡村产业发展以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助力。
加强产业融合,培育多元产业融合主体建设。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则是实现乡村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虽取得卓越进步,但产业间互动融合程度较低。参考韩国乡村产业发展路径,未来我国可以通过财税、金融等手段,打通农业与二产产业链接堵点,培育知名品牌,着力构建“微观(强村)、中观(农业产业园)、宏观(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的产业融合体系,推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和全产业链发展。
发展集体经济,强化集体服务乡村产业能力。韩国乡村“六次产业化”的成功,离不开农协的助力。韩国农协在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技术培训与推广等方面,发挥自身的职能和作用,对韩国乡村产业发展意义重大。结合我国国情,可以依托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整合村集体资源和力量,雇用本村劳动力,让更多增值收益留在农户手中,促进乡村振兴。
强调因地制宜,突出产业选择的差异化策略。韩国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以地方特色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的管理策略。经验表明,村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和发展水平等差异,决定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潜力和方向。新时代新征程,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应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充分认识乡村资源禀赋差异性,准确把握乡村与城市的关系,发展什么、怎么发展都需要因地制宜,要以新质生产力激发新动能,按照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等原则,打造地方特色品牌,推动农业生产与二三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
杜辉 倪坤晓(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