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做优做强粮食“芯片” 建设更高水平中原粮仓 ——访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业科学院小麦专家雷振生

时间:2025-01-10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阅读次数:

    □本报记者 董豪杰

  1月8日,在浚县王庄乡孙石井村的麦田里,当地种粮大户孙振雷正在手机上查看近期的天气。“今冬温度高,就怕突然来场持续降温,得特别小心。”孙振雷说。

  跟孙振雷种植的500亩麦田一样,当地还有不少繁种田,好品种种下去,得管理好,来年才能取得高产高效益。

  一粒良种万担粮。选用优良品种,已经成为我省许多种植户的普遍做法。

  河南粮食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小麦产量更是占全国的四分之一,粮食连年丰收,近年来单产不断提升,优良品种起到了重要作用。

  打造粮食“芯片”,解决卡脖子问题,优良品种是关键,种质资源则是基础。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业科学院小麦专家雷振生介绍,目前来看,就小麦而言,我们不缺一般的种质资源,但好的资源、特殊资源相对较少。种质资源之外,随着生物育种等种业关键技术的应用,育种效率也更高。

  从育种方向上看,雷振生说:“高产是最重要的育种目标。”但随着市场需求、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市场和消费者对品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涉及面也更宽泛。

  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吃得健康,既要满足加工企业、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还要不断丰富百姓餐桌,这对品种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国人对馒头、面条等主食产品的重视,育种方向也正在发生变化,在高产的基础上,选育更符合国人主食产品的小麦品种尤为重要。”雷振生说。

  一粒良种,一头守护粮袋子、夯实中原粮仓,一头能鼓起农民钱袋子。适销对路的优质高产品种,能够提高粮食产量,让农民获得更高收益,也能够让加工企业获得更稳定、优质的原料。

  市场需求和生产者双方的有机结合,既能不断提高种粮、加工的效率和收益,也能让企业和种植户建立更紧密的联结机制。雷振生说:“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可以实现大面积订单种植,实现双赢。”

  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优良品种是关键。

  雷振生认为,在选育优良品种基础上,做好粮食生产,不断提高耕地水平,让好品种在高标准农田上发挥产量优势,同时开展配套技术推广应用,良种良法配套,才能生产出更多好的粮食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