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农服务 > 正文

壮大乡村振兴生力军

时间:2025-01-10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阅读次数: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人才是乡村产业的重要支撑。

  农业农村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过去的一年,在广阔的中原大地上,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努力提升本领,奋力发展产业,创新联农带农模式,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新装备

  新型农具保粮安

  2024年12月31日,尉氏县小陈乡阮庄村的麦田里,麦苗长势正好。临近年关,大多数村民正值农闲,尉氏县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二虎倒是闲不住,他要提前准备开春后的肥料,还要整备好无人机、卷盘式灌溉机等农机具。

  从种植大户到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王二虎几乎可以包揽所有的田间活儿,耕种管收整个生产环节,他都有相应的机械。

  去年,他新购置的整地机械派上了大用场。“一台整地机械就有两吨重,只能用大马力拖拉机带,但效果确实好。”王二虎说,整地是小麦生产的重要基础之一,能够决定小麦出苗效果以及苗期长势。

  相较传统的小型机械,新机械实现了中间刮土,后方镇压,达到犁悬耙实,能够让麦种与土壤密切接触,利于出苗,也能在苗期提高小麦的防冻能力。

  一路“追”着新型农机具,是王二虎这样的新农人普遍的做法,机械的更新换代,带来了更好的田间效果。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素质农民开始注重新型农机具的使用,包括植保无人机、拖拉机加装北斗导航系统、新型灌溉设备等在内的“新武器”,已经成为河南粮食生产提质增效的秘诀。

  新业态

  延链强链促产业

  这几天,临颍县豫薯红农业公司负责人王永杰正在忙着深翻土地,为春红薯种植做准备。站在地里对着手机镜头,王永杰详细讲解了土地深翻的四大好处:“这是红薯亩产过万斤的第一个步骤。”

  无论是红薯育苗还是粉条加工,寒冷的冬天正是王永杰忙碌的时候。

  育种苗、种红薯、做粉条,王永杰把红薯种植加工的整个链条串了起来,用手机拍视频、做直播,则是他的新路子。每年育苗1.5亿棵,王永杰培育的健康薯苗,能够满足7万亩左右的农田使用。

  从育苗开始,发展和带动村民种植红薯,再到加工粉条,王永杰这个红薯大王名副其实。“打算用8个视频教种植户更轻松、高效地种出好红薯。”王永杰说。

  用视频讲解种植技术,用直播等方式卖粉条,王永杰算是把红薯“吃干榨净”了。

  在王永杰这儿,红薯有了一条完整的链条,无论是剪苗、种植,还是粉条加工,都有不少当地的村民参与进来,并在这条产业链上获得不错的收入。

  农业大省河南,像王永杰这样的高素质农民,正在不断通过延长产业链、做强产业链,让农业生产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新模式

  联农带农促增收

  一朵菊花,能够开出怎样的精彩?鹿邑县宋河镇张辛村的新农人裴得利用新模式带出一个致富新产业。

  从父辈手里接过“接力棒”,“90后”的裴得利变菊花种植为育苗、加工一体运营,通过不断改进种植技术,改进烘干机械,创新联农带农新模式,裴得利让菊花遍开宋河镇,还走出周口,走出河南,带动更多的农户致富。

  去年,宋河镇从事菊花产业的农户新增了许多,仅年初就新注册了20多个家庭农场。好收益、好前景,让不少农户参与进来。

  但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又让不少农户担心:“怎么种好,怎么卖好?”

  参加过我省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裴得利,有了联农带农的发展新思路。

  裴得利采取入股合作的方式,免费提供种苗、技术,种植期间的农资、人工等成本,双方各出一半,待收入稳定后,村民可以独立经营。与此同时,裴得利利用常年联络的各地客商,跟种植户一起,打通销售渠道、开辟新市场,实现抱团发展。

  “年轻人回来,可以从事菊花种植,产业不断壮大后,村里的老人也能够干一些采花等轻活儿,每天能挣近100元呢。”裴得利说。

  新时代,“三农”大舞台上,河南高素质农民正奋力守护粮仓、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河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正不断为河南农业强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